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药混凝反应装置以及设有该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加药混凝反应装置以及设有该装置的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生物除磷技术尚不能彻底满足城镇污水排放标准,因此大多污水处理工艺要增加采用投加混凝剂的办法来达到化学处理效果。现有技术一般需要在二级生化处理单元后增设分别独立运行的三级加药混凝池深度处理工艺来实现化学除磷功能,对于较为先进的MBR工艺,则加药点只能是直接投加在曝气池内。现有污水处理工艺中,生化曝气池与沉淀池合并建设情况较多,长期以来,该系统工艺流程中无投加化学药剂的理想位置,尤其针对目前较为先进的MBR污水处理工艺,在化学除磷投加混凝剂问题时因无法找到理想的加药位置,只能在生化曝气池内投加过量的聚合氯化铝等化学药剂,不但成本高且距离出水达标存在很长的时间延后性。其中,传统曝气沉淀池内则无法采用投加化学药剂的做法,来达到除去含磷污染物并同步改善污泥沉降性能的目的,只能在后续流程中增加一道深度处理工艺,即包括混合、絮凝反应、沉淀三个处理单元。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药混凝反应装置(5),包括在曝气区(6)和沉淀区倾斜设置有夹角(A)的上导流板(501)和下导流板(502),所述上导流板(501)和下导流板(502)之间构成流道(509),所述下导流板(502)的底端与沉淀池的底部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板(501)的长度小于下导流板(502)的长度,该结构在流道(509)上构成了开口,所述开口向外侧排出混合反应后的水,混合反应后的水从集水槽(510)排出,在所述上导流板(501)的下侧设置设有彼此首尾连接的第一波纹管(503)和第二波纹管(503),设置在中间的流道(509)内采用上进水、下出水形式,用于在导流区输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药混凝反应装置(5),包括在曝气区(6)和沉淀区倾斜设置有夹角(A)的上导流板(501)和下导流板(502),所述上导流板(501)和下导流板(502)之间构成流道(509),所述下导流板(502)的底端与沉淀池的底部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板(501)的长度小于下导流板(502)的长度,该结构在流道(509)上构成了开口,所述开口向外侧排出混合反应后的水,混合反应后的水从集水槽(510)排出,在所述上导流板(501)的下侧设置设有彼此首尾连接的第一波纹管(503)和第二波纹管(503),设置在中间的流道(509)内采用上进水、下出水形式,用于在导流区输送待沉淀的原水,所述第一波纹管(503)和第二波纹管(503)通过波纹板中不同波峰和波谷与下导流板之间过水间隙的不断变化产生水力流态的多变性起到絮凝反应所需求的速度梯度值,所述流道(509)顶部在液位以上设置穿孔管(508),所述穿孔管(508)的上侧设有加药管(507)和空气管(506)用于均布加药,在液位下面的适当深度设置穿孔曝气管(505)进行曝气反应,利用曝气搅拌方式实现加药后原水与药剂的快速混合,经过与药剂充分曝气混合阶段后的原水进入絮凝反应阶段,经过絮凝反应后的原水在导流区末端顺势进入沉淀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加药混凝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设置的夹角(A)角度范围为30°~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加药混凝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设置的夹角(A)角度范围为60°~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加药混凝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设置的夹角(A)的角度为7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加药混凝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纹管(503)和第二波纹管(503)的波纹为逐渐变小的结构,所述结构的波纹逐渐变小的角度范围为90°~120°之间。
6.一种设有...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