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戴式脉冲治疗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500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穿戴式脉冲治疗仪。包括电源模块、电流源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和可穿戴式电极模块,可穿戴式电极模块包括针形电极以及电极载具,所述电极载具包括相互粘接的柔性橡胶层和变形海绵层,电极载具上均布有多个贯穿柔性橡胶层和变形海绵层的通孔,所述通孔内滑动装配有用于供所述针形电极选择插入的套管,所述针形电极包括电极针体以及可拆安装在电极针体端部的接触帽,接触帽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储水的吸水海绵层。优点:自适应人体部位轮廓、可自由调节电极位置以便正对患处或穴位、防止皮肤灼伤、降低皮肤电阻等。

A wearable pulse therapeutic apparat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戴式脉冲治疗仪
本技术涉及一种穿戴式脉冲治疗仪。
技术介绍
随着脉冲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脉冲治疗仪器或设备涌现,为了解决传统理疗设备笨重的弊端,授权公告号为CN20454327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穿戴便携式APP控制的低频脉冲治疗仪,包括电源模块、电流源模块和可穿戴电极,还包括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其中可穿戴式电极包括普通理疗电极和3D电极,其中3D电极利用3D打印技术,通过扫描人体某局部部位的外形轮廓,生成3D立体模型并打印与之贴合适配的3D电极载体,并在打印过程中预留微型小孔以便置入微型电极,这种治疗仪在使用时穿戴方便、使用方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由于需要针对不同病人、不同部位打印对应的3D电极载具,不仅价格高昂,而且耗时较长,使用不便,尤其是需要频繁更换不同部位进行治疗时十分不便;其次,由于人体皮肤的表面凹凸不平,当该电极接触皮肤进行通电治疗时,电极与皮肤之间的微小空隙会产生电火花,这就导致皮肤容易被灼伤,而且由于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电阻较大,加大电流量就会使皮肤产生刺痛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自适应人体部位轮廓、可自由调节电极位置以便正对患处或穴位、防止皮肤灼伤的穿戴式脉冲治疗仪。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穿戴式脉冲治疗仪包括电源模块、电流源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和可穿戴式电极模块,可穿戴式电极模块包括针形电极以及电极载具,所述电极载具包括相互粘接的柔性橡胶层和变形海绵层,电极载具上均布有多个贯穿柔性橡胶层和变形海绵层的通孔,所述通孔内滑动装配有用于供所述针形电极选择插入的套管,所述针形电极包括电极针体以及可拆安装在电极针体端部的接触帽,接触帽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储水的吸水海绵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帽与电极针体通过内外螺纹连接。连接可靠且拆卸方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帽为硅胶电极或金属电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针形电极为湿性温热电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极载具具有上下两组弹性绷带,弹性绷带连接在所述柔性橡胶层上,每组弹性绷带之间通过卡扣连接。方便电极载具相对于人体的固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柔性橡胶层由内胶层、具有多层刮胶锦纶帘子布的增强层、外胶层复合而成。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和强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两个通孔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0mm。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相对于现有技术,电极载具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柔性橡胶层和变形海绵层粘接而成,依靠柔性橡胶层来根据人体脊背等部位的形状进行适应性的变形,并通过变形量较大的变形海绵层与人体部位贴合,因此无需专门3D打印,节省成本且使用更加灵活,适用性更广,同时,与之适配的是采用均布多个通孔并活动插入套管的方式,套管可供针形电极插入,在电极载具覆盖的皮肤范围内,分别对应有与之接近的通孔,确保针形电极可以选择性的插入需要治疗的部位处的通孔的套管中,从而针对需要治疗的区域进行治疗;另一方面,本技术的针形电极也与现有技术的电极不同,其为了达到防止电极与皮肤之间的凹凸表面存在间隙而产生电火花,将针形电极分为电极针体和接触帽两部分,接触帽端部设置了吸水海绵层,吸水海绵层可储存一定量的水分,该接触帽具有柔软、保湿等特点,与皮肤接触后,水分会浸透皮肤的角质层,并填满电极与皮肤之间的微小空隙,