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吊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546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减重吊带,所述减重吊带具有承重吊环、肩带、胸腹部马甲、胸腹部马甲筋带、裆部吊带、大腿绑带、腿部带,所述肩带连接在所述胸腹部马甲筋带竖直共线的上方,所述裆部吊带连接在胸腹部马甲筋带竖直共线的下方。

Weight reduction s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重吊带
本技术关于减重吊带,特别关于一种减重康复训练设备用的减重吊带。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随着老年化的进程持续加快,导致的老龄群体中脑血管疾病或神经系统病患者不断增多。同时,因交通、工伤事故等造成神经性疾病或肢体损伤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所以,无论是老年性脑血管疾病或神经系统病患者,还是因工伤等原因而肌体损伤的年轻患者,康复训练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由于患者肌体损伤,在承受自身体重的情况下,进行康复训练,虽说不是不可能,也是较为困难,所以康复训练设备大多设有减重装置,以减轻康复训练者肢体对自身体重的承受负载。目前国内外市场上使用的减重装置的康复设备多种多样,典型的有固定式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其一般使用减重架、天轨等减重装置。所述减重架、天轨等减重装置中都必不可少地要使用减重吊带。中国CN201530153422.8号外观设计专利公开了一种典型的减重吊带的外观,其具有吊环、肩带、胸腹部马甲及其固定绑带、裆部带、裆部吊带等。其中裆部带前、后各有两条裆部吊带,所述裆部吊带的上端连接在所述胸腹部马甲的下沿的左右两侧,从前到后,穿过裆部带中心的下面,无论从前面还是从后面看,所述裆部吊带均呈“V”字形。这种减重吊带,在减重训练过程中,裆部带直接承载重力,康复训练者时间长了会感到裆部不适,尤其是男性训练者。裆部带承载的重力直接传递给上述前、后裆部吊带。另外,由于前、后裆部吊带向中间汇聚,呈“V”字形,在前、后裆部吊带汇交“V”字形的尖部形成应力集中。由于其“V”字形的结构,所述前裆部吊带会与人体腹股沟紧密贴合,所述后裆部吊带与臀部底尾骨处紧密贴合。人体这些部位由于缺少肌肉和脂肪勒压非常敏感,难于长时间承受勒压。一般受训者几分钟后(3~5min),就会有两侧腹股沟和底尾骨处勒痛、发红的现象。这给使用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再者,所述前、后裆部吊带连接在胸腹部马甲下沿的左、右两侧。由于胸腹部马甲的左、右两侧与肩带没有处于垂直线上,裆部吊带的承载力不能顺着胸腹部马甲的筋带、肩带垂直向上传导到承重吊环上,故在裆部吊带与胸腹部马甲的连接处形成应力集中。所述裆部吊带,由于上述裆部吊带的应力不能顺畅地传导出去,则其应力会加重作用在裆部吊带与人体腹股沟和臀部底尾骨处,加重对人体上述部位的勒压。再有,现有技术的裆部吊带过窄,使用时容易折叠或翻转,这使裆部吊带变细或锐面勒压在康复训练者的腹股沟和臀部底尾骨处,造成更恶劣的勒压后果。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减重吊带的胸腹部马甲过短(可参见中国CN201530153422.8号外观设计专利),在受训患者体重下坠的作用下和运动中人体起伏的作用下,马甲相对于患者身体会向上移动。马甲的上沿直接咯人体胸肌和两腋下处,也会造成勒痛、勒红的不适后果。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是,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塞垫毛巾、海绵等柔软物来减轻勒压状况。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即便塞垫了毛巾、海绵,受训患者也很难坚持完成一个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处方,从而达不到预期训练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特将本技术用到的几个术语定义如下:本技术所述“减重训练”是指,通过器械悬吊的方式,部分减轻患者体重对下肢的负担,以帮助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平衡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本技术所述“减重吊带”是指,在减重训练中作用于患者,为患者提供减重和保护作用的装置。本技术所述“康复训练”是指,通过训练这种方法使病人患肢恢复正常的自理功能,用训练的方法尽可能地使残疾者生理和心理的康复,达到治疗效果。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移应力,从而减缓勒压和勒压疼痛感的减重吊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散压力的减重吊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没有裆部带的减重吊带。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将现有技术减重吊带中的裆部带取消。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将现有技术前、后裆部吊带从连接在胸腹部马甲下沿的左右两侧,改到胸腹部马甲下沿与马甲筋带、肩带和承重吊环竖直的位置。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将前、后裆部吊带的下半部加宽加厚。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将胸腹部马甲前部和/或后部向上加长,加大接触面积,且加长部采用海绵和/或绒布等柔软性材料。