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水稻打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56098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水稻打浆机,其结构包括支撑架、电机、第一传动带、传动杆、搅拌桨、搅拌桶、进料口、出料口、控制面板、电源线和下料机构,该新型水稻打浆机通过在进料口中部设置了下料机构,电机工作带动传动杆转动的同时,由第二传动带进行传动,并且先后通过两个锥形齿轮和涡轮的传动,使两个啮合的齿轮呈相反方向带动两个下料浆转动,此时水稻放入后会从两个下料浆中部掉落,不易堵塞,解决了将水稻倒入进料口时容易堵塞,导致水稻无法进入搅拌桶内进行打浆,并且堵塞后不易清理,剐蹭后还会降低水稻质量的问题,达到便于下料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水稻打浆机
本技术涉及水稻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水稻打浆机。
技术介绍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脱去颖壳后称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层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和稻秆可以作为牲畜饲料,中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水稻属于直接经济作物,大米饭是中国东北居民与南方居民的主食,打浆机是打浆用的主要设备,水稻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打浆机,但在将水稻倒入进料口时容易堵塞,导致水稻无法进入搅拌桶内进行打浆,并且堵塞后不易清理,剐蹭后还会降低水稻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新型水稻打浆机,解决了将水稻倒入进料口时容易堵塞,导致水稻无法进入搅拌桶内进行打浆,并且堵塞后不易清理,剐蹭后还会降低水稻质量的问题,达到便于下料的效果。(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水稻打浆机,包括支撑架、电机、第一传动带、传动杆、搅拌桨、搅拌桶、进料口、出料口、控制面板、电源线和下料机构,所述支撑架中部右侧竖直固定有电机,并且电机输出轴通过皮带轮与第一传动带进行转动配合,所述传动杆通过皮带轮与第一传动带顶部进行转动配合,并且传动杆中部与搅拌桨紧固,所述搅拌桨设置于搅拌桶内部,所述搅拌桶固定在支撑架上端,所述进料口嵌入于搅拌桶顶部,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搅拌桶底部,所述控制面板紧固于支撑架前端右侧,所述电源线紧密伸入控制面板右侧,所述电机通过控制面板与电源线电连接,所述下料机构设置在进料口中部,所述下料机构由第二传动带、第一转动杆、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第二转动杆、蜗杆、蜗轮、第三传动带、齿轮、下料桨和罩体组成,所述第二传动带上下两端均通过皮带轮与传动杆和第一转动杆进行转动配合,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紧固于第一转动杆中部,并且第一锥形齿轮左侧与第二锥形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转动杆通过轴承与罩体内部顶端进行转动,并且第二转动杆底部与第二锥形齿轮紧固,所述蜗杆设置在第二转动杆中部,并且蜗杆左侧与蜗轮进行转动配合,所述第三传动带左右两侧均通过传动带与蜗轮和齿轮进行转动配合,所述下料桨底部与齿轮紧固,并且下料桨通过转轴与进料口内侧进行转动,所述罩体紧固于搅拌桶右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杆右侧和第二转动杆顶部均设置有轴承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呈90度安装,并且大小相同。进一步的,所述蜗杆长度是第二转动杆长度的四分之一。进一步的,所述齿轮设置有两个,并且呈相反方向转动。进一步的,所述下料桨设置有两块,并且与两个齿轮一一对应。进一步的,所述罩体底部呈弧形,并且半径与搅拌桶右侧相同。进一步的,所述齿轮为不锈钢材质。进一步的,所述下料桨为高碳钢材质。(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进料口中部设置了下料机构,电机工作带动传动杆转动的同时,由第二传动带进行传动,并且先后通过两个锥形齿轮和涡轮的传动,使两个啮合的齿轮呈相反方向带动两个下料浆转动,此时水稻放入后会从两个下料浆中部掉落,不易堵塞,解决了将水稻倒入进料口时容易堵塞,导致水稻无法进入搅拌桶内进行打浆,并且堵塞后不易清理,剐蹭后还会降低水稻质量的问题,达到便于下料的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搅拌桶内部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下料机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进料口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图3的A处结构示意图。