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传递板和用于包括多个此类热传递板的热交换器的板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7882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5:42
提供热传递板(4a、4b、4c)和用于热交换器的板组(2)。热传递板(4a、4b、4c)具有相反的第一侧(6)和第二侧(8),且包括第一引导区段(60)、第三引导区段(64)和第四引导区段(66)。热传递板的特征在于,第一引导区段(60)和第四引导区段(66)各自包括:如从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到的公突出部(68、70),公突出部布置成与第一相邻的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热传递板和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看到的母凹部(78、80),母凹部布置成与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热传递板和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此外,第三引导区段(64)包括如从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看到的公突出部(90),公突出部布置成与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热传递板和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到的母凹部(100),母凹部布置成与第一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热传递板和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传递板和用于包括多个此类热传递板的热交换器的板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传递板和其设计。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包括多个此类热传递板的热交换器的板组。
技术介绍
板式热交换器(PHE)典型地由两个端板组成,在这些端板之间以堆叠或组的形式布置许多热传递板。PHE的热传递板可为相同或不同的类型,且它们可以不同的方式堆叠。在一些PHE中,将热传递板堆叠在一起,其中一个热传递板的正面和背面分别面对其它热传递板的背面和正面,且每隔一个热传递板相对于其余的热传递板倒置。典型地,这称为相对于彼此“旋转”的热传递板。在其它的PHE中,热传递板以一个热传递板的正面和背面分别面对其它热传递板的正面和背面的方式堆叠,且每隔一个热传递板相对于其余的热传递板倒置。典型地,这称为相对于彼此“翻转”的热传递板。在一种公知的PHE中,即所谓的垫片式PHE,垫片布置在热传递板之间。端板并因此热传递板由某种紧固方式朝彼此压紧,由此垫片密封在热传递板之间。平行流动通道形成在热传递板之间,一个通道在各对相邻热传递板之间。通过入口/出口送入/流出PHE的两种初始温度不同的流体可交替流过每隔一个通道,以将热量从一股流体传递到另一股流体,这些流体通过与PHE的入口/出口连通的热传递板中的入口/出口端口孔进入/流出通道。垫片式PHE的端板通常称为框架板和压力板。框架板通常固定在诸如地板的支承表面上,而压力板可相对于框架板移动。通常,用于承载热传递板以及可能还承载压力板的上承载杆紧固到框架板,并从其上部延伸经过压力板并到达支承柱。类似地,用于引导热传递板以及可能的压力板的下导杆紧固到框架板,并从其下部延伸,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经过压力板并到达支承柱。为使PHE正常工作,将热传递板在堆叠中彼此对准非常重要,因为未对准的热传递板可能会导致PHE泄漏。虽然热交换器的承载杆和引导杆可通过与热传递板接合来提供对准,但此类对准可能是不充分的。而且,一些PHE可缺少支承杆和/或引导杆。鉴于此,一些热传递板设有引导区段,其中一个热传递板的引导区段布置成与另一热传递板的引导区段接合,以用于热传递板对准。WO2010/064975公开以堆叠方式布置的此类热传递板,其中每隔一个热传递板相对于其它热传递板“旋转”。虽然WO2010/064975公开一种效果非常好的引导解决方案,但其限于相对于彼此“旋转”的热传递板的对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文提到的问题的热传递板。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概念是为热传递板提供一种引导方案,该导引方案比已知方案更灵活,因为其无论两个热传递板相对于彼此“旋转”或“翻转”,都能使热传递板和另一热传递板对准。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标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板组,该板组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此类热传递板。用于实现上文目标的热传递板和板组限定在从属权利要求中且在下文论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传递板具有相反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外缘以及中心延伸平面且包括边缘部分,该边缘部分包括波纹。波纹在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延伸,且中心延伸平面布置在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当热传递板布置在板式热交换器中时,波纹布置成在热传递板的第一侧处邻接第一相邻热传递板且在热传递板的第二侧处邻接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且彼此垂直地延伸的热传递板的纵向中心轴线和横向中心轴线限定第一板区域、第二板区域、第三板区域和第四板区域。第一板区域和第二板区域布置在横向中心轴线的相同侧,且第一板区域和第三板区域布置在纵向中心轴线的相同侧。第一板区域、第三板区域和第四板区域分别包括第一引导区段、第三引导区段和第四引导区段。热传递板的特征在于,第一引导区段和第四引导区段各自包括:如从热传递板的第一侧看到的公突出部,公突出部突出超过第一平面且布置成与第一相邻的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热传递板和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热传递板的第二侧看到的母凹部,母凹部布置成与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热传递板和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此外,第三引导区段包括如从热传递板的第二侧看到的公突出部,公突出部突出超过第二平面,且布置成与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热传递板和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热传递板的第一侧看到的母凹部,母凹部布置成与第一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热传递板和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热传递板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也可称为正面和背面。