从而无论所述马甲怎么上下移动,从而其硬质上沿上的连接扣和肩带上的长短调节扣都不会硌受训者的胸部和背部。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在胸腹部马甲的腋下处,增加了“U”字形托架,并在托架上增加海绵之类的既柔软又富有弹性的材料,从而有效缓解了胸腹部马甲上沿与缺少肌肉和脂肪的腋窝硬碰硬的直接压迫。在本技术的一个可选方案中,亦包括裆部带。在包括裆部带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除了使将裆部带从裆部带下面的中间点汇合通过外,还在裆部带的四个角部将裆部带与裆部吊带缝合连接,从而将应力集中的“V”字形尖端点,部分分散到裆部带的四个角部。另外,由于裆部吊带与胸腹部马甲下沿连接点,向内收,从现有技术的“V”字形变为“U”字形结构,从而将裆部吊带与身体贴合的部位从腹股沟和底尾骨处转移至肌肉和脂肪较多的小腹部和臀部。本技术的上述措施解决了腹股沟和底尾骨压伤的问题。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将裆部带的四个角部尽可能对向从吊环竖直向下一直延伸到胸腹部马甲下沿的位置,将集中在胸腹部马甲下沿和裆部吊带的应力,直接向上传导至肩带最上方的吊环,从而不使应力集中在前、后裆部吊带上。由于上述和下文所述的改进,本技术提供的减重吊带,能缓和或杜绝患者被减重吊带勒痛和勒红现象,为减重康复训练者完成规定时间的训练提供了保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减重吊带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胸腹马甲侧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减重吊带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减重吊带侧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胸腹马甲侧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带有裆部带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带有裆部吊带连接带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做简单的介绍。所提及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减重吊带包括裆部带(107),该裆部带(107)大致呈长方形,其前面有两条裆部吊带,即左前裆部吊带(105a)和右前裆部吊带(105b)。所述左前裆部吊带(105a)和右前裆部吊带(105b)的下端汇聚在裆部带(107)下面的中间位置,其上端连接在胸腹马甲(104)下沿(114-2)的左右两侧。所述减重吊带的裆部带(107)的后面也有左右两条裆部吊带,即左后裆部吊带(105c)和右后裆部吊带(105d),其下端汇聚在裆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重吊带,所述减重吊带具有承重吊环(1)、肩带(2)、胸腹部马甲(4)、垂直竖直设置的胸腹部马甲筋带(3)、裆部吊带(5)、大腿绑带(8)、腿部带(9),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2)连接在所述胸腹部马甲筋带(3)竖直共线的上方,所述裆部吊带(5)连接在胸腹部马甲筋带(3)竖直共线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重吊带,所述减重吊带具有承重吊环(1)、肩带(2)、胸腹部马甲(4)、垂直竖直设置的胸腹部马甲筋带(3)、裆部吊带(5)、大腿绑带(8)、腿部带(9),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2)连接在所述胸腹部马甲筋带(3)竖直共线的上方,所述裆部吊带(5)连接在胸腹部马甲筋带(3)竖直共线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重吊带,其特征是,
所述承重吊环(1)包括左承重吊环(1a)和右承重吊环(1b);
所述肩带(2)包括左前肩带(2a)、右前肩带(2b)、左后肩带(2c)和右后肩带(2d),所述左前肩带(2a)和左后肩带(2c)穿过所述左承重吊环(1a)形成一体,右前肩带(2b)和右后肩带(2d)穿过所述右承重吊环(1b)形成一体;
所述胸腹部马甲筋带(3)包括左前筋带(3a)、右前筋带(3b)、左后筋带(3c)和右后筋带(3d),所述左前肩带(2a)的下端与所述左前筋带(3a)的上端竖直共线连接,所述右前肩带(2b)的下端与所述右前筋带(3b)的上端竖直共线连接,所述左后肩带(2c)的下端与所述左后筋带(3c)的上端竖直共线连接,所述右后肩带(2d)的下端与所述右后筋带(3d)的上端竖直共线连接;
所述裆部吊带(5)包括左前裆部吊带(5a)、右前裆部吊带(5b)、左后裆部吊带(5c)和右后裆部吊带(5d),所述左前裆部吊带(5a)的上端与所述左前筋带(3a)的下端竖直共线连接,所述右前裆部吊带(5b)的上端与所述右前筋带(3b)的下端竖直共线连接,所述左后裆部吊带(5c)的上端与所述左后筋带(3c)的下端竖直共线连接,所述右后裆部吊带(5d)的上端与所述右后筋带(3d)的下端竖直共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重吊带,其特征是,所述左前裆部吊带(5a)和所述左后裆部吊带(5c)形成一条完整的吊带,所述右前裆部吊带(5b)和所述右后裆部吊带(5d)形成一条完整的吊带,两条裆部吊带分别呈“U”字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重吊带,其特征是,所述左前裆部吊带(5a)和所述右后裆部吊带(5d)形成一条完整的吊带,所述右前裆部吊带(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朝华王鑫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科安康复专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