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管柱;横梁,钢梁连接头,有至少一对,同一对的两钢梁连接头位于钢管柱的两侧;每一对钢梁连接头均配置有上纵筋和下纵筋,所述上纵筋和下纵筋均沿相应的钢梁连接头设置并跨过钢管柱;对应于同一对钢梁连接头的上、下纵筋外部环绕有箍筋,并与箍筋一起形成钢筋笼。上、下纵筋和箍筋围成钢筋笼,上、下纵筋同时对应位于钢管柱相对两侧的钢梁连接头,即钢筋笼同时对应位于钢管柱相对两侧的钢梁连接头,可以通过钢筋笼将一部分弯矩传递至对侧,减小了钢梁和钢管柱的应力集中,优化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受力。
Joint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an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在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形成的框架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具有传递剪力与弯矩的重要作用,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性能直接影响框架结构的性能,是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形式主要有外环板式、内隔板式和隔板贯通式,外环板式连接节点通常是在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柱外壁上与钢梁的上、下翼缘的位置平齐处各焊接一处外环板(即上、下外环板),两处外环板之间设有焊接在钢管柱外壁上的外环板腹板,钢梁的上、下翼缘与对应的外环板通过对接焊缝或高强度螺栓连接,钢梁的腹板与外环板腹板通过对接焊缝或高强度螺栓固定连接。外环板与钢梁对应的部分与外环板腹板一同形成钢梁连接头。现有技术中的外环板式梁柱连接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仅依靠钢梁将弯矩和剪力传递至钢管混凝土柱,使钢梁和钢管混凝土柱的应力较为集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用以解决现有的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应力较为集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技术方案是: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管柱;横梁,钢梁连接头,有至少一对,同一对的两钢梁连接头位于钢管柱的两侧;每一对钢梁连接头均配置有上纵筋和下纵筋,所述上纵筋和下纵筋均沿相应的钢梁连接头设置并跨过钢管柱;对应于同一对钢梁连接头的上、下纵筋外部环绕有箍筋,并与箍筋一起形成钢筋笼。本专利技术中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有益效果是:上、下纵筋和箍筋围成钢筋笼,上、下纵筋同时对应位于钢管柱相对两侧的钢梁连接头,即钢筋笼同时对应位于钢管柱相对两侧的钢梁连接头,可以通过钢筋笼将一部分弯矩传递至对侧,减小了钢梁和钢管柱的应力集中,优化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受力。进一步的,对应一对钢梁连接头的上纵筋中的至少一部分从周向外侧以绕行的方式跨过钢管柱;对应一对钢梁连接头的下纵筋中的至少一部分从周向外侧以绕行的方式跨过钢管柱。其有益之处在于,在实现将一部分弯矩传递到对侧,保证连接节点的可靠性的同时减少了在钢管柱上打孔的需求,并且相对于将全部的上、下纵筋从钢管柱中穿过的方式,更便于上、下纵筋的安装。当一部分上、下纵筋从钢管柱中穿过,另一部分从钢管柱周向绕过时,具有多条传力路径,更有利于优化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受力。进一步的,所述上纵筋和下纵筋均至少具有三根;上纵筋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以及下纵筋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从周向外侧绕过钢管柱。其有益之处在于,最外侧的上、下纵筋在从钢管柱周向外侧绕过时需要折弯的幅度较小,易于安装。进一步的,所述钢梁连接头包括宽度大于横梁的较宽部分,较宽部分上设有供箍筋穿过的箍筋穿孔,以使钢筋笼延伸至钢管柱的外壁。其有益之处在于,使钢筋笼仅在钢管柱处存在空挡,减小钢筋笼的空挡范围,保证钢筋笼的强度和使用可靠性。进一步的,所述钢梁连接头包括过渡部分,过渡部分位于钢梁连接头远离钢管柱的一端并与钢梁固定连接;所述过渡部分与所述钢梁的横截面相同。其有益之处在于,在工地实际施工时,便于钢梁与钢梁连接头的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外环板,各钢梁连接头由外环板上的不同部位以及对应的过渡部分形成。其有益之处在于,外环板与过渡部分固定连接以形成钢梁连接头,能够较好的避免钢管柱的外壁产生应力集中。进一步的,所述外环板的横截面的外轮廓由直线围成,在各直线的相交处采用圆弧过渡。其有益之处在于,外环板的横截面的外轮廓采用直线围成便于外环板的加工,设置圆弧过渡能够减小各直线的相交处应力集中,优化外环板的受力。进一步的,所述外环板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钢管柱的外壁上。其有益之处在于,连接牢靠且装配效率高。进一步的,所述钢梁为工字型钢,所述外环板沿上下方向布置有两处,两处外环板之间设置有外环板腹板,外环板腹板固定在钢管柱的外壁上,外环板腹板与钢梁的腹板对应。其有益之处在于,优化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受力,保证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钢管柱为方钢管柱。其有益之处在于,便于加工制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具体实施例1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具体实施例2的俯视图;图中:1、钢管混凝土柱,2、上纵筋,21、中部上纵筋,22、外侧上纵筋,3、拼接线,4、下纵筋,41、中部下纵筋,42、外侧下纵筋,5、过渡梁,6、钢梁,7、混凝土层,8、方钢管柱,9、外环板,91、圆弧角,10、外环板腹板,11、箍筋,12、箍筋穿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钢管混凝土柱1、钢梁6、外环板9、外环板腹板10和过渡梁5,钢管混凝土柱1包括外层的方钢管柱8和方钢管柱8中浇灌的混凝土。外环板9以水平的方式焊接在方钢管柱8的外壁上,包括上下布置的上外环板和下外环板,外环板9的横截面的外轮廓由直线围成,并且各直线的相交处设置圆弧角91,圆弧角91形成圆弧过渡以避免应力集中,上外环板和下外环板的形状相同且均具有四处对接部。外环板腹板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n钢管柱;/n横梁,/n钢梁连接头,有至少一对,同一对的两钢梁连接头位于钢管柱的两侧;/n其特征在于:每一对钢梁连接头均配置有上纵筋和下纵筋,所述上纵筋和下纵筋均沿相应的钢梁连接头设置并跨过钢管柱;/n对应于同一对钢梁连接头的上、下纵筋外部环绕有箍筋,并与箍筋一起形成钢筋笼。/n
【技术特征摘要】
1.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
钢管柱;
横梁,
钢梁连接头,有至少一对,同一对的两钢梁连接头位于钢管柱的两侧;
其特征在于:每一对钢梁连接头均配置有上纵筋和下纵筋,所述上纵筋和下纵筋均沿相应的钢梁连接头设置并跨过钢管柱;
对应于同一对钢梁连接头的上、下纵筋外部环绕有箍筋,并与箍筋一起形成钢筋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对应一对钢梁连接头的上纵筋中的至少一部分从周向外侧以绕行的方式跨过钢管柱;
对应一对钢梁连接头的下纵筋中的至少一部分从周向外侧以绕行的方式跨过钢管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纵筋和下纵筋均至少具有三根;
上纵筋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以及下纵筋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从周向外侧绕过钢管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连接头包括宽度大于横梁的较宽部分,较宽部分上设有供箍筋穿过的箍筋穿孔,以使钢筋笼延伸至钢管柱的外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咸庆军,陈俊旗,陈科委,张朋,崔璟,徐鹏飞,刘强,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