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自调节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208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自调节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和充电管理电路;通过检测电路获取两个地PGND和N的电压差值来控制充电管理电路,以实现在满足功放的需要前提下,自动调节供给电池的电压,实现节能的目的。

A charging self regulating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自调节电路
本技术设计充电自调节电路,尤其是功放的充电自调节电路。
技术介绍
功率放大器简称功放,一般特指音响系统中一种最基本的设备,俗称“扩音机”,它的任务是把来自信号源的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以驱动扬声器发出声音。对于带电池的功放来说,功放在工作时,如需要对电池进行同时充电,则电源的输入需要大于功放和电池的总和,这样,当电池充满后,就会造成用电浪费的现象,而如果提供较小的电源,则功放的工作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自调节电路,利用本技术的电路,在满足功放的前提下,对充电部分进行自动调节,从而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为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充电自调节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和充电管理电路;电源输入端连接有插座CON5;插座CON5连接功放,插座CON5的输出端接地PGND;所述的检测电路包括处理芯片U1、电阻R58、电阻R70、电容C51、电阻R77和电阻R73;处理芯片的1脚接地N,处理芯片的2脚接地PGND,处理芯片U1的3脚连接电阻R58,电阻R58的另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5脚连接,处理芯片U1的3脚连接电阻R70,电阻R70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处理芯片U1的2脚和电容C51,电容C51的另一端连接处理芯片U1的5脚,处理芯片U1的4脚连接COF端,处理芯片U1的5脚连接供电端MD,电阻R77和电阻R73相互并联,电阻R77的一端接地PGND,电阻R77的另一端接地N;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2,控制芯片U2的2脚连接COF端,控制芯片U2的4脚通过电阻R123连接VFB端;所述的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3,控制芯片U3为CX8825芯片,控制芯片U3的VFB脚连接VFB端,控制芯片U3的VIN脚连接电源输入端,控制芯片U3的SW脚连接电池,控制芯片U3的GND脚接地PGND。进一步的,控制芯片U2的1脚接地N,控制芯片U2的1脚连接电容C31,电容C31的另一端连接控制芯片U2的5脚,控制芯片U2的3脚连接CSN端。进一步的,控制芯片U3的CSN脚连接CSN端,控制芯片CSP脚连接CSP端;在控制芯片与电池之间连接有输出电路;所述的输出电路包括电感L19、电阻R168、电容C169、电容C170和二极管D6;电感L19的一端连接控制芯片的SW脚,电感L19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68的一端,电阻R168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的输入端,二极管D6的输出端连接电池,电容C169和电容C170的输入端连接电阻R168的另一端,电容C169和电容C170并联后接地N。进一步的,电感L19与电阻R168之间连接有CSP端,电容C170的输入端连接有CSN端。进一步的,电阻R58的阻值10kΩ,电阻R70的阻值为1.2kΩ,电阻R77和电阻R73的阻值均为0.01Ω,电容C51的容值为105P。上述电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源输入端给功放供电,通过电阻R77和R73获取地PGND和N两端的检测电压U,并输入到处理芯片U1中,当检测电压U大于预设定电压U预时,COF端给予控制芯片U2控制信号,控制芯片U2通过VFB端给控制芯片U3控制信号,降低控制芯片U3的SW脚的输出电压,从而降低电池的电压,以满足功放的工作需要,随着检测电压U的变压,给电池的电压也相应发生变化;当检测电压U小于预设定电压U预时,说明当前的状态已经足够满足功放的工作需要,根据检测电压U来让电池的电压增大。因此,在满足功放的前提下,对充电部分进行自动调节,从而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框图。图2为充电管理电路原理图。图3为控制电路原理图。图4为检测电路原理图。图5为电源输入端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充电自调节电路包括电源输入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和充电管理电路。如图5所示,本技术电源输入端采用DC15V作为电源的输入,电源输入端连接有插座CON5;插座CON5连接功放,插座CON5的输出端接地PGND。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的检测电路包括处理芯片U1、电阻R58、电阻R70、电容C51、电阻R77和电阻R73。处理芯片U1为现有的处理芯片。