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防护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247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防护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隧道防护台车,其包括两根横梁以及安装在横梁下方的多个车轮,升降装置设置有多组,套筒的上端固定在横梁下部,第一液压缸固定在套筒内且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竖直朝下设置并能够伸出套筒,固定槽固定在第一液压缸输出端上且槽口朝下设置,安装板固定在固定槽的槽口处;两个固定座间隔固定在横梁下部,螺杆安装在固定座上,连接块螺纹连接在螺杆上,支撑杆铰接在连接块上,铰接杆的长度大于支撑杆,铰接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一个固定座上和支撑杆的下端,第二电机固定在横梁上,第二电机输出轴与螺杆的一端固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稳定设置、利于工作人员进行逃生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防护台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防护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隧道防护台车。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项目的建设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铁路建设中,隧道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建设环节,随着铁路网向我国西北、西南山岭地区的延伸,建设隧道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在山岭地区建设隧道时,例如即将建设的川藏铁路,该地区的软岩变形大、岩爆等不良地质,严重制约了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进度。钻爆法作为隧道施工的一种高适应性工法,虽然在建设隧道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始终无法完全克服掌子面后方未支护段的围岩坍塌、岩石崩落等问题,进而会导致造成危害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问题。现有的,在建设隧道时,会在隧道内设置有防护台车,台车包括两根横梁和四个车轮,每两个车轮安装在一根横梁的下部,防护台车在车轮的转动作用下能够在隧道内进行移动。工作人员在隧道内工作时,防护台车静置在隧道内,当出现围岩坍塌等意外状况时,工作人员可以进入台车内的防护舱并驱动台车逃离隧道。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当隧道内发生围岩坍塌、岩石崩落等意外突发状况时,台车在车轮的作用下,导致台车容易发生移动,移动的台车不利于隧道内的工作人员进行逃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防护台车,具有稳定设置、利于工作人员进行逃生的特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隧道防护台车,包括骨架和四组行走装置,所述骨架包括两根横梁,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安装在横梁下方的多个车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装置和辅助支撑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设置有多组,升降装置包括套筒、第一液压缸、固定槽和安装板,所述套筒的上端固定在横梁下部,第一液压缸固定在套筒内且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竖直朝下设置并能够伸出套筒,所述固定槽固定在第一液压缸输出端上且槽口朝下设置,安装板固定在固定槽的槽口处,所述安装板的板面大于固定槽槽口的面积;所述辅助支撑装置对应支撑装置设置有多组,辅助支撑装置包括固定座、螺杆、连接块、支撑杆、铰接杆和第二电机,所述固定座设置有两个且间隔固定在横梁下部,所述螺杆活动安装在两个固定座上且能够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连接块螺纹连接在螺杆位于两个固定座之间的一段上,所述支撑杆的上端铰接在连接块的下部,当支撑杆处于竖直状态时,其下端低于车轮的最低点,所述铰接杆的长度大于支撑杆,铰接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一个固定座上和支撑杆的下端,第二电机固定在横梁的下部,第二电机输出轴与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根第一液压缸将台车整体稳定上升,进而使得多个车轮离开地面,第一液压缸使得台车稳定设置在隧道内部。通过固定槽和安装板安装在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上,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前提下,能减少用料,安装板相对于活塞杆的端部直接支撑在地面上,能够有效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活塞杆对地面的压强,对活塞杆的结构强度进行保护,使得活塞杆不会在防护台车较大的重力作用下插入到地面内,能够更为可靠地对防护台车进行升降支撑。连接块随着螺杆的转动会在螺杆上沿螺杆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进而使得支撑杆在连接块与铰接杆的铰接作用下进行运动并逐渐趋于竖直状态,当支撑杆处于竖直状态时,支撑杆的下端与固定板同时支撑在地面上,进而能够与升降装置同时对防护台车进行支撑,增加支撑防护台车的支撑点,有效分担升降装置所承受防护台车较大的重力,对防护台车进行辅助支撑的同时,进一步对升降装置的结构强度进行保护。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骨架还包括第一立柱、第一连接杆、第二立柱、第二连接杆和加强杆,所述第一第立柱设置有多根并均匀固定在两根横梁上,所述第一连接杆设置有多根,每根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根对应的第一立柱上,所述第二立柱设置有多根且均分为多组,第二立柱的下端固定在第一连接杆的上部,第二连接杆设置有多根且分别固定连接在多根第二立柱上,所述加强杆水平设置有多根,多根加强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相邻的第一连接杆之间与两根相邻的第二连接杆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第二连接杆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杆,所以使得骨架整体的横截面呈“凸”字型,“凸”字型骨架能够有效适应隧道内部的弧形顶面,并使得骨架能够顺利进入隧道内部,通过第一立柱、第一连接杆、第二立柱与第二连接杆形成的立体框架结构,在隧道内发生围岩坍塌、岩石崩落等意外突发状况时,骨架能够有效承受崩岩较大的冲击力,进而对台车整体起到较强的抗压防护作用,有效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多根加强杆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杆上与第二连接杆上能够加强骨架的整体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台车自身的结构强度。