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0623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包括分为刀柄段和工作段的刀体,工作段的端面设有若干底刃,工作段的侧面设有若干与底刃对应的外周刃,相邻的两个外周刃之间构成一个螺旋槽,螺旋槽的螺旋角为40°,螺旋槽为浅槽大圆弧一次成型,外周刃的刀刃与前刀面经过精磨处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降低加工时的切入角度变化,改善排屑空间,提高刀具寿命,提高加工表面质量,降低加工成本。

A kind of end milling cutter for cycloid milling of non hard materi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
本技术涉及金属加工领域,进一步涉及一种金属加工刀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
技术介绍
随着制造业对加工成本的控制,对高性能刀具需求越大。摆线铣有效的提高了金属去除率,提高刀具寿命。但摆线铣加工时铣刀的前角、后角切入角度发生变化,对刀具寿命有一定影响,间接提高了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具体方案如下:包括分为刀柄段和工作段的刀体,所述工作段的端面设有若干底刃,所述工作段的侧面设有若干与所述底刃对应的外周刃,相邻的两个所述外周刃之间构成一个螺旋槽,所述螺旋槽的螺旋角为40°,所述螺旋槽为浅槽大圆弧一次成型,所述外周刃的刀刃与前刀面经过精磨处理。进一步地,所述刀体的长度为65mm,其对称公差为±1mm;所述外周刃的刃长为30mm,所述外周刃的刃长的上极限公差为+0.5mm,所述外周刃的刃长的下极限公差为0;所述工作段的直径为10mm,所述工作段的上极限公差为-0.008mm,所述工作段的下极限公差为-0.02mm;所述刀柄段的直径为10mm,所述刀柄段的上极限公差为-0.002mm,所述刀柄段的下极限公差为-0.008mm;所述工作段的芯厚为7mm,所述工作段的芯厚的对称公差为±0.05mm。进一步地,所述底刃和所述外周刃的数量为五个,所述底刃的刃宽为3.2mm,所述底刃的刃宽的对称公差为±0.05mm,所述底刃的前刀面的宽度为1.4mm。进一步地,所述底刃的前角为0°,所述底刃的第一后角为10°,所述底刃的第一后角的对称公差为±1°;所述底刃的第二后角为15°,所述底刃的第二后角的对称公差为±1°;所述底刃的刃宽为0.85mm,所述底刃的刃宽的对称公差为±0.05mm。进一步地,所述外周刃的前角为3°,所述外周刃的前角的上极限公差为+1°,所述外周刃的前角的下极限公差为0;所述外周刃的后角为10°,所述外周刃的后角的上极限公差为+1°,所述外周刃的后角的下极限公差为0;所述外周刃的刃宽为1mm,所述外周刃的刃宽的对称公差为±0.05mm。进一步地,所述底刃的刀尖成型为圆弧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底刃的刀尖成型为倒角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底刃的刀尖成型为尖角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底刃的刀尖成型为尖角保护型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能够降低加工时的切入角度变化,改善排屑空间,提高刀具寿命,提高加工表面质量,降低加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图1中B-B的示意图,图3.本技术底刃的结构示意图,图4.图3中E-E的示意图,图5.本技术外周刃的结构放大图,图6.本技术底刃刀尖成型为圆弧型结构的放大图,图7.本技术底刃刀尖成型为倒角型结构的放大图,图8.本技术底刃刀尖成型为尖角型结构的放大图,图9.本技术底刃刀尖成型为尖角保护型结构的放大图。附图序号及名称:1、刀柄段,2、工作段,3、底刃,4、外周刃,5、螺旋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包括分为刀柄段1和工作段2的刀体,工作段2的端面设有若干底刃3,工作段2的侧面设有若干与底刃3对应的外周刃4,相邻的两个外周刃4之间构成一个螺旋槽5,螺旋槽5的螺旋角为40°,螺旋槽5为浅槽大圆弧一次成型;如图5,外周刃4的刀刃II与前刀面I经过精磨处理。如图1,刀体的长度为65mm,其对称公差为±1mm;外周刃4的刃长为30mm,外周刃4的刃长的上极限公差为+0.5mm,外周刃4的刃长的下极限公差为0;工作段2的直径为10mm,工作段2的上极限公差为-0.008mm,工作段2的下极限公差为-0.02mm;刀柄段1的直径为10mm,刀柄段1的上极限公差为-0.002mm,刀柄段1的下极限公差为-0.008mm;工作段2的芯厚为7mm,工作段2的芯厚的对称公差为±0.05mm。