处理芯片U1的1脚接地N,处理芯片U1的2脚接地PGND,处理芯片U1的3脚连接电阻R58,电阻R58的另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5脚连接,处理芯片U1的3脚连接电阻R70,电阻R70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处理芯片U1的2脚和电容C51,电容C51的另一端连接处理芯片U1的5脚,处理芯片U1的4脚连接COF端,处理芯片U1的5脚连接供电端MD,供电端MD采用5V的电压,电阻R77和电阻R73相互并联,电阻R77的一端接地PGND,电阻R77的另一端接地N。其中,电阻R58的阻值10kΩ,电阻R70的阻值为1.2kΩ,电阻R77和电阻R73的阻值均为0.01Ω,电容C51的容值为105P。如图3所示,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2,在本技术中,控制芯片U2为现有的控制芯片。控制芯片U2的2脚连接COF端,控制芯片U2的4脚通过电阻R123连接VFB端;控制芯片U2的1脚接地N,控制芯片U2的1脚连接电容C31,电容C31的另一端连接控制芯片U2的5脚,控制芯片U2的3脚连接CSN端。如图2所示,所述的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3,控制芯片U3为CX8825芯片,控制芯片U3的VFB脚连接VFB端,控制芯片U3的VIN脚连接电源输入端,控制芯片U3的SW脚连接电池,控制芯片U3的GND脚接地PGND。控制芯片U3的CSN脚连接CSN端,控制芯片CSP脚连接CSP端;在控制芯片与电池之间连接有输出电路;所述的输出电路包括电感L19、电阻R168、电容C169、电容C170和二极管D6;电感L19的一端连接控制芯片的SW脚,电感L19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68的一端,电阻R168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的输入端,二极管D6的输出端连接电池,电容C169和电容C170的输入端连接电阻R168的另一端,电容C169和电容C170并联后接地N。电感L19与电阻R168之间连接有CSP端,电容C170的输入端连接有CSN端。上述电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源输入端给功放供电,通过电阻R77和R73获取地PGND和N两端的检测电压U,并输入到处理芯片U1中,当检测电压U大于预设定电压U预时,在本实施例中,预设定电压为0.54V,COF端给予控制芯片U2控制信号,控制芯片U2通过VFB端给控制芯片U3控制信号,降低控制芯片U3的SW脚的输出电压,从而降低电池的电压,以满足功放的工作需要,随着检测电压U的变压,给电池的电压也相应发生变化;当检测电压U小于预设定电压U预时,说明当前的状态已经足够满足功放的工作需要,根据检测电压U来让电池的电压增大。因此,在满足功放的前提下,对充电部分进行自动调节,从而达到节约用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自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和充电管理电路;/n电源输入端连接有插座CON5;插座CON5连接功放,插座CON5的输出端接地PGND;/n所述的检测电路包括处理芯片U1、电阻R58、电阻R70、电容C51、电阻R77和电阻R73;处理芯片U1的1脚接地N,处理芯片U1的2脚接地PGND,处理芯片U1的3脚连接电阻R58,电阻R58的另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5脚连接,处理芯片U1的3脚连接电阻R70,电阻R70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处理芯片U1的2脚和电容C51,电容C51的另一端连接处理芯片U1的5脚,处理芯片U1的4脚连接COF端,处理芯片U1的5脚连接供电端MD,电阻R77和电阻R73相互并联,电阻R77的一端接地PGND,电阻R77的另一端接地N;/n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2,控制芯片U2的2脚连接COF端,控制芯片U2的4脚通过电阻R123连接VFB端;/n所述的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3,控制芯片U3为CX8825芯片,控制芯片U3的VFB脚连接VFB端,控制芯片U3的VIN脚连接电源输入端,控制芯片U3的SW脚连接电池,控制芯片U3的GND脚接地PGND。/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自调节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和充电管理电路;
电源输入端连接有插座CON5;插座CON5连接功放,插座CON5的输出端接地PGND;
所述的检测电路包括处理芯片U1、电阻R58、电阻R70、电容C51、电阻R77和电阻R73;处理芯片U1的1脚接地N,处理芯片U1的2脚接地PGND,处理芯片U1的3脚连接电阻R58,电阻R58的另一端与处理芯片U1的5脚连接,处理芯片U1的3脚连接电阻R70,电阻R70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处理芯片U1的2脚和电容C51,电容C51的另一端连接处理芯片U1的5脚,处理芯片U1的4脚连接COF端,处理芯片U1的5脚连接供电端MD,电阻R77和电阻R73相互并联,电阻R77的一端接地PGND,电阻R77的另一端接地N;
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2,控制芯片U2的2脚连接COF端,控制芯片U2的4脚通过电阻R123连接VFB端;
所述的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3,控制芯片U3为CX8825芯片,控制芯片U3的VFB脚连接VFB端,控制芯片U3的VIN脚连接电源输入端,控制芯片U3的SW脚连接电池,控制芯片U3的GND脚接地PGN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日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东毅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