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震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79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吸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的顶面对应脚后跟处设有嵌合槽,嵌合槽内嵌合有形状与嵌合槽匹配的吸震块,吸震块为吸震材质,嵌合槽的槽底开设有通孔。吸震块嵌合于嵌合槽内,除吸震块本身吸震效果外,吸震块受人体压力,吸震块向通孔开设处发生形变,形成对地弧面,分散压力,结构简单;吸震块受压产生较大的形变后恢复对脚后跟产生向上的作用力抵消部分压力,从而实现缓冲作用。

A kind of shock absorbing s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震鞋底
本技术涉及鞋底,具体涉及一种吸震鞋底。
技术介绍
鞋子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鞋子是人们保护脚不受伤的一种工具。最早人们为了克服特殊情况,不让脚难受或者受伤,就专利技术了毛皮鞋子。鞋子发展到现在,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现有的吸震鞋底多采用气囊结构,常发生气囊漏气导致鞋后跟坍塌无法正常使用,使用寿命短,另一种就是采用特殊的吸震结构,例如申请号为2017201076789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一种新型的减震吸震鞋底结构,具体包括形变扩散快、承压部和缓冲凸块,其结构复杂,加工不变,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简单、可分散压力的吸震鞋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分散压力的吸震鞋底。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吸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的顶面对应脚后跟处设有嵌合槽,嵌合槽内嵌合有形状与嵌合槽匹配的吸震块,吸震块为吸震材质,嵌合槽的槽底开设有通孔。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吸震块粘合于嵌合槽内。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吸震块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盲孔,盲孔沿吸震块的上表面边缘分布。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鞋底本体的顶面对应前脚掌处设有自左向右开设的防滑纹。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鞋底本体的底面对应前脚掌处和脚弓处设有若干自左向右开设的屈曲凹槽。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屈曲凹槽的槽深为对应位置鞋底本体厚度的25%-35%。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屈曲凹槽的槽底和槽壁平滑过渡。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吸震块嵌合于嵌合槽内,除吸震块本身吸震效果外,吸震块受人体压力,吸震块向通孔开设处发生形变,形成对地弧面,分散压力,结构简单;持续震动过程中,吸震块受压产生较大的形变后恢复对脚后跟产生向上的作用力抵消部分压力,从而实现缓冲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吸震鞋底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吸震鞋底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吸震鞋底后视图。其中,10、鞋底本体;101、通孔;102、防滑纹;103、屈曲凹槽;20、吸震块;201、盲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吸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10,鞋底本体10的顶面对应脚后跟处设有嵌合槽,嵌合槽内嵌合有形状与嵌合槽匹配的吸震块20,吸震块20为吸震材质,嵌合槽的槽底开设有通孔101。吸震块20为吸震材质,吸震材质为现有技术,如丁腈橡胶、丁基橡胶、聚氨酯弹性体、聚氧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增塑的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氯乙烯的共混物,半互穿网络型的乙丙三元和乙丙二元橡胶、互穿网络型的聚异丁基醚和聚丙烯酸甲酯等。工作原理:鞋底本体10产生压力时,使用者脚后跟与承载面挤压吸震块20,传统的鞋底本体10的吸震结构被限制在脚后跟与承载面之间,而本技术的吸震块20受压,吸震块20下端朝通孔101内发生形变,位于通孔101上端面的吸震块20下端呈向下突出的弧面,压力经吸震块20弧面分散;另外,持续震动过程中,吸震块20受压产生较大的形变后恢复对脚后跟产生向上的作用力抵消部分压力,从而实现缓冲作用。为防止吸震块20吸震过程中脱离嵌合槽,吸震块20粘合于嵌合槽内。为防止吸震块20与嵌合槽内壁结合处受压形变程度过大导致脱胶,吸震块20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盲孔201,盲孔201沿吸震块20的上表面边缘分布。脚后跟对吸震块20以及吸震块20周围的鞋底本体10顶面产生压力时,吸震块20其他部分产生形变对吸震块20与嵌合槽内壁的结合处产生拉力容易导致脱胶,通过设置盲孔201,在不减少胶合面积的同时,盲孔201开孔处容易发生形变,减小远离嵌合槽内壁部分的吸震块20变形对吸震块20与嵌合槽内壁结合处的拉力,降低吸震块20和嵌合槽内壁的开胶几率。为增大前脚掌与鞋底本体10之间的摩擦力,鞋底本体10的顶面对应前脚掌处设有自左向右开设的防滑纹102。为提高减鞋底使用时的舒适度,鞋底本体10的底面对应前脚掌处和脚弓处设有若干自左向右开设的屈曲凹槽103。屈曲凹槽103的开设,脚趾或者前脚掌发力时,对应前脚掌或脚弓处容易发生弯曲,避免由于鞋底本体10难以弯曲导致发力困难,舒适度高。为保证鞋底本体10的强度,屈曲凹槽103的槽深为对应位置鞋底本体10厚度的25%-35%。当屈曲凹槽103的槽深为对应位置鞋底本体10厚度的25%-35%,能满足发力时弯曲的同时,保证鞋底本体10的强度,外力撤销时可恢复,不易发生断裂。屈曲凹槽103的槽底和槽壁平滑过渡,避免弯曲时鞋底本体10从槽底和槽壁连接处发生断裂。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技术的部分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的顶面对应脚后跟处设有嵌合槽,所述嵌合槽内嵌合有形状与所述嵌合槽匹配的吸震块,所述吸震块为吸震材质,所述嵌合槽的槽底开设有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的顶面对应脚后跟处设有嵌合槽,所述嵌合槽内嵌合有形状与所述嵌合槽匹配的吸震块,所述吸震块为吸震材质,所述嵌合槽的槽底开设有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块粘合于所述嵌合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块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盲孔,所述盲孔沿所述吸震块的上表面边缘分布。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继勇董继军胡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晋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