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0071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难以以简易构造来实现在住宅等建筑物的墙壁上设置的换气装置这样的课题。换气装置具备:筒状的蓄热组件;第1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形状,在内部插入蓄热组件中的一侧;以及第2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形状,在内部插入蓄热组件中的另一侧,第1保持部件构成为在一个端部具有具备供空气流动的间隙的防护部,并且从与具有防护部的一侧相反侧在内部插入蓄热组件,在防护部与蓄热组件之间构成为能够设置风扇,第1保持部件和第2保持部件在通过第1保持部件和第2保持部件夹入蓄热组件的状态下被规定的连结部连结。

Fan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扇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扇单元,尤其涉及对建筑物内部的空气进行换气时所用的风扇单元。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设置在住宅等建筑物的墙壁,对设置的建筑物内部的空气进行换气的换气装置和换气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换气装置,具备压力传感器,根据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差来输出规定风量,所述压力传感器一端作为进入口,在开口的风道的另一端安装电机,在风道的电机安装部分的外周形成排出口,检测排出口附近设置的节流装置(orifice)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根据专利文献1,其特征在于,上述压力传感器收纳在罩体内,利用该罩体的一部分来局部地构成在风道半径方向夹设的节流装置。另外,作为关联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能够确定外部环境状况的换气系统。例如,换气系统具备换气单元和控制装置,其中,换气单元具有:在建筑物的内部侧配置的换气风扇;在建筑物的外部侧配置的蓄热组件;以及在比蓄热组件靠近建筑物的内部侧配置,检测建筑物的外部环境状况的传感器,控制装置控制换气风扇的动作,并且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值来确定建筑物的外部状况。根据专利文献2,控制装置将自换气风扇从建筑物外部向内部吸气开始到经过规定时间后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值,确定为建筑物的外部环境状况。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准确且底成本地计测建筑物的外部环境状况。【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1810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45673号公报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的情况下,当在换气单元中安装风扇时,需要未图示的零碎部件等,换气单元整体的部件个数变多,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同样地,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下,因为也使用了非常多的部件,所以换气装置的部件个数也变多。这样,在住宅等建筑物的墙壁设置的换气装置中,构成变复杂,部件个数变多,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换而言之,产生了难以以简易构造实现在住宅等建筑物的墙壁中设置的换气装置这样的问题。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单元,解决难以以简易构造实现住宅等建筑物的墙壁中设置的换气装置这样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风扇单元构成是,具备:筒状的蓄热组件;第1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形状,在内部插入所述蓄热组件中的一侧;以及第2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形状,在内部插入所述蓄热组件中的另一侧,所述第1保持部件构成为在一个端部具有具备供空气流动的间隙的防护部,从与具有所述防护部的一侧相反侧向内部插入所述蓄热组件,并且构成为所述防护部与所述蓄热组件之间能够设置风扇,所述第1保持部件和所述第2保持部件在通过所述第1保持部件和所述第2保持部件夹入所述蓄热组件的状态下被规定的连结部连结。另外,上述风扇单元构成是,在所述第1保持部件的内周面,形成有卡合所述连结部的第1卡合部,在所述第2保持部件的内周面,形成有卡合所述连结部的第2卡合部。另外,上述风扇单元构成是,通过在所述第1保持部件的内周面形成所述第1卡合部,来在所述第1保持部件的内周面与所述风扇的叶片之间形成间隙,具有筒状的间隙填补部件,所述间隙填补部件通过嵌入到所述第1保持部件的内部,来填补所述第1保持部件的内周面与所述风扇的叶片之间的间隙。另外,上述风扇单元构成是,所述连结部通过具有多个槽部的带部来构成。另外,上述风扇单元构成是,在所述第1保持部件中的所述防护部侧端部形成把手。另外,上述风扇单元构成是,在所述风扇中设置电驱动该风扇的构造,驱动该风扇的构造被防水加工过。另外,上述风扇单元构成是,在所述风扇与所述蓄热组件之间设置了对通过所述风扇生成的气流进行整流的第2叶片部件。