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161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7:21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以及用于将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二者固定的定位夹片和定位框。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印刷电路板和印刷电路板上表面的若干导电垫片。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以及若干线缆,所述印刷电路板设有定位孔,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设有嵌位于定位孔内的定位柱,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且包括接触部和焊接部,所述焊接部与线缆连接,所述接触部露出于绝缘本体而与导电垫片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定位夹片和定位框之间的配合实现了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之间的稳定配合,且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Plate to plate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对板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尤其是一种高速传输的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介绍
板对板连接器是目前所有连接器产品类型中传输能力最强的连接器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通信网络、金融制造、电梯、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办公设备、家电、军工制造等行业。传统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相互对接的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和固设于插座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端子。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和固设于插头本体内且尾部与线缆连接的若干插头端子。所述插座本体设有与插头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面、与印刷电路板邻接的安装面。所述对接面及安装面之间设有一对纵侧墙、一对横断墙以及连接于一对横断墙之间、与纵侧墙平行的凸台。所述插座端子系两排对称安装于凸台的两侧。每一插座端子包括固定于纵侧墙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侧弯曲延伸至凸台内的弹性接触部以及自固持部另一侧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弹性接触部形成插头端子的收容空间。随着板对板连接器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通过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相互对接实现高速传输的板对板连接器,由于插头、插座连接器均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高度,越来越不符合连接器产品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板对板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实现了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之间的稳定配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印刷电路板和印刷电路板上表面的若干导电垫片,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以及若干线缆,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且包括接触部和焊接部,所述焊接部与线缆连接,所述接触部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而与对应的所述导电垫片弹性压接,还包括定位框和定位夹片,所述定位框包括纵向延伸的竖直壁、自竖直壁纵向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同一方向弯折的一对竖直横壁以及自该对竖直横臂的外端侧缘沿纵向方向相对延伸而预留间隔、供线缆伸出的一对外挡部,所述竖直壁、该对竖直横壁以及该对外挡部围设形成插头连接器的收容空间,所述定位框的底部边缘向下延伸至少两个插板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有插孔,所述插板部插入至插孔内而将定位框固定于印刷电路板上,所述定位夹片包括板状的基部以及自基部的两侧向下弯折的一对耳部,每一耳部均设有卡位部,所述定位框的每一竖直横壁均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和卡位部配合固定而将插头连接器锁定在印刷电路板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耳部贴附于竖直横壁相对于收容空间的外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定位部是凸包和通孔中的一个,所述卡位部是凸包和通孔中的另外一个。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和下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在同一水平面内呈两排排列,所述上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和下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在上下两个不同的水平面内呈两排排列,所述线缆包括上下两排排列的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与上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二线缆与下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电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排导电端子均包括n+1个接地端子和2n个信号端子,所述n+1个接地端子并排且等距离设置而形成n个间隔,所述2n个信号端子中,两个为一组,共n组,分别对应设置于上述n个间隔内,每排线缆为n个,每一个线缆均包括两个接地线芯以及位于两个接地线芯之间的两个信号线芯,所述信号线芯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对接,所述接地线芯与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对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一个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为一个,每一个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为两个,每一个接地端子的焊接部的宽度大于每一个信号端子的焊接部的宽度。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绝缘块和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和第二绝缘块均包括一体横向延伸的固持部和支撑部,所述固持部的下表面和支撑部的下表面平齐,所述固持部的上表面高于支撑部的上表面而形成台阶部,所述上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并排平铺于第一绝缘块的支撑部的上表面且上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向下弯折延伸出第一绝缘块的固持部,所述下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并排平铺于第二绝缘块的支撑部的上表面且下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向下弯折延伸出第二绝缘块的固持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金属屏蔽片和接地片,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贴附于第一绝缘块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贴附于第二绝缘块的上表面,所述第三金属屏蔽片贴附于第二绝缘块的下表面,所述接地片包括水平部和自水平部弯折的竖直部,所述水平部夹持于第一绝缘块的下表面和第二金属屏蔽片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竖直部延伸于上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和下排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之间。