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为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模块化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结构体系,该体系是以每个房间作为一个模块单元,均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生产,完成后运输至现场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成为建筑整体。申请人在申请本专利技术时,经过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的施工方法”,其申请号为“201410404153.2”,该专利主要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不同的构件焊接在一起。且专利中钢构件的主要连接方式均是焊接。虽然相比于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块,但是焊接时需要固定焊接件,同时整个建筑均采用焊接的方式,其焊接的距离长,导致施工进度减慢,后期建筑的破拆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模块建筑连接慢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地基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杆贯穿支撑柱下端的连接板且通过螺母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外侧设置有外层墙体,所述支撑柱的内侧设置有内层墙体,所述外层墙体和内层墙体均通过螺栓与螺母与支撑柱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一拐角固定连接有有弧形件,所述支撑柱的上端的连接板通过螺栓与螺母固定连接有横梁,所述横梁上设置有楼板,所述横梁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楼梯,所述楼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包括地基(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所述地基(1)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柱(5),所述支撑柱(5)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杆(2)贯穿支撑柱(5)下端的连接板(3)且通过螺母(4)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5)的外侧设置有外层墙体(7),所述支撑柱(5)的内侧设置有内层墙体(14),所述外层墙体(7)和内层墙体(14)均通过螺栓(8)与螺母(4)与支撑柱(5)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5)的一拐角固定连接有有弧形件(6),所述支撑柱(5)的上端的连接板(3)通过螺栓(8)与螺母(4)固定连接有横梁(12),所述横梁(12)上设置有楼板(13),所述横梁(1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楼梯(16),所述楼板(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层(2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包括地基(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所述地基(1)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柱(5),所述支撑柱(5)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杆(2)贯穿支撑柱(5)下端的连接板(3)且通过螺母(4)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5)的外侧设置有外层墙体(7),所述支撑柱(5)的内侧设置有内层墙体(14),所述外层墙体(7)和内层墙体(14)均通过螺栓(8)与螺母(4)与支撑柱(5)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5)的一拐角固定连接有有弧形件(6),所述支撑柱(5)的上端的连接板(3)通过螺栓(8)与螺母(4)固定连接有横梁(12),所述横梁(12)上设置有楼板(13),所述横梁(1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楼梯(16),所述楼板(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层(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3)、支撑柱(5)的侧边以及横梁(12)的两侧预先设置有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墙体(7)和内层墙体(14)在螺栓(8)与螺母(4)固定处均设置有开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2)的上端设置有压板(15)且通过螺栓(8)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13)的上表面在支撑杆(17)的一层设置有第一防水层(18),所述顶层(20)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水层(1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墙体(14)为三层结构,依次为隔音层(9)、阻燃层(10)和木板层(11),所述隔音层(9)相对于木板层(11)更靠近外层墙体(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组合式楼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p1:根据建筑图纸将支撑柱(5)、弧形件(6)、外层墙体(7)、楼板(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东会,王涛,邵慧芳,孙利钊,刘彬,曹春华,张通根,马雪松,张福印,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