如图3,底刃3和外周刃4的数量为五个,底刃3的刃宽为3.2mm,底刃3的刃宽的对称公差为±0.05mm,底刃3的前刀面的宽度为1.4mm。如图4,底刃3的前角为0°,底刃3的第一后角为10°,底刃3的第一后角的对称公差为±1°;底刃3的第二后角为15°,底刃3的第二后角的对称公差为±1°;底刃3的刃宽为0.85mm,底刃3的刃宽的对称公差为±0.05mm。如图2,外周刃4的前角为3°,外周刃4的前角的上极限公差为+1°,外周刃4的前角的下极限公差为0;外周刃4的后角为10°,外周刃4的后角的上极限公差为+1°,外周刃4的后角的下极限公差为0;外周刃4的刃宽为1mm,外周刃4的刃宽的对称公差为±0.05mm。如图6,底刃3的刀尖成型为圆弧型结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外周刃设计为只保留2番,螺旋槽设计浅槽大圆弧一次成型(不同直径直径R圆弧不同),铣刀外周与前刀面进行了精磨处理,有利于切屑的排出,摆线铣加工时运动轨迹使铣刀切削时原有的铣刀前后角发生改变,外周刃的前角设计成3°加工时保证了铣刀切刃的强度。铣刀的整体芯厚设计比率为D*0.7,更好的符合摆线铣的特性。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底刃的刀尖成型为倒角型结构。如图8所示,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底刃的刀尖成型为尖角型结构。如图9所示,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中底刃的刀尖成型为尖角保护型结构。上述各种不同的底刃刀尖形状可以保证各种不同加工情况下的使用。综上,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不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依本技术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为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包括分为刀柄段(1)和工作段(2)的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段(2)的端面设有若干底刃(3),所述工作段(2)的侧面设有若干与所述底刃(3)对应的外周刃(4),相邻的两个所述外周刃(4)之间构成一个螺旋槽(5),所述螺旋槽(5)的螺旋角为40°,所述螺旋槽(5)为浅槽大圆弧一次成型,所述外周刃(4)的刀刃与前刀面经过精磨处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包括分为刀柄段(1)和工作段(2)的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段(2)的端面设有若干底刃(3),所述工作段(2)的侧面设有若干与所述底刃(3)对应的外周刃(4),相邻的两个所述外周刃(4)之间构成一个螺旋槽(5),所述螺旋槽(5)的螺旋角为40°,所述螺旋槽(5)为浅槽大圆弧一次成型,所述外周刃(4)的刀刃与前刀面经过精磨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体的长度为65mm,其对称公差为±1mm;所述外周刃(4)的刃长为30mm,所述外周刃(4)的刃长的上极限公差为+0.5mm,所述外周刃(4)的刃长的下极限公差为0;所述工作段(2)的直径为10mm,所述工作段(2)的上极限公差为-0.008mm,所述工作段(2)的下极限公差为-0.02mm;所述刀柄段(1)的直径为10mm,所述刀柄段(1)的上极限公差为-0.002mm,所述刀柄段(1)的下极限公差为-0.008mm;所述工作段(2)的芯厚为7mm,所述工作段(2)的芯厚的对称公差为±0.0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非高硬材料摆线铣加工的立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刃(3)和所述外周刃(4)的数量为五个,所述底刃(3)的刃宽为3.2mm,所述底刃(3)的刃宽的对称公差为±0.05mm,所述底刃(3)的前刀面的宽度为1.4mm。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晓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博英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