中心延伸平面可布置在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中间。纵向中心轴线可沿热传递板的相反的长侧延伸,而横向中心轴线可沿热传递板的相反的短侧延伸。边缘部分可为热传递板的外周缘部分,或是诸如限定热传递板的端口孔的边缘部分的内缘部分。此外,完整的边缘部分或其仅一个或多个部分可包括波纹。波纹可沿边缘部分均匀地或不均匀地分布,且它们可看起来都相同或可不一样。边缘部分可包括在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内或之外延伸的其它波纹。波纹限定脊和谷,这些脊和谷可给予边缘部分波浪状的设计。如从板的第一侧看,当将热传递板布置在板式热交换器中时,脊布置成邻接第一相邻板,而将谷布置成邻接第二相邻热传递板。热传递板可为基本上矩形的,且纵向中心轴线和横向中心轴线基本上彼此垂直,以便限定四个基本上矩形的板区域。“如从热传递板的第一侧看”意指在一定距离处观察热传递板的第一侧时。类似地,“从热传递板的第二侧看”意指在一定距离处观察热传递板的第二侧时。热传递板以及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和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可全部是相同类型的。备选地,热传递板以及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和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可为不同类型的。例如,热传递板以及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和第二相邻热传递板都可包括如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引导区段,但在其它方面可不同地设计。引导区段的上文构造可使热传递板和相邻的热传递板对准,而与相邻的热传递板相对于热传递板是旋转还是翻转无关。此外,可使热传递板和相邻的热传递板借助于热传递板的至少两个引导区段对准,这改进对准。此外,借助于热传递板的所述至少两个引导区段中的每个,可使热传递板和两个相邻的热传递板对准,例如上文所称的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和第二相邻热传递板,这改进对准。对准的能力自然取决于相邻的热传递板的设计。第二板区域包括第二引导区段,其包括如从热传递板的第二侧看到的公突出部,公突出部突出超过第二平面,且布置成与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热传递板和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热传递板的第一侧看到的母凹部,母凹部布置成与第一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热传递板和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由此,可使热传递板和相邻的热传递板借助于热传递板的所有引导区段对准,这改进对准。此外,借助于热传递板的所有引导区段中的每个,可使热传递板和两个相邻的热传递板对准,例如上文所称的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和第二相邻热传递板,这改进对准。再次,对准的能力自然取决于相邻的热传递板的设计。第一引导区段和第二引导区段的公突出部的相应顶部可从距横向中心轴线的距离ML1延伸到距离ML2且从距纵向中心轴线的距离MW1延伸到距离MW2,且第三引导区段和第四引导区段的母凹部中的相应开口或根部可从离横向中心轴线的距离FL1延伸到距离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传递板(4a、4b、4c),所述热传递板(4a、4b、4c)具有相反的第一侧(6)和第二侧(8)、外缘(51)以及中心延伸平面(58)且包括边缘部分(48、50),所述边缘部分(48、50)包括在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的第一平面(54)与第二平面(56)之间延伸的波纹(52),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布置在所述第一平面(54)与所述第二平面(56)之间,当所述热传递板布置在板式热交换器中时,所述波纹(52)布置成在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处邻接第一相邻热传递板且在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处邻接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其中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且彼此垂直延伸的所述热传递板的纵向中心轴线(20)和横向中心轴线(22)限定第一板区域(24)、第二板区域(26)、第三板区域(28)和第四板区域(30),其中所述第一板区域(24)和所述第二板区域(26)布置在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相同侧上,且所述第一板区域(24)和所述第三板区域(28)布置在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相同侧上,其中所述第一板区域(24)、所述第三板区域(28)和所述第四板区域(30)分别包括第一引导区段(60)、第三引导区段(64)和第四引导区段(6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各自包括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到的公突出部(68、70),所述公突出部(68、70)突出超过所述第一平面(54)且布置成与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看到的母凹部(78、80),所述母凹部(78、80)布置成与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且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包括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看到的公突出部(90),所述公突出部(90)突出超过所述第二平面(56)且布置成与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到的母凹部(100),所述母凹部(100)布置成与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05 EP 17194863.11.