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452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秧机,在车体的前方安装有驾驶室、在车体后方安装有插秧装置和施肥装置,施肥装置位于插秧装置前方,插秧装置位于施肥装置后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先施肥后插秧的解决方案,解决插入田中的秧苗经常被后方的施肥装置刮倒的问题。

A kind of transplan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插秧机
本技术涉及农用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秧机。
技术介绍
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进行种植时,首先以插秧爪从苗床中取出数株稻苗植入田中的泥土。目前,现有插秧机是在插秧机的后方设置有施肥装置,实现先插秧后施肥。由于现有插秧机是先插秧后施肥,插入田中的秧苗经常被后方的施肥装置刮倒。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先施肥后插秧的解决方案,解决插入田中的秧苗经常被后方的施肥装置刮倒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插秧机,以解决插入田中的秧苗经常被后方的施肥装置刮倒的问题。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插秧机,在车体的前方安装有驾驶室、在车体后方安装有插秧装置和施肥装置,施肥装置位于插秧装置前方,插秧装置位于施肥装置后方。进一步地,在车体的前方安装有秧苗架。进一步地,施肥装置包括施肥单元、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调节弹簧、第一螺栓;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连接,第二固定板套在第一连接杆上,第一连接杆可以相对第二固定板转动,施肥单元固定在第一连接杆上,第二连接板固定在第一连接杆上,调节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板与第一固定板连接;在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弧形孔,第一螺栓穿过弧形孔与第二连接板连接。进一步地,在第二连接板上安装有调节螺杆,调节弹簧两端分别与调节螺杆和第一固定板连接。进一步地,在第一连接杆上开设有上下对称的T型槽,在上下对称的T型槽内嵌入固定螺栓,下方的固定螺栓固定施肥单元,上方的固定螺栓固定第二连接板。>进一步地,包括6个施肥单元、2个第一连接杆、4个第二连接板、4个第一固定板、4个第二固定板、4个调节弹簧;其中3个施肥单元和2个第二连接板间隔安装在其中一个第一连接杆上,另外3个施肥单元和2个第二连接板间隔安装在另一个第一连接杆上;其中2个第二固定板套在其中一个第一连接杆上,另外2个第二固定板套在另一个第一连接杆上;4个第一固定板分别与4个第二固定板连接,4个调节弹簧两端分别与4个第一固定板和4个第二连接板连接。进一步地,施肥单元可带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板在弧形孔范围内摆动,并在调节弹簧的作用下复位。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先施肥后插秧的解决方案,将施肥装置位于插秧装置前方,插秧装置位于施肥装置后方。当插秧机向前行走时,首先施肥作业,后插秧作业,避免插入田中的秧苗被后方的施肥装置刮倒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插秧机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6行施肥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施肥单元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施肥单元结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优选了一种插秧机,在车体3的前方安装有驾驶室30和秧苗架4。在车体3后方安装有插秧装置2和施肥装置1,施肥装置1位于插秧装置2前方,插秧装置2位于施肥装置1后方,实现先施肥后插秧。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插秧机是6行插秧机,并配置有6行施肥装置1。如图3和图4所示,施肥装置1包括施肥单元10、第一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板14、第一固定板17、第二固定板15、调节弹簧16、第一螺栓13;第一固定板17与第二固定板15连接,第二固定板15套在第一连接杆11上,第一连接杆11可以相对第二固定板15转动,施肥单元10固定在第一连接杆11上,第二连接板14固定在第一连接杆11上,在第二连接板14上安装有调节螺杆18,调节弹簧16两端分别与调节螺杆18和第一固定板17连接。在第二固定板15上开设有弧形孔12,第一螺栓13穿过弧形孔12与第二连接板14连接。施肥单元10可带动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板14在弧形孔12范围内摆动,并在调节弹簧16的作用下复位。在第一连接杆11上开设有上下对称的T型槽,在上下对称的T型槽内嵌入固定螺栓,下方的固定螺栓固定施肥单元10,上方的固定螺栓固定第二连接板14。施肥装置1在调节施肥角度时,首先将第一螺栓13拧松,然后转动第一连接杆11调节施肥单元10倾斜角度,然后拧紧第一螺栓13,实现施肥角度调节。当施肥装置1在稻田中施肥过程中遇到稻田障碍物时,由于第一螺栓13处于拧松状态,施肥单元10在障碍物反作用力下,克服调节弹簧16的弹力,带动第一连接杆11转动,越过稻田障碍物,避免施肥单元10损坏。如图2所示,6行施肥装置1包括6个施肥单元10、2个第一连接杆11、4个第二连接板14、4个第一固定板17、4个第二固定板15、4个调节弹簧16;其中3个施肥单元10和2个第二连接板14间隔安装在其中一个第一连接杆11上,另外3个施肥单元10和2个第二连接板14间隔安装在另一个第一连接杆11上;因此,其中3个施肥单元10的施肥角度相同,并一起转动。另外3个施肥单元10的施肥角度相同,并一起转动。其中2个第二固定板15套在其中一个第一连接杆11上,另外2个第二固定板15套在另一个第一连接杆11上;4个第一固定板17分别与4个第二固定板15连接,4个调节弹簧16两端分别与4个第一固定板17和4个第二连接板14连接。以上未描述的技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秧机,在车体的前方安装有驾驶室、在车体后方安装有插秧装置和施肥装置,其特征在于,施肥装置位于插秧装置前方,插秧装置位于施肥装置后方;/n施肥装置包括施肥单元、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调节弹簧、第一螺栓;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连接,第二固定板套在第一连接杆上,第一连接杆可以相对第二固定板转动,施肥单元固定在第一连接杆上,第二连接板固定在第一连接杆上,调节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板与第一固定板连接;在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弧形孔,第一螺栓穿过弧形孔与第二连接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秧机,在车体的前方安装有驾驶室、在车体后方安装有插秧装置和施肥装置,其特征在于,施肥装置位于插秧装置前方,插秧装置位于施肥装置后方;
施肥装置包括施肥单元、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调节弹簧、第一螺栓;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连接,第二固定板套在第一连接杆上,第一连接杆可以相对第二固定板转动,施肥单元固定在第一连接杆上,第二连接板固定在第一连接杆上,调节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板与第一固定板连接;在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弧形孔,第一螺栓穿过弧形孔与第二连接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在车体的前方安装有秧苗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在第二连接板上安装有调节螺杆,调节弹簧两端分别与调节螺杆和第一固定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术平宋思明胡军辉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龙舟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