防止电火花的产生,同时,水分的温润作用可以软化角质层,从而大大降低皮肤的电阻,使得电流更通畅,提高体感舒适度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接触帽与电极针体之间可拆连接,这样就方便了对接触帽以及其端部的吸水海绵层的清洗,也方便在吸水海绵层失效后更换新的接触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电极载具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电极针体的端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可穿戴式电极模块,11-针形电极,111-电极针体,112-接触帽,1124-吸水海绵层,12-电极载具,121-柔性橡胶层,122-变形海绵层,123-通孔,124-套管,3-弹性绷带,4-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4所示,穿戴式脉冲治疗仪包括电源模块、电流源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和可穿戴式电极模块1,电源模块、电流源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模块为现有技术,参见授权公告号为CN204543278U的中国专利,此处不再赘述。作为本技术的改进重点,可穿戴式电极模块1包括针形电极11以及电极载具12,电极载具12包括相互粘接的柔性橡胶层121和变形海绵层122,电极载具12上均布有多个贯穿柔性橡胶层121和变形海绵层122的通孔123,通孔123内滑动装配有用于供针形电极11选择插入的套管124,针形电极11包括电极针体111以及可拆安装在电极针体111端部的接触帽112,接触帽112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储水的吸水海绵层1124。在本实施例中,接触帽112与电极针体111通过内外螺纹连接。连接可靠且拆卸方便。接触帽112可以为硅胶电极或金属电极。针形电极11为湿性温热电极。电极载具12具有上下两组弹性绷带3,弹性绷带3连接在柔性橡胶层121上,每组弹性绷带3之间通过卡扣4连接。方便电极载具12相对于人体的固定。柔性橡胶层121由内胶层、具有多层刮胶锦纶帘子布的增强层、外胶层复合而成。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和强度。相邻两个通孔123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0mm。卡扣4采用插扣。使用时,套管124插入对应的通孔123内,可以在每个通孔123中插入一根套管124,也可选择性的在患处附近的通孔123中插入套管124,其余部分的通孔123中不插入套管124,套管124与通孔123的孔壁之间为紧配合,以防止套管124自动脱出,然后将电极载具12通过弹性绷带3与插扣穿戴或捆绑在人体上,并且使得电极载具12的变形海绵层122正对人体皮肤一侧,由于弹性绷带3(弹性绷带3的长度可调节以便适用不同体型的人群)的拉紧作用,电极载具12的柔性橡胶层121发生一定量的变形,但还具备一定的硬度,变形海绵层122紧贴人体皮肤并发生较大量的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套管124会适应性的在通孔123内滑动,将接触帽112的吸水海绵层1124充分与自来水接触,然后挤出多余水分,以不滴水为宜,然后将针形电极11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戴式脉冲治疗仪,包括电源模块、电流源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和可穿戴式电极模块,可穿戴式电极模块包括针形电极以及电极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载具包括相互粘接的柔性橡胶层和变形海绵层,电极载具上均布有多个贯穿柔性橡胶层和变形海绵层的通孔,所述通孔内滑动装配有用于供所述针形电极选择插入的套管,所述针形电极包括电极针体以及可拆安装在电极针体端部的接触帽,接触帽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储水的吸水海绵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戴式脉冲治疗仪,包括电源模块、电流源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和可穿戴式电极模块,可穿戴式电极模块包括针形电极以及电极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载具包括相互粘接的柔性橡胶层和变形海绵层,电极载具上均布有多个贯穿柔性橡胶层和变形海绵层的通孔,所述通孔内滑动装配有用于供所述针形电极选择插入的套管,所述针形电极包括电极针体以及可拆安装在电极针体端部的接触帽,接触帽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储水的吸水海绵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脉冲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帽与电极针体通过内外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戴式脉冲治疗仪,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伟中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杨三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