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滤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301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复合滤芯,包括外滤芯和内滤芯,外滤芯包括第一外壳体、RO膜和滤芯管;第一外壳体的后端设有原水进水通道、浓水排出通道和净水排出通道;滤芯管的管体套设于第一外壳体内,第一外壳体和滤芯管之间形成外腔体,RO膜设置于外腔体内;RO膜的后端的端面和浓水排出通道连通;内滤芯设置于滤芯管内,包括筒状的第二外壳体和原水进水管,第二外壳体在轴向方向上被隔断为互不连通的前处理腔和后处理腔;原水进水管与原水进水通道连通,原水进水管从第一外壳体的后端穿过后处理腔与前处理腔连通,前处理腔与外腔体的前端连通;RO膜的后端的内侧面与后处理腔连通。将多种滤材集成一体、结构更加紧凑、使水流的通道满足过滤处理要求。

A composite filter el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滤芯
本专利技术属于净水
,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滤芯。
技术介绍
RO膜(ReverseOsmosis)反渗透净水器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普遍使用的净化水器,其净化原理是利用加压实现逆渗透,RO反渗透膜孔径小至纳米级,在一定的压力下,水分子可以通过RO膜,而源水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无法通过RO膜,从而使可以透过的纯水和无法透过的浓缩水严格区分开来。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RO膜净水器的净化效果,往往通过前置过滤的处理工艺来过滤颗粒较大的杂质,并通过后置过滤处理来增加净化后水的口感。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前处理滤芯和后处理滤芯及RO膜的排列占用较大的空间,在分多级净化水的过程中,水流需要先经过前置过滤,而后经过RO膜,最后经过后置过滤完成复合滤芯的净化过程,水路通道的设计如果不合理也容易造成最终产品的体积较大。且包装其的塑料外壳体材料的使用较多,也造成了塑料材料的浪费,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现有技术需要一种结构更加紧凑、且合理地将前处理滤芯、后处理滤芯及RO膜集成一体,并使水流的通道满足过滤处理要求的滤芯结构。附图1所示的是一种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RO膜净水器,结合附图2所示可以发现,其包括带有多个通孔011的中心管010,以及,套设在所述中心管010的侧表面外的RO膜020,所述RO膜020是由多个膜片021组成的柱状的滤材,使用中,未经处理的原水沿图1中黑色箭头的方向从RO膜020的左端进入RO膜020进行过滤,过滤后的净水穿过所述通孔011后进入中心管010内,并最终从出水口012排出,供用户使用,而过滤后富集了较多杂质的浓水则从RO膜020的右端排出。停止过滤时,经过RO膜过滤后的净水会存储在纯水滞留区040和中心管010内部分,特别是对于一般家用的大通量的RO膜,这部分储存的水的体积不少于120ml,而浓水则会暂存于浓水滞留区030和浓水管路内,一般体积大约为200ml。根据RO膜的渗透扩散原理,在净水器停止运行时,RO膜的两膜片的两面没有压力差,RO膜020内存储的纯水的TDS值逐渐升高,直至接近浓水的TDS,这意味着部分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元素(例如砷铅镉镍汞等)会随着净水器的再次制水而进入净水的管路内并最终供用户使用。大通量的净水器在市场中的重要优势即为可以供用户即制即饮地提供净水,如果用户每次取用的净水较少,则每次在开始取用净水时都会引用这样的不合格的净水,无法达到健康标准的要求,这个问题又被称为“头杯水”问题。现有技术已提供了多种解决头杯水问题的方法,例如,通过设置检测结构和设计电路,在净水的出水口处设置指示灯,让人们把不合格的水排掉再取用,这样的方法既浪费水,又需要处理时间;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加设水的流道,让用户取用净水时,把不合格的水排掉,水质合格后再供给用户,这不仅浪费水、浪费处理时间,还会增加设备的成本,增加设备的体积;还有一种方式是,在RO膜过滤后进行后处理滤芯处理,同时增大后处理过程的空间,让不合格的水和后处理滤芯内存储的合格的水混合,从而降低头杯水中不合格的杂质的浓度,但是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根本上解决头杯水的问题,还有技术人员通过设计水流的流道,让不合格的水回到前置处理的步骤,重新过滤,但是这样做无疑大大增加了设备的成本,延长了制取净水的工艺时间。由于上述的解决方案都存在缺陷,因此现有技术也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对现有技术的RO膜净水器进行较少的改动、在设备不占用较大的空间的同时,完美地解决头杯水的技术问题。此外,为了实现大通量的净化水的要求,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加大RO膜滤材的体积来实现,而对水前处理和后处理的滤材的体积保持不便,且RO膜的使用寿命较之更长,这样的结构及特性导致前处理和后处理的滤材更换更为频繁,如果一次性对所有的滤材进行更换,产生极大的浪费,更换的塑料外壳对环境还会造成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滤芯,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使其能够将多种滤材集成一体、复合滤芯的结构更加紧凑、使水流的通道满足过滤处理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合滤芯,包括:外滤芯,所述外滤芯包括筒状的第一外壳体、RO膜、上盖和滤芯管,为了便于描述,在本专利技术中,将所述筒状的复合滤芯的一端称为前端,另一端称为后端;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前端与所述上盖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后端设有原水进水通道、浓水排出通道和净水排出通道;所述滤芯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壳体内,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滤芯管之间形成外腔体,所述RO膜呈柱状,设置于所述外腔体内;所述RO膜的后端的端面和所述浓水排出通道连通,所述后处理腔和所述净水排出通道连通;内滤芯,所述内滤芯设置于所述滤芯管内;所述内滤芯包括筒状的第二外壳体和原水进水管,所述第二外壳体的两端封闭,所述第二外壳体在轴向方向上被隔断为前处理腔和后处理腔;所述前处理腔内设有前处理滤芯,所述后处理腔内设有后处理滤芯;所述原水进水管与所述原水进水通道连通,所述原水进水管从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后端穿过所述后处理腔与所述前处理腔连通,所述前处理腔与所述外腔体的前端连通;所述RO膜的后端的内侧面与所述后处理腔连通。