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除了包括底座、自底座向上延伸而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外,还包括连接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的第三侧墙,与第三侧墙相对的是一个开口,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座和保护盖,所述绝缘座包覆成型于第一绝缘块、接地片、第二金属屏蔽片、第二绝缘块、第三金属屏蔽片、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以及线缆,所述保护盖位于第一金属屏蔽片的上方且夹持于绝缘座的侧面和绝缘本体的第三侧墙之间,所述线缆自所述开口延伸出绝缘本体外。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遮蔽于绝缘本体上方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主体部和自主体部两侧缘向下延伸的一对侧部,所述基部的中部向下冲压而抵接于主体部的上方,所述侧部包覆于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的外侧,所述侧部冲压形成两个向外凸伸的弹片,所述弹片与耳部形成内外抵持。相较于相关技术,本技术通过贴附有导电垫片的印刷电路板取代现有技术中包括插座本体和插座端子的插座连接器,大大降低了板对板连接器的高度,同时通过定位夹片和定位框之间的配合,进一步实现了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之间的稳定配合,结构简单,组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中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的另一部分立体分解图。图8为图7的主视图。图9为图7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至图9,本技术为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1和插座连接器2。请参考图3、图5至图9,所述插头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11、若干导电端子12以及若干线缆13。请参考图6,所述绝缘本体11除了包括底座111、自底座111向上延伸而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墙112和第二侧墙113外,还包括连接第一侧墙112和第二侧墙113的第三侧墙114,与第三侧墙114相对的是一个开口1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1)和插座连接器(2),其特征是:所述插座连接器(2)包括印刷电路板(21)和印刷电路板(21)上表面的若干导电垫片(22),所述插头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11)、若干导电端子(12)以及若干线缆(13),所述导电端子(12)收容于绝缘本体(11)内且包括接触部(121)和焊接部(122),所述焊接部(122)与线缆(13)连接,所述接触部(121)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11)而与对应的所述导电垫片(22)弹性压接,还包括定位框(3)和定位夹片(4),所述定位框(3)包括纵向延伸的竖直壁(31)、自竖直壁(31)纵向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同一方向弯折的一对竖直横壁(32)以及自该对竖直横臂的外端侧缘沿纵向方向相对延伸而预留间隔、供线缆(13)伸出的一对外挡部(33),所述竖直壁(31)、该对竖直横壁(32)以及该对外挡部(33)围设形成插头连接器(1)的收容空间(30),所述定位框(3)的底部边缘向下延伸至少两个插板部(34),所述印刷电路板(21)上设有插孔(211),所述插板部(34)插入至插孔(211)内而将定位框(3)固定于印刷电路板(21)上,所述定位夹片(4)包括板状的基部(41)以及自基部(41)的两侧向下弯折的一对耳部(42),每一耳部(42)均设有卡位部(421),所述定位框(3)的每一竖直横壁(32)均设有定位部(321),所述定位部(321)和卡位部(421)配合固定而将插头连接器(1)锁定在印刷电路板(2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1)和插座连接器(2),其特征是:所述插座连接器(2)包括印刷电路板(21)和印刷电路板(21)上表面的若干导电垫片(22),所述插头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11)、若干导电端子(12)以及若干线缆(13),所述导电端子(12)收容于绝缘本体(11)内且包括接触部(121)和焊接部(122),所述焊接部(122)与线缆(13)连接,所述接触部(121)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11)而与对应的所述导电垫片(22)弹性压接,还包括定位框(3)和定位夹片(4),所述定位框(3)包括纵向延伸的竖直壁(31)、自竖直壁(31)纵向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同一方向弯折的一对竖直横壁(32)以及自该对竖直横臂的外端侧缘沿纵向方向相对延伸而预留间隔、供线缆(13)伸出的一对外挡部(33),所述竖直壁(31)、该对竖直横壁(32)以及该对外挡部(33)围设形成插头连接器(1)的收容空间(30),所述定位框(3)的底部边缘向下延伸至少两个插板部(34),所述印刷电路板(21)上设有插孔(211),所述插板部(34)插入至插孔(211)内而将定位框(3)固定于印刷电路板(21)上,所述定位夹片(4)包括板状的基部(41)以及自基部(41)的两侧向下弯折的一对耳部(42),每一耳部(42)均设有卡位部(421),所述定位框(3)的每一竖直横壁(32)均设有定位部(321),所述定位部(321)和卡位部(421)配合固定而将插头连接器(1)锁定在印刷电路板(2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耳部(42)贴附于竖直横壁(32)相对于收容空间(30)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定位部(321)是凸包和通孔中的一个,所述卡位部(421)是凸包和通孔中的另外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导电端子(12)包括上排导电端子(123)和下排导电端子(124),所述上排导电端子(123)的接触部(121)和下排导电端子(124)的接触部(121)在同一水平面内呈两排排列,所述上排导电端子(123)的焊接部(122)和下排导电端子(124)的焊接部(122)在上下两个不同的水平面内呈两排排列,所述线缆(13)包括上下两排排列的第一线缆(131)和第二线缆(132),所述第一线缆(131)与上排导电端子(123)的焊接部(122)电连接,所述第二线缆(132)与下排导电端子(124)的焊接部(122)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是:每排导电端子(12)均包括n+1个接地端子(125)和2n个信号端子(126),所述n+1个接地端子(125)并排且等距离设置而形成n个间隔,所述2n个信号端子(126)中,两个为一组,共n组,分别对应设置于上述n个间隔内,每排线缆(13)为n个,每一个线缆(13)均包括两个接地线芯(133)以及位于两个接地线芯(133)之间的两个信号线芯(134),所述信号线芯(134)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126)对接,所述接地线芯(133)与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125)对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是:每一个信号端子(126)的接触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斌李明陈浩瀚陈宏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