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鼻咽通气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479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鼻咽通气管道,其包括充气囊、给药囊和主体管,所述主体管依照鼻咽气道自然弧度成型且为弧形,并具有用于探入至口咽部的近端和位于鼻前庭外部的远端;所述主体管中具有从远端延伸到近端的通气腔,从而分别形成远端通气开口和近端通气开口,所述充气囊设置于所述近端并具有柱形空间,所述充气囊的内腔与所述充气管腔的远端充气阀连通,其中所述近端通气开口背对于所述通气腔近端处的轴线向着管体腹侧翘起,以形成近端通气开口导向端翘起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鼻咽通气管道具有结构简单、作方便以及成本低廉的特点,易于推广使用。

A kind of nasopharynx ventilation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鼻咽通气管道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鼻咽通气管道。
技术介绍
在临床医学中,在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和危重型病例急救时,鼻咽通气道是一种广泛用于患者辅助通气的重要工具,其快速、有效建立人工通气道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身麻醉和抢救成功率。目前传统的操作方法是将鼻咽通气道延患者固有口腔置入口咽与喉咽汇合处,通气管病人端直达声门口。然而由于人体解剖结构复杂性和个人耐受力差异性,仍有导致鼻腔黏膜损伤,或者通气失败的原因。且传统鼻咽通气道不能对患者进行鼻腔及喉头表面麻醉,临床常采用另一套专门麻醉工具进行,操作复杂,浪费时间,耽误患者抢救时间。其主要原因是:首先,在传统鼻腔通气装置中,结构设计不合理,无独立给药麻醉和润滑通道,置管时患者应激较大。其次,鼻腔黏膜毛细血管丰富、脆弱,易出血,引发患者误吸,通气失败。同时,上呼吸道鼻腔与喉口黏膜神经敏感,亦造成紧张呼吸道收缩,患者躁动,插管困难,或者刺激引起呼吸道痉挛,通气失败。另外,在传统鼻腔通气装置中,未设置通气接头,无法有效连接呼吸机,不能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且传统鼻咽通气道长时间留置易导致患者的不适。在利用传统鼻腔通气装置插入鼻腔及咽喉时,由于医生无法实时给药抗炎和润滑处理,因此容易造成对于患者压迫性和拔管过程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鼻咽通气管道,其能够避免在插管过程中损伤鼻腔和咽喉腔黏膜损伤的缺陷,还能够克服插管时阻力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鼻咽通气管道,包括充气囊、给药囊和主体管,所述主体管依照鼻咽气道自然弧度成型且为弧形,并具有用于探入至口咽部的近端和位于鼻前庭外部的远端;所述主体管中具有从远端延伸到近端的通气腔,从而分别形成远端通气开口和近端通气开口,所述充气囊设置于所述近端并具有柱形空间,所述充气囊的内腔与所述充气管腔的远端充气阀连通,其中所述近端通气开口背对于所述通气腔近端处的轴线向着管体腹侧翘起,以形成近端通气开口导向端翘起部。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管近端翘起部轴线相对于所述主体管远端的轴线夹角的角度为120~150°。进一步地,所述近端通气开口的末端的形状为圆球形,从而形成半盲端导向头。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管的近端通气开口对侧设置有辅助通气口,且所述近端通气开口和所述辅助通气口之间的中间部分呈球形面。进一步地,还包括充气囊,所述充气囊在所述主体管近端外侧,所述主体管近端与充气囊内侧设置有近端充气口,远端延伸至充气阀,从而形成充气腔,且所述近端充气囊的形状为柱形。进一步地,还包括给药囊,所述给药囊由高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给药囊独立于所述通气腔和充气腔,其远端延伸为给药管和给药阀,包括延伸主体之外的自由段给药管,且所述给药囊壁面设置有给药孔,所述给药囊在左右、前后和上下方向均设置给药开口,且所述给药囊的形状为梭形。进一步地,所述充气囊在塌瘪状态时,所述给药囊紧缚于所述充气囊的表面。进一步地,还包括通气接头,所述通气接头在所述主体管的远端,从而在所述远端形成通气开口,且所述远端通气接头为标准15mm外锥的接头,且所述通气接头的材料为质硬材料,可衔接标准呼吸管路。进一步地,所述充气囊为充气膨胀性气囊,且所述充气囊的材料为柔性材料,其肖氏硬度≤35。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管为多腔挤出或拉伸工艺制作,所述主体管的材料为弹性材料,其肖氏硬度≤75。