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1950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包括鞋垫和鞋底,鞋垫包括上层鞋垫和中层鞋垫,中层鞋底缝制于鞋底的上表面,鞋底靠近后跟处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形空腔,圆形空腔与鞋底通过发泡工艺一体成型,圆形空腔的厚度为0.4~1.0cm,直径为4.0~6.5cm;圆形空腔内填充有圆形缓震垫,且圆形缓震垫的厚度为0.4~0.9cm;上层鞋垫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中层鞋垫采用EVA或TPU发泡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良鞋底和鞋垫的多层支撑结构,减少对鞋底发泡软度和厚度的调整,增加脚底与后跟的缓震性能,从而达到极高舒适度与合理支撑行走感受的平衡。衡。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鞋
,具体涉及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对穿着鞋子的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鞋品的舒适度提升都是基于鞋底材料变薄和鞋材的发泡软度指数的改变,但随之又造成了对人体行走支撑性下降的问题。例如,对于发泡性过高过于柔软的鞋底,虽然一开始穿着时脚部较为舒适,体验较好,但是,在行走过程中,由于足弓到足跟没有很好的连贯性和回弹支撑,长时间行走会出现脚步的疲劳感和足底不适,而且由于足跟会承担身体50%的行走负重,在较为恶劣的路面环境(如景区、旅游、登山、石子路面等),会导致硌脚、脚疼的情况屡屡发生,给使用者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通过改良鞋底和鞋垫的多层支撑结构,达到了舒适度与合理支撑的行走感受的平衡。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提供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包括鞋垫和鞋底,所述鞋垫为双层结构,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鞋垫和中层鞋垫,所述中层鞋底缝制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所述鞋底靠近后跟处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形空腔,所述圆形空腔与所述鞋底通过发泡工艺一体成型,所述圆形空腔的厚度设置为0.4~1.0cm,所述圆形空腔的直径设置为4.0~6.5cm;
[0006]所述圆形空腔内填充有圆形缓震垫,所述圆形缓震垫与所述圆形空腔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圆形缓震垫的厚度设置为0.4~0.9cm;
[0007]所述上层鞋垫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中层鞋垫采用EVA或TPU发泡材料制成。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层鞋垫包括鞋垫本体和粘接于所述鞋垫本体上表面的防滑层。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滑层为涤纶网布。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鞋垫本体采用发泡密度大于110kg/m3的弹性材料制成。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层鞋垫的厚度为0.2~0.4cm。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的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包括鞋垫和鞋底,鞋垫为双层结构,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鞋垫和中层鞋垫,中层鞋底缝制于鞋底的上表面,鞋底靠近后跟处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形空腔,圆形空腔与鞋底通过发泡工艺一体成型,圆形空腔的厚度设置为0.4~1.0cm,圆形空腔的直径设置为4.0~6.5cm;圆形空
腔内填充有圆形缓震垫,圆形缓震垫与圆形空腔的形状相匹配,且圆形缓震垫的厚度设置为0.4~0.9cm;上层鞋垫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中层鞋垫采用EVA或TPU发泡材料制成。采用上述结构,本技术根据鞋底硬度以及缓震和柔软性能的不同需求,通过调整上层鞋垫、中层鞋垫和鞋底后跟处圆形空腔及其填充物,从而形成多个分层结构,这样使得鞋底的支撑硬度以及上层鞋垫、中层鞋垫和后跟的缓震性都得以实现,其中通过圆形空腔的尺寸大小,使厚度为0.4~1.0cm、直径为4.0~6.5cm,如果厚度过高会影响鞋底的完整性和支撑硬度,过小则失去作用,同时孔径过大也会导致鞋底完整性不足;圆形空腔内的填充物圆形缓震垫的厚度为0.4~0.9cm,能够保证鞋底的完整性和后跟的平衡性;增设的中层鞋垫,通过控制合适的厚度0.2~0.4cm,既能够保证起到缓震作用,又能够避免过厚而增加行走发力,走久累脚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改良鞋底和鞋垫的多层支撑结构,减少了对鞋底发泡软度和厚度的调整,增加了脚底与后跟的缓震性能,从而达到了极高舒适度与脚部合理支撑行走感受的平衡。
附图说明
[0014]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5]图1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鞋底1、圆形空腔11;
[0020]中层鞋垫2;
[0021]上层鞋垫3、鞋垫本体31、防滑层32;
[0022]圆形缓震垫4。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结合以下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4]本实施例的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鞋垫和鞋底1,鞋垫为双层结构,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鞋垫3和中层鞋垫2,中层鞋底1通过拉帮工艺缝制于鞋底1的上表面,鞋底1靠近后跟处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形空腔11,圆形空腔11与鞋底1通过发泡工艺一体成型,圆形空腔11的底部为密封状态。圆形空腔11的厚度设置为0.4~1.0cm,圆形空腔11的直径设置为4.0~6.5cm。该圆形空腔11内填充有圆形缓震垫4,圆形缓震垫4与圆形空腔11的形状相匹配,且圆形缓震垫4的厚度设置为0.4~0.9cm。采用上述结构,本技术根据鞋底1硬度以及缓震和柔软性能的不同需求,通过调整上层鞋垫3、中层鞋垫2和鞋底1后跟处圆形空腔11及其填充物,
从而形成多个分层结构,这样使得鞋底1的支撑硬度以及上层鞋垫3、中层鞋垫2和后跟的缓震性都得以实现,其中通过圆形空腔11的尺寸大小,使厚度为0.4~1.0cm、直径为4.0~6.5cm,如果厚度过高会影响鞋底1的完整性和支撑硬度,过小则失去作用,同时孔径过大也会导致鞋底1完整性不足;圆形空腔11内的填充物圆形缓震垫4的厚度为0.4~0.9cm,能够保证鞋底1的完整性和后跟的平衡性;增设的中层鞋垫2,通过控制合适的厚度,既能够保证起到缓震作用,又能够避免过厚而增加行走发力,走久累脚的问题。因此,本技术通过改良鞋底1的多层支撑结构,减少了对鞋底1发泡软度和厚度的调整,增加了脚底与后跟的缓震性能,从而达到了极高舒适度与脚部合理支撑行走感受的平衡。
[0025]本实施例中,上层鞋垫3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上层鞋垫3包括鞋垫本体31和粘接于鞋垫本体31上表面的防滑层32,该防滑层32为涤纶网布。鞋垫本体31采用发泡密度大于110kg/m3的弹性材料制成。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该弹性材料可以是聚醚多元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橡胶粉和硅油组成的复合发泡材料,通过热处理工艺的调整,使其单个发泡单元的回弹支撑性大于收缩性。
[0026]本实施例中,中层鞋垫2采用EVA或TPU发泡材料制成,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该中层鞋垫2的厚度为0.2~0.4cm。通过控制中层鞋垫2在合适的厚度,既能够保证起到缓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兼具支撑性和舒适度的双层鞋垫和鞋底组合结构,包括鞋垫和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垫为双层结构,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鞋垫和中层鞋垫,所述中层鞋垫缝制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所述鞋底靠近后跟处的上表面开设有圆形空腔,所述圆形空腔与所述鞋底通过发泡工艺一体成型,所述圆形空腔的厚度设置为0.4~1.0cm,所述圆形空腔的直径设置为4.0~6.5cm;所述圆形空腔内填充有圆形缓震垫,所述圆形缓震垫与所述圆形空腔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圆形缓震垫的厚度设置为0.4~0.9cm;所述上层鞋垫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中层鞋垫采用EVA或TPU发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继勇董继军胡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晋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