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属于疏浚工程技术领域,包括腔体一、腔体二、输送管道和输送泵;腔体一位于腔体二的正下方,腔体一和腔体二相连通;腔体一分为左右对称设置且相互独立的偶数个分腔体,左右两侧每侧的分腔体的底部出口均分别通过连接管与一输送管道相连通,两个输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端均设置有输送泵;腔体二的侧壁为可使砂料快速下落的弧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砂水混合程度,减少砂料堵口,减少料口定位时间,船舶两侧可以独立作业,能够提供砂水混合物的水力补偿,同时具有显著的砂料储存功能,提高了砂料的输送效率,并且结构简单,能够明显地减少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
本技术属于疏浚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港口的开发和利用,填海造地工程越来越多,使得工程需要大量的砂料,然而施工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填海造地工艺一般将砂料直接倾倒或通过水力抛掷到施工区域,水域污染比较严重,很难满足工程的需要。挖泥船是填海造地工程常用的工程船舶,其中以绞吸挖泥船和耙吸挖泥船为主力船舶。绞吸挖泥船虽然可以在浅水区作业,但不具有存储砂料的泥仓,目前采取的施工方法是用配套的专门储存泥砂的泥驳将砂料直接倾倒在海底,这样导致泥砂在水中大面积扩散,对海洋环境影响很大,不能满足环保要求。耙吸挖泥船虽然具有存储砂料的泥仓,然后用水力方法进行砂料的抛掷作业或者短距离吹送,对水体的污染依然很大,耙吸挖泥船的施工对水深要求大,在浅水工况下无法施工,并且耙吸船吹送的距离较短。此外,还有一些砂水混合装置,虽然能在浅水的工程中吹砂作业,但是装置砂料储存的能力不足,而且每次砂料供给都耗费大量的料口定位时间,制约了施工的连续性,降低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制造成本低、经济实用和施工效率高的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包括腔体一、腔体二、输送管道和输送泵;所述腔体一位于腔体二的正下方,所述腔体一和腔体二相连通;所述腔体一的底部出口通过连接管与输送管道相连通,输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端均设置有输送泵;所述腔体二的侧壁为可使砂料快速下落的弧形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腔体一分为左右对称设置且相互独立的偶数个分腔体,左右两侧每侧的分腔体的底部出口均分别通过连接管与一输送管道相连通,两个输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端均设置有输送泵。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每个所述分腔体的入口的面积均大于其出口的面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每个所述连接管上均设置有阀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每个所述分腔体的出口的形状均为圆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腔体二具有四个侧壁,每个侧壁均为下部向内凹陷的弧形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腔体二的前后两个侧壁的上端间距与下端间距的比值为1.81~2.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腔体二的左右两个侧壁的上端间距与下端间距的比值为1.21~1.3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腔体二的前后两个侧壁的下端切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0°~9°,所述腔体二的左右两个侧壁的下端切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腔体二的正上方具有腔体三,所述腔体三与腔体二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技术的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能够增加砂料的混合流畅性能,减少砂料堵口现象,实现工程船舶的连续性作业;2、本技术的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能够实现工程船舶两侧的砂料独立作业,增加了施工多样性;3、本技术的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能够提供砂水混合物的水力补偿,提高了砂料的输送效率;4、本技术的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具有砂料储存的能力,提高了施工的连续性;5、本技术的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减少砂料供给的料口定位时间,提高了施工的效率;6、本技术的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明显地减少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的前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的后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的左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的右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挖泥船用水下砂料混合及输送装置,2、腔体一,3、腔体二,4、腔体三,5、侧壁一,6、侧壁二,7、侧壁三,8、侧壁四,9、侧壁五,10、侧壁六,11、侧壁七,12、侧壁八,13、出口一,14、出口二,15、出口三,16、出口四,17、入口一,18、入口二,19、入口三,20、入口四,21、入口五,22、入口六,23、连接管一,24、连接管二,25、连接管三,26、连接管四,27、输送管道一,28、输送管道二,29、阀门一,30、阀门二,31、阀门三,32、阀门四,33、输送泵一,34、输送泵二,35、输送泵三,36、输送泵四,37、吸入口一,38、吸入口二,39、吸入口三,40、吸入口四,41、泵出口一,42、泵出口二,43、泵出口三,44、泵出口四。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一”、“二”、“三”、“四”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包括腔体一2、腔体二3、输送管道和输送泵;所述腔体一2位于腔体二3的正下方,所述腔体一2和腔体二3相连通;所述腔体一2的底部出口通过连接管与输送管道相连通,输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端均设置有输送泵;所述腔体二3的侧壁为可使砂料快速下落的弧形结构。所述腔体一2分为左右对称设置且相互独立的偶数个分腔体,分腔体的个数可为两个、四个或六个,本实施例优选四个,左右两侧每侧的分腔体的底部出口均分别通过连接管与一输送管道相连通,两个输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端均设置有输送泵。每个所述分腔体的入口的面积均大于其出口的面积。每个所述连接管上均设置有阀门。每个所述分腔体的出口的形状均为圆形。所述腔体二3具有四个侧壁,每个侧壁均为下部向内凹陷的弧形结构,并在连接处圆滑过渡。所述腔体二3的前后两个侧壁的上端间距与下端间距的比值为1.81~2.19。所述腔体二3的左右两个侧壁的上端间距与下端间距的比值为1.21~1.39。所述腔体二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一、腔体二、输送管道和输送泵;所述腔体一位于腔体二的正下方,所述腔体一和腔体二相连通;所述腔体一的底部出口通过连接管与输送管道相连通,输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端均设置有输送泵;所述腔体二的侧壁为可使砂料快速下落的弧形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一、腔体二、输送管道和输送泵;所述腔体一位于腔体二的正下方,所述腔体一和腔体二相连通;所述腔体一的底部出口通过连接管与输送管道相连通,输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端均设置有输送泵;所述腔体二的侧壁为可使砂料快速下落的弧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一分为左右对称设置且相互独立的偶数个分腔体,左右两侧每侧的分腔体的底部出口均分别通过连接管与一输送管道相连通,两个输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端均设置有输送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腔体的入口的面积均大于其出口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程船舶用砂水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威,高伟,张润喜,陈刘明,杨正军,梁桁,杨立楠,苏召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