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传递板和用于包括多个此类热传递板的热交换器的板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传递板和其设计。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包括多个此类热传递板的热交换器的板组。
技术介绍
板式热交换器(PHE)典型地由两个端板组成,在这些端板之间以堆叠或组的形式布置许多热传递板。PHE的热传递板可为相同或不同的类型,且它们可以不同的方式堆叠。在一些PHE中,将热传递板堆叠在一起,其中一个热传递板的正面和背面分别面对其它热传递板的背面和正面,且每隔一个热传递板相对于其余的热传递板倒置。典型地,这称为相对于彼此“旋转”的热传递板。在其它的PHE中,热传递板以一个热传递板的正面和背面分别面对其它热传递板的正面和背面的方式堆叠,且每隔一个热传递板相对于其余的热传递板倒置。典型地,这称为相对于彼此“翻转”的热传递板。在一种公知的PHE中,即所谓的垫片式PHE,垫片布置在热传递板之间。端板并因此热传递板由某种紧固方式朝彼此压紧,由此垫片密封在热传递板之间。平行流动通道形成在热传递板之间,一个通道在各对相邻热传递板之间。通过入口/出口送入/流出PHE的两种初始温度不同的流体可交替流过每隔一个通道,以将热量从一股流体传递到另一股流体,这些流体通过与PHE的入口/出口连通的热传递板中的入口/出口端口孔进入/流出通道。垫片式PHE的端板通常称为框架板和压力板。框架板通常固定在诸如地板的支承表面上,而压力板可相对于框架板移动。通常,用于承载热传递板以及可能还承载压力板的上承载杆紧固到框架板,并从其上部延伸经过压力板并到达支承柱。类似地,用于引导热传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传递板(4a、4b、4c),所述热传递板(4a、4b、4c)具有相反的第一侧(6)和第二侧(8)、外缘(51)以及中心延伸平面(58)且包括边缘部分(48、50),所述边缘部分(48、50)包括在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的第一平面(54)与第二平面(56)之间延伸的波纹(52),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布置在所述第一平面(54)与所述第二平面(56)之间,当所述热传递板布置在板式热交换器中时,所述波纹(52)布置成在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处邻接第一相邻热传递板且在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处邻接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其中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且彼此垂直延伸的所述热传递板的纵向中心轴线(20)和横向中心轴线(22)限定第一板区域(24)、第二板区域(26)、第三板区域(28)和第四板区域(30),其中所述第一板区域(24)和所述第二板区域(26)布置在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相同侧上,且所述第一板区域(24)和所述第三板区域(28)布置在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相同侧上,其中所述第一板区域(24)、所述第三板区域(28)和所述第四板区域(30)分别包括第一引导区段(6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05 EP 17194863.11.一种热传递板(4a、4b、4c),所述热传递板(4a、4b、4c)具有相反的第一侧(6)和第二侧(8)、外缘(51)以及中心延伸平面(58)且包括边缘部分(48、50),所述边缘部分(48、50)包括在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的第一平面(54)与第二平面(56)之间延伸的波纹(52),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布置在所述第一平面(54)与所述第二平面(56)之间,当所述热传递板布置在板式热交换器中时,所述波纹(52)布置成在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处邻接第一相邻热传递板且在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处邻接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其中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且彼此垂直延伸的所述热传递板的纵向中心轴线(20)和横向中心轴线(22)限定第一板区域(24)、第二板区域(26)、第三板区域(28)和第四板区域(30),其中所述第一板区域(24)和所述第二板区域(26)布置在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相同侧上,且所述第一板区域(24)和所述第三板区域(28)布置在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相同侧上,其中所述第一板区域(24)、所述第三板区域(28)和所述第四板区域(30)分别包括第一引导区段(60)、第三引导区段(64)和第四引导区段(6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各自包括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到的公突出部(68、70),所述公突出部(68、70)突出超过所述第一平面(54)且布置成与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看到的母凹部(78、80),所述母凹部(78、80)布置成与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且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包括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看到的公突出部(90),所述公突出部(90)突出超过所述第二平面(56)且布置成与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到的母凹部(100),所述母凹部(100)布置成与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区域(26)包括第二引导区段(62),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包括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二侧(8)看到的公突出部(88),所述公突出部(88)突出超过所述第二平面(56)且布置成与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二相邻热传递板对准,以及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到的母凹部(98),所述母凹部(98)布置成与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接合以用于所述热传递板和所述第一相邻热传递板对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的公突出部(68、88)的顶部(68',88')从距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距离ML1延伸到距离ML2且从距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距离MW1延伸到距离MW2,且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的母凹部(100、80)的开口(100',80')从距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距离FL1延伸到距离FL2且从距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距离FW1延伸到距离FW2,其中FL1<ML1<ML2<FL2且FW1<MW1<MW2<FW2,且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的公突出部(68、88)装配到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和所述第四引导段(66)的母凹部(100、80)中。
4.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的公突出部(90、70)的顶部(90',70')从距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距离ML3延伸到距离ML4且从距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距离MW3延伸到距离MW4,且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的母凹部(78、98)的开口(78',98')从距所述横向中心轴线(22)的距离FL3延伸到距离FL4且从距所述纵向中心轴线(20)的距离FW3延伸到距离FW4,其中FL3<ML3<ML4<FL4且FW3<MW3<MW4<FW4,且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的公突出部(90、70)装配到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的母凹部(78、80)中。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各自包括第一平面部分(72、74),所述第一平面部分(72、74)在所述热传递板的外缘(51)与所述公突出部(68、70)之间且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延伸,且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和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各自包括第二平面部分(92、94),所述第二平面部分(92、94)在所述热传递板的外缘(51)与所述公突出部(80、90)之间且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区段(60)和所述第四引导区段(66)各自包括第二平面部分(82、84),所述第二平面部分(82、84)在所述热传递板的外缘(51)与所述母凹部(78、80)之间且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延伸,且所述第二引导区段(62)和所述第三引导区段(64)各自包括第一平面部分(102、104),所述第一平面部分(102、104)在所述热传递板的外缘(51)与所述母凹部(98、100)之间且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58)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部分(72、74、102、104)和所述第二平面部分(82、84、92、94)分别在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平面(54)和第二平面(56)中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递板(4a、4b、4c),其特征在于,如从所述热传递板的第一侧(6)看,两个加强凹部(110、52a、112、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尼尔松,M赫德伯格,
申请(专利权)人:阿法拉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典;S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