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滤芯具备如下有益效果:1、未经处理的原水从原水进水通道进入原水进水管中,流入前处理腔中由前处理滤芯进行前置过滤处理,一般可过滤原水中直径大于5微米的胶体杂质和颗粒物;前置过滤后的水流从前处理腔流入外腔体的前端,并流入RO膜,过滤掉水流中的重金属离子等杂质,RO膜处理后的净水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后处理腔内,由后处理滤芯进行再次过滤处理,减少水中的细菌并且改善口感,而后将后处理滤芯处理过的净水从净水排出通道排出;而RO膜处理后的浓水(富集了较多杂质的水)从所述浓水排出通道排出;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外滤芯和内滤芯可实现对净水的多级过滤;2、前处理滤芯和后处理滤芯集成于内滤芯,且前处理腔和后处理腔均由第二外壳体围成,减少了塑料外壳的使用;原水进水管穿过后处理腔与前处理腔连通,使得内滤芯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水流依次流经前处理滤芯、RO膜和后处理滤芯,水流的通道巧妙地利用了各个腔室之间的缝隙,布局合理,水路循环过程占用的空间较小,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3、由于前后处理滤芯直接装配在外滤芯的内部,省去了前后处理滤芯各自单独的外壳,比包含前、后处理滤芯的传统产品,减少了塑料壳体的报废比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所述前处理滤芯为PP棉和炭纤维的复合纤维制成,所述后处理滤芯为炭纤维材料。优选地,所述滤芯管的管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外壳体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五通孔,所述滤芯管的管体和所述第二外壳体之间还设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密封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RO膜的后端的端面,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五通孔之间形成密封通道;所述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一外壳体、所述第二外壳体与所述RO膜的后端的端面围成第二流道腔,所述第二流道腔与所述浓水排出通道连通。这样设置可以使水经过RO膜过滤后从所述外腔体的后端流入所述后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滤芯,所述外滤芯包括筒状的第一外壳体、RO膜、上盖和滤芯管,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前端与所述上盖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后端设有原水进水通道、浓水排出通道和净水排出通道;所述滤芯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壳体内,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滤芯管之间形成外腔体,所述RO膜呈柱状,设置于所述外腔体内;所述RO膜的后端的端面和所述浓水排出通道连通,所述后处理腔和所述净水排出通道连通;/n内滤芯,所述内滤芯设置于所述滤芯管内;所述内滤芯包括筒状的第二外壳体和原水进水管,所述第二外壳体的两端封闭,所述第二外壳体在轴向方向上被隔断为前处理腔和后处理腔;所述前处理腔内设有前处理滤芯,所述后处理腔内设有后处理滤芯;所述原水进水管与所述原水进水通道连通,所述原水进水管从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后端穿过所述后处理腔与所述前处理腔连通,所述前处理腔与所述外腔体的前端连通;所述RO膜的后端的内侧面与所述后处理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滤芯,所述外滤芯包括筒状的第一外壳体、RO膜、上盖和滤芯管,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前端与所述上盖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后端设有原水进水通道、浓水排出通道和净水排出通道;所述滤芯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壳体内,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滤芯管之间形成外腔体,所述RO膜呈柱状,设置于所述外腔体内;所述RO膜的后端的端面和所述浓水排出通道连通,所述后处理腔和所述净水排出通道连通;
内滤芯,所述内滤芯设置于所述滤芯管内;所述内滤芯包括筒状的第二外壳体和原水进水管,所述第二外壳体的两端封闭,所述第二外壳体在轴向方向上被隔断为前处理腔和后处理腔;所述前处理腔内设有前处理滤芯,所述后处理腔内设有后处理滤芯;所述原水进水管与所述原水进水通道连通,所述原水进水管从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后端穿过所述后处理腔与所述前处理腔连通,所述前处理腔与所述外腔体的前端连通;所述RO膜的后端的内侧面与所述后处理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管的管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外壳体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五通孔,所述滤芯管的管体和所述第二外壳体之间还设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密封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RO膜的后端的端面,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五通孔之间形成密封通道;所述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一外壳体、所述第二外壳体与所述RO膜的后端的端面围成第二流道腔,所述第二流道腔与所述浓水排出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管还包括封盖部,所述封盖部盖合于所述RO膜的后端的端面,所述封盖部分别与所述管体和所述第一外壳体密封连接,与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管体围成所述外腔体;所述封盖部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外腔体的后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浓水排出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中心管,所述第一中心管设置于所述前处理腔内;所述第一中心管的管壁上设有贯通孔;所述前处理滤芯呈柱状,套设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侧表面外,所述前处理滤芯包括轴向上的靠近所述后处理腔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后处理腔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上设有第一密封端盖和第二密封端盖,所述第一密封端盖密封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中心管,所述第二密封端盖密封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密封端盖与所述第二外壳体密封连接;所述前处理滤芯的外侧面暴露于所述前处理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四化刘建勋赵福龙余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水护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