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鼻咽通气管道,通过设置的加药囊结构,可均匀涂布药液,减少喉咽部插管刺激,降低气道管理过程损伤;本技术的鼻咽通气管道设置了充气气囊,可有效支撑舌体,开放气道,且可提高气道封堵通气水平,促进声门口氧云正压,提高肺部氧合效果;技术的鼻咽通气管道设置了机端接头,可有效连接呼吸机,提高气道管理安全水平;所述给药囊,采用的独立腔道设计,不干扰气囊充气;所述给药囊为梭形结构设计,置管过程中可紧箍充气气囊,减少置管过程气道损伤,更好气道黏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鼻咽通气管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鼻咽通气管道的半剖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鼻咽通气管道中充气囊的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鼻咽通气管道中给药阀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体管;2、冲气囊;3、给药囊;4、通气接头;5、充气管;6、充气阀;7、给药管;8、给药阀;9、通气腔;10、充气腔;11、给药腔;12、近端通气开口;13、给药孔;14、远端通气开口;15、充气口;16、给药口;17、旋钮;18、给药阀输药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鼻咽通气管道,其主体结构呈左右对称分布,具有中央对称面,包括主体管1、充气囊2、给药囊3、通气接头4、充气管5、充气阀6、给药管7、给药阀8。所述主体管1为三腔道结构设计,分别包括通气腔9、充气腔10和给药腔11。所述主体管1近端依次连接充气囊2和给药囊3;充气腔10的病人端于充气囊2内设置充气口15,其远端延伸为游离性充气管5,充气管5的远端设置充气阀6;给药囊3包绕于充气囊2的外周,给药囊3和充气囊2于主体管连接间隙处设置给药口16,与给药腔11联通,给药腔11的远端延伸为游离性给药管7,给药管的远端设置给药阀8。主体管1中具有从远端延伸到近端的通气腔9,从而分别形成远端通气开口14和近端通气开口12。充气囊2设置在主体管1的近端以便在使用时吻合于患者的咽喉部,开放气道。充气囊2外观为柱形结构设计,其囊内的充气口15与充气腔10的远端联通,所述远端为游离性充气管5和充气阀6,从而形成独立的充气囊密闭通道。给药囊3外观为梭形形结构设计,其囊内的给药开口16与给药腔11的远端联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鼻咽通气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囊、给药囊和主体管,所述主体管依照鼻咽气道自然弧度成型且为弧形,并具有用于探入至口咽部的近端和位于鼻前庭外部的远端;所述主体管中具有从远端延伸到近端的通气腔,从而分别形成远端通气开口和近端通气开口,所述充气囊设置于所述近端并具有柱形空间,所述充气囊的内腔与充气管腔的远端充气阀连通,其中近端通气开口背对于所述通气腔近端处的轴线向着管体腹侧翘起,以形成近端通气开口导向端翘起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鼻咽通气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囊、给药囊和主体管,所述主体管依照鼻咽气道自然弧度成型且为弧形,并具有用于探入至口咽部的近端和位于鼻前庭外部的远端;所述主体管中具有从远端延伸到近端的通气腔,从而分别形成远端通气开口和近端通气开口,所述充气囊设置于所述近端并具有柱形空间,所述充气囊的内腔与充气管腔的远端充气阀连通,其中近端通气开口背对于所述通气腔近端处的轴线向着管体腹侧翘起,以形成近端通气开口导向端翘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咽通气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近端翘起部轴线相对于所述主体管远端的轴线夹角的角度为120~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咽通气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通气开口的末端的形状为圆球形,从而形成半盲端导向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鼻咽通气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的近端通气开口对侧设置有辅助通气口,且所述近端通气开口和所述辅助通气口之间的中间部分呈球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咽通气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气囊,所述充气囊在所述主体管近端外侧,所述主体管近端与充气囊内侧设置有近端充气口,远端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小亮沈卫华孙宝陈永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