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行走装置还包括固定板、固定轴、第一电机和链条,所述固定板竖直设置有八块且均分为四组,一组固定板间隔固定在横梁的下部,固定板所在平面平行于横梁的长度方向,每组两块固定板之间转动安装有安装轴,多个车轮分别固定安装在安装轴上,所述第一电机设置有四个且分别固定在横梁下部,所述链条设置有四根且每根链条分别连接在一个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安装轴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组固定板为车轮提供可转动的空间,通过开关接通第一电机电源,第一电机工作后通过链条传动使得安装轴以及车轮进行转动,骨架在四个车轮的转动作用下便于在隧道内移动。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块的上部设置有圆弧面,所述圆弧面与横梁的下部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块的上部抵接在横梁的下部能够对螺杆的结构强度进行保护,连接块的圆弧面能够减小连接块与横梁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两者相对滑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还包括两组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的长度与横梁的长度一致且宽度小于车轮最低点到横梁的距离,第一防护板竖直设置且固定在横梁上且位于防护台车外部,第二防护板的长度与第一防护板一致,第二防护板可升降安装在第一防护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隧道内出现围岩坍塌、岩石崩落等意外突发状况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能够有效对隧道内的碎石与防护台车进行隔离,从而使得碎石不会对防护台车两侧的行走装置、升降装置以及辅助支撑装置等进行直接的冲击,降低台车在隧道内遭受冲击而被破坏的可能性,保障防护台车能够在突发状况下能稳定运行、可靠地对工作人员进行保护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护装置还包括滑槽和滑块,所述滑槽设置有两个且均固定在第一防护板背离横梁的板面上,滑槽槽口的横截面呈T型且槽口朝向背离第一防护板,所述滑块设置有两个且为与滑槽槽口适配的T型块并分别滑动安装在两个滑槽内,滑块位于槽口外的一端与第二防护板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槽与滑块的滑动配合,使得第二防护板能够顺利上下滑动并限制在第一防护板上,将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连接的同时,使得第二防护板不会阻碍防护台车的移动。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还包括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两个定滑轮、固定轴、挡片、缠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防护台车,包括骨架(1)和四组行走装置(2),所述骨架(1)包括两根横梁(11),所述行走装置(2)包括安装在横梁(11)下方的多个车轮(2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装置(3)和辅助支撑装置(4),所述升降装置(3)设置有多组,升降装置(3)包括套筒(31)、第一液压缸(32)、固定槽(33)和安装板(34),所述套筒(31)的上端固定在横梁(11)下部,第一液压缸(32)固定在套筒(31)内且第一液压缸(32)的输出端竖直朝下设置并能够伸出套筒(31),所述固定槽(33)固定在第一液压缸(32)输出端上且槽口朝下设置,安装板(34)固定在固定槽(33)的槽口处,所述安装板(34)的板面大于固定槽(33)槽口的面积;/n所述辅助支撑装置(4)对应支撑装置设置有多组,辅助支撑装置(4)包括固定座(41)、螺杆(42)、连接块(43)、支撑杆(44)、铰接杆(45)和第二电机(46),所述固定座(41)设置有两个且间隔固定在横梁(11)下部,所述螺杆(42)活动安装在两个固定座(41)上且能够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连接块(43)螺纹连接在螺杆(42)位于两个固定座(41)之间的一段上,所述支撑杆(44)的上端铰接在连接块(43)的下部,当支撑杆(44)处于竖直状态时,其下端低于车轮(23)的最低点,所述铰接杆(45)的长度大于支撑杆(44),铰接杆(45)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一个固定座(41)上和支撑杆(44)的下端,第二电机(46)固定在横梁(11)的下部,第二电机(46)输出轴与螺杆(42)的一端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防护台车,包括骨架(1)和四组行走装置(2),所述骨架(1)包括两根横梁(11),所述行走装置(2)包括安装在横梁(11)下方的多个车轮(2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装置(3)和辅助支撑装置(4),所述升降装置(3)设置有多组,升降装置(3)包括套筒(31)、第一液压缸(32)、固定槽(33)和安装板(34),所述套筒(31)的上端固定在横梁(11)下部,第一液压缸(32)固定在套筒(31)内且第一液压缸(32)的输出端竖直朝下设置并能够伸出套筒(31),所述固定槽(33)固定在第一液压缸(32)输出端上且槽口朝下设置,安装板(34)固定在固定槽(33)的槽口处,所述安装板(34)的板面大于固定槽(33)槽口的面积;
所述辅助支撑装置(4)对应支撑装置设置有多组,辅助支撑装置(4)包括固定座(41)、螺杆(42)、连接块(43)、支撑杆(44)、铰接杆(45)和第二电机(46),所述固定座(41)设置有两个且间隔固定在横梁(11)下部,所述螺杆(42)活动安装在两个固定座(41)上且能够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连接块(43)螺纹连接在螺杆(42)位于两个固定座(41)之间的一段上,所述支撑杆(44)的上端铰接在连接块(43)的下部,当支撑杆(44)处于竖直状态时,其下端低于车轮(23)的最低点,所述铰接杆(45)的长度大于支撑杆(44),铰接杆(45)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一个固定座(41)上和支撑杆(44)的下端,第二电机(46)固定在横梁(11)的下部,第二电机(46)输出轴与螺杆(42)的一端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防护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1)还包括第一立柱(12)、第一连接杆(13)、第二立柱(14)、第二连接杆(15)和加强杆(16),所述第一第立柱设置有多根并均匀固定在两根横梁(11)上,所述第一连接杆(13)设置有多根,每根第一连接杆(1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根对应的第一立柱(12)上,所述第二立柱(14)设置有多根且均分为多组,第二立柱(14)的下端固定在第一连接杆(13)的上部,第二连接杆(15)设置有多根且分别固定连接在多根第二立柱(14)上,所述加强杆(16)水平设置有多根,多根加强杆(1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相邻的第一连接杆(13)之间与两根相邻的第二连接杆(1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防护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2)还包括固定板(21)、固定轴(62)、第一电机(24)和链条(25),所述固定板(21)竖直设置有八块且均分为四组,一组固定板(21)间隔固定在横梁(11)的下部,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栋吴庆红王武现孙毅李燕松向大强马利闫肃武彬华冯义涛李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建功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