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流化床热解燃烧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火力发电技术及煤热解
,具体涉及一种双流化床热解燃烧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国家重点鼓励劣质煤分级分质转化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其中将循环流化床发电系统和流化床热解系统进行耦合,在一套系统中实现热、电、气、焦油的联合生产。实现煤炭利用系统整体效益最优化,大幅提高劣质烟煤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效益。在双流化床热解燃烧系统中,尽管对煤炭实现了分质分级利用,但是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余热损失。其中流化床燃烧锅炉的排烟热损失占锅炉总热损失的80%左右,而且排烟温度一般在120℃-150℃,排烟量巨大,有巨大的余热利用价值。在热解系统中产生的大量高温过热蒸汽,通常仅用于管道吹扫、伴热、物料输送等,存在大量高品质汽源没有合理利用的现象。同时,在双流化床热解燃烧系统中常温煤粉和循环煤气不经预热直接进入高温热解炉,势必会降低燃烧锅炉和热解炉床温,影响锅炉燃烧效率、煤粉热解效率和热解气的品质,降低整个系统的效率。在该系统中,发电锅炉排烟进行湿法脱硫的过程中,会有大量水蒸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流化床热解燃烧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循环流化床发电系统与煤热解系统;所述循环流化床发电系统由锅炉(1)、分离器(23)、空预器(2)、除尘器(3)、脱硫塔(4)、第一汽气换热器(5)和烟囱(6)组成,所述锅炉(1)的烟气出口与分离器(23)的烟气入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分离器(23)的灰出口与锅炉(1)的炉膛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分离器(23)的烟气出口与空预器(2)的烟气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空预器(2)的烟气出口与除尘器(3)的烟气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除尘器(3)的烟气出口与脱硫塔(4)的烟气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脱硫塔(4)的烟气出口与第一汽气换热器(5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流化床热解燃烧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循环流化床发电系统与煤热解系统;所述循环流化床发电系统由锅炉(1)、分离器(23)、空预器(2)、除尘器(3)、脱硫塔(4)、第一汽气换热器(5)和烟囱(6)组成,所述锅炉(1)的烟气出口与分离器(23)的烟气入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分离器(23)的灰出口与锅炉(1)的炉膛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分离器(23)的烟气出口与空预器(2)的烟气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空预器(2)的烟气出口与除尘器(3)的烟气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除尘器(3)的烟气出口与脱硫塔(4)的烟气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脱硫塔(4)的烟气出口与第一汽气换热器(5)的烟气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汽气换热器(5)的烟气出口与烟囱(6)的烟气进口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煤热解系统由热解炉(7)、高温过热器(8)、煤气粗净化单元(9)、煤仓(10)、原煤预热器(11)、中间储煤仓(12)、螺旋给煤机(13)、第二汽气换热器(14)、循环风机(15)和煤气后处理系统(24)组成;所述煤仓(10)的出料口与原煤预热器(11)煤粉入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原煤预热器(11)的煤粉出口与中间储煤仓(12)的进料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中间储煤仓(12)的出料口与螺旋给煤机(13)的进料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螺旋给煤机(13)的出料口与热解炉(7)的进料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热解炉(7)的进灰口与分离器(23)的出灰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热解炉(7)的灰渣出口与锅炉(1)的灰渣进口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热解炉(7)的煤气出口与高温过热器(8)的煤气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高温过热器(8)的煤气出口与煤气粗净化单元(9)的煤气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煤气粗净化单元(9)的煤气出口一路通过管道与煤气后处理系统(24)连接,所述煤气粗净化单元(9)的煤气出口另一路通过循环风机(15)与第二汽气换热器(14)的煤气进口连接,所述第二汽气换热器(14)的煤气出口与热解炉(7)的煤气入口连接;
所述高温过热器(8)的高温蒸汽入口与循环流化床发电系统的汽轮机四段抽汽出口连接,所述高温过热器(8)的高温蒸汽出口一路与第一汽气换热器(5)的蒸汽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高温过热器(8)的高温蒸汽出口另一路与第二汽气换热器(14)的蒸汽进口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原煤预热器(11)的烟气进口与除尘器(3)的烟气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原煤预热器(11)的烟气出口与锅炉(1)的二次风入口通过管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化床热解燃烧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3)和脱硫塔(4)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三引风机(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化床热解燃烧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汽气换热器(5)和烟囱(6)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一温度在线监测仪(20),所述高温过热器(8)和第一汽气换热器(5)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第一调节门(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化床热解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琴,乔岗杰,刘红刚,张润元,赵云凯,杨彦卿,何利昌,尉万红,延彪,石龙龙,武建芳,赵耀芳,周银行,廖光明,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平朔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