一种热传递板(4a、4b、4c),所述热传递板(4a、4b、4c)具有相反的第一侧(6)和第二侧(8)、外缘(51)以及中心延伸平面(58)且包括边缘部分(48、50),所述边缘部分(48、50)包括在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的第一平面(54)与第二平面(56)之间延伸的波纹(52),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布置在所述第一平面(54)与所述第二平面(56)之间,当所述热传递板布置在板式热交换器中时,所述波纹(52)布置成在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处邻接第一相邻热传递板且在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处邻接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其中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且彼此垂直延伸的所述热传递板的纵向中心轴线(20)和横向中心轴线(22)限定第一板区域(24)、第二板区域(26)、第三板区域(28)和第四板区域(30),其中所述第一板区域(24)和所述第二板区域(26)布置在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相同侧上,且所述第一板区域(24)和所述第三板区域(28)布置在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相同侧上,其中所述第一板区域(24)、所述第三板区域(28)和所述第四板区域(30)分别包括第一引导区段(60)、第三引导区段(64)和第四引导区段(6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各自包括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到的公突出部(68、70),所述公突出部(68、70)突出超过所述第一平面(54)且布置成与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看到的母凹部(78、80),所述母凹部(78、80)布置成与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且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包括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看到的公突出部(90),所述公突出部(90)突出超过所述第二平面(56)且布置成与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到的母凹部(100),所述母凹部(100)布置成与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区域(26)包括第二引导区段(62),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包括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看到的公突出部(88),所述公突出部(88)突出超过所述第二平面(56)且布置成与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到的母凹部(98),所述母凹部(98)布置成与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的公突出部(68、88)的顶部(68',88')从距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距离ML1延伸到距离ML2且从距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距离MW1延伸到距离MW2,且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的母凹部(100、80)的开口(100',80')从距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距离FL1延伸到距离FL2且从距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距离FW1延伸到距离FW2,其中FL1<ML1<ML2<FL2且FW1<MW1<MW2<FW2,且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的公突出部(68、88)装配到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和所述第四引导段(66)的母凹部(100、80)中。


4.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的公突出部(90、70)的顶部(90',70')从距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距离ML3延伸到距离ML4且从距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距离MW3延伸到距离MW4,且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的母凹部(78、98)的开口(78',98')从距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距离FL3延伸到距离FL4且从距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距离FW3延伸到距离FW4,其中FL3<ML3<ML4<FL4且FW3<MW3<MW4<FW4,且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的公突出部(90、70)装配到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的母凹部(78、80)中。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各自包括第一平面部分(72、74),所述第一平面部分(72、74)在所述热传递板的外缘(51)与所述公突出部(68、70)之间且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延伸,且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和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各自包括第二平面部分(92、94),所述第二平面部分(92、94)在所述热传递板的外缘(51)与所述公突出部(80、90)之间且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各自包括第二平面部分(82、84),所述第二平面部分(82、84)在所述热传递板的外缘(51)与所述母凹部(78、80)之间且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延伸,且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和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各自包括第一平面部分(102、104),所述第一平面部分(102、104)在所述热传递板的外缘(51)与所述母凹部(98、100)之间且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部分(72、74、102、104)和所述第二平面部分(82、84、92、94)分别在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平面(54)和第二平面(56)中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两个加强凹部(110、52a、112、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尼尔松M赫德伯格
申请(专利权)人:阿法拉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典;S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