本专利技术如以上那样地构成,能够提供一种风扇单元,解决难以以简易构造实现在住宅等建筑物的墙壁中设置的换气装置这样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单元的使用状态的一例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风扇单元的整体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风扇单元的构成的一例的分解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第1筒状部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3所示的环状部件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第1筒状部上设置了风扇和环状部件时的样子的一例的图。图7是表示蓄热组件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2筒状部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环状部件设置时和未设置时的风量与压力的关系的一例的图。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风扇单元的其他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风扇单元;11第1筒状部;111捆扎带用槽;112捆扎带插通用贯穿孔;113捆扎带卡合部;114环状部件卡合部;115接口插通部;116防护部;12第2筒状部;121捆扎带用槽;122捆扎带插通用贯穿孔;123捆扎带卡合部;13蓄热组件;131孔;14风扇;15捆扎带;16环状部件;161槽;162缝隙;17把手;21内壁;22外壁;3管道部件。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10,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风扇单元1的使用状态的一例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风扇单元1的整体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风扇单元1的构成的一例的分解图。图4是表示第1筒状部11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环状部件16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第1筒状部11上设置了风扇14和环状部件16时的样子的一例的图。图7是表示蓄热组件13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2筒状部12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环状部件16设置时和未设置时的风量与压力的关系的一例的图。图10是表示风扇单元1的其他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构成在对建筑物内部的空气进行换气时所用的换气单元的风扇单元1。风扇单元1例如以图1所示,插入到圆筒状的管道部件3(袖管)的内部,管道部件3插入到在建筑物的内壁21与外壁22中设置的贯穿孔。从而,利用风扇单元1所具有的后述的风扇14的旋转,来对建筑物内部的空气进行换气。如后述那样,通过将构成换气单元的部件中的风扇14或蓄热组件13等构成为风扇单元1,就能够削减为了实现换气功能而需要的部件数量等。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风扇单元1,能够容易地安装换气单元,另外能够削减安装换气单元时的成本。此外,尽管在图1中没有图示,但是在设置管道部件3或风扇单元1的部位处的内壁21侧,例如能够设置未图示的室内侧罩或防尘过滤器等。另外,在设置管道部件3或风扇单元1的部位处的外壁22侧,例如能够设置未图示的屋外侧过滤器等。这样,在内壁21侧或外壁22侧,也可以具有未图示的构成。另外,在建筑物的墙壁上,例如能够设置一对由上述风扇单元1等构成的换气单元。一对换气单元例如其中一个从建筑物的外部向内部进行吸气动作,另一个从建筑物的内部向外部进行排气动作。通过这样地设置一对换气单元并使它们分别连动动作地构成,能够高效地对建筑物内部的空气进行换气。此外,建筑物墙壁上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扇单元,其中,具备:/n筒状的蓄热组件;/n第1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形状,在内部插入所述蓄热组件中的一侧;以及/n第2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形状,在内部插入所述蓄热组件中的另一侧,/n所述第1保持部件构成为在一个端部具有具备供空气流动的间隙的防护部,从与具有所述防护部的一侧相反侧在内部插入所述蓄热组件,并且构成为在所述防护部与所述蓄热组件之间能够设置风扇,/n所述第1保持部件和所述第2保持部件在通过所述第1保持部件和所述第2保持部件夹入所述蓄热组件的状态下被规定的连结部连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扇单元,其中,具备:
筒状的蓄热组件;
第1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形状,在内部插入所述蓄热组件中的一侧;以及
第2保持部件,其具有筒状的形状,在内部插入所述蓄热组件中的另一侧,
所述第1保持部件构成为在一个端部具有具备供空气流动的间隙的防护部,从与具有所述防护部的一侧相反侧在内部插入所述蓄热组件,并且构成为在所述防护部与所述蓄热组件之间能够设置风扇,
所述第1保持部件和所述第2保持部件在通过所述第1保持部件和所述第2保持部件夹入所述蓄热组件的状态下被规定的连结部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1保持部件的内周面,形成有卡合所述连结部的第1卡合部,
在所述第2保持部件的内周面,形成有卡合所述连结部的第2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单元,其中,
通过在所述第1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克里斯丁德尤丁格
申请(专利权)人:克里斯丁德尤丁格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