图中:支撑架-1、电机-2、第一传动带-3、传动杆-4、搅拌桨-5、搅拌桶-6、进料口-7、出料口-8、控制面板-9、电源线-10、下料机构-11、第二传动带-111、第一转动杆-112、第一锥形齿轮-113、第二锥形齿轮-114、第二转动杆-115、蜗杆-116、蜗轮-117、第三传动带-118、齿轮-119、下料桨-1110、罩体-1111。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水稻打浆机:包括支撑架1、电机2、第一传动带3、传动杆4、搅拌桨5、搅拌桶6、进料口7、出料口8、控制面板9、电源线10和下料机构11,支撑架1中部右侧竖直固定有电机2,并且电机2输出轴通过皮带轮与第一传动带3进行转动配合,传动杆4通过皮带轮与第一传动带3顶部进行转动配合,并且传动杆4中部与搅拌桨5紧固,搅拌桨5设置于搅拌桶6内部,搅拌桶6固定在支撑架1上端,进料口7嵌入于搅拌桶6顶部,出料口8设置在搅拌桶6底部,控制面板9紧固于支撑架1前端右侧,电源线10紧密伸入控制面板9右侧,电机2通过控制面板9与电源线10电连接,下料机构11设置在进料口7中部,下料机构11由第二传动带111、第一转动杆112、第一锥形齿轮113、第二锥形齿轮114、第二转动杆115、蜗杆116、蜗轮117、第三传动带118、齿轮119、下料桨1110和罩体1111组成,第二传动带111上下两端均通过皮带轮与传动杆4和第一转动杆112进行转动配合,第一锥形齿轮113紧固于第一转动杆112中部,并且第一锥形齿轮113左侧与第二锥形齿轮114啮合,第二转动杆115通过轴承与罩体1111内部顶端进行转动,并且第二转动杆115底部与第二锥形齿轮114紧固,蜗杆116设置在第二转动杆115中部,并且蜗杆116左侧与蜗轮117进行转动配合,第三传动带118左右两侧均通过传动带与蜗轮117和齿轮119进行转动配合,下料桨1110底部与齿轮119紧固,并且下料桨1110通过转轴与进料口7内侧进行转动,罩体1111紧固于搅拌桶6右侧。其中,所述第一转动杆112右侧和第二转动杆115顶部均设置有轴承座。其中,所述第一锥形齿轮113和第二锥形齿轮114呈90度安装,并且大小相同。其中,所述蜗杆116长度是第二转动杆115长度的四分之一。其中,所述齿轮119设置有两个,并且呈相反方向转动。其中,所述下料桨1110设置有两块,并且与两个齿轮119一一对应。其中,所述罩体1111底部呈弧形,并且半径与搅拌桶6右侧相同。其中,所述齿轮119为不锈钢材质。其中,所述下料桨1110为高碳钢材质。根据上表所示,本技术齿轮119采用不锈钢制成,可以达到增加耐腐蚀性的效果,使齿轮119不易生锈。本专利所述的第一锥形齿轮113:锥形齿轮也称为伞齿轮,锥齿轮,用于相交轴间的传动,与柱形齿轮相比,能够改变传动方向,单级传动比可到6,最大到8;蜗轮117:蜗轮蜗杆机构常用来传递两交错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蜗轮与蜗杆在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水稻打浆机,包括支撑架(1)、电机(2)、第一传动带(3)、传动杆(4)、搅拌桨(5)、搅拌桶(6)、进料口(7)、出料口(8)、控制面板(9)和电源线(10),所述支撑架(1)中部右侧竖直固定有电机(2),并且电机(2)输出轴通过皮带轮与第一传动带(3)进行转动配合,所述传动杆(4)通过皮带轮与第一传动带(3)顶部进行转动配合,并且传动杆(4)中部与搅拌桨(5)紧固,所述搅拌桨(5)设置于搅拌桶(6)内部,所述搅拌桶(6)固定在支撑架(1)上端,所述进料口(7)嵌入于搅拌桶(6)顶部,所述出料口(8)设置在搅拌桶(6)底部,所述控制面板(9)紧固于支撑架(1)前端右侧,所述电源线(10)紧密伸入控制面板(9)右侧,所述电机(2)通过控制面板(9)与电源线(10)电连接;/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料机构(11),所述下料机构(11)设置在进料口(7)中部,所述下料机构(11)由第二传动带(111)、第一转动杆(112)、第一锥形齿轮(113)、第二锥形齿轮(114)、第二转动杆(115)、蜗杆(116)、蜗轮(117)、第三传动带(118)、齿轮(119)、下料桨(1110)和罩体(1111)组成,所述第二传动带(111)上下两端均通过皮带轮与传动杆(4)和第一转动杆(112)进行转动配合,所述第一锥形齿轮(113)紧固于第一转动杆(112)中部,并且第一锥形齿轮(113)左侧与第二锥形齿轮(114)啮合,所述第二转动杆(115)通过轴承与罩体(1111)内部顶端进行转动,并且第二转动杆(115)底部与第二锥形齿轮(114)紧固,所述蜗杆(116)设置在第二转动杆(115)中部,并且蜗杆(116)左侧与蜗轮(117)进行转动配合,所述第三传动带(118)左右两侧均通过传动带与蜗轮(117)和齿轮(119)进行转动配合,所述下料桨(1110)底部与齿轮(119)紧固,并且下料桨(1110)通过转轴与进料口(7)内侧进行转动,所述罩体(1111)紧固于搅拌桶(6)右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水稻打浆机,包括支撑架(1)、电机(2)、第一传动带(3)、传动杆(4)、搅拌桨(5)、搅拌桶(6)、进料口(7)、出料口(8)、控制面板(9)和电源线(10),所述支撑架(1)中部右侧竖直固定有电机(2),并且电机(2)输出轴通过皮带轮与第一传动带(3)进行转动配合,所述传动杆(4)通过皮带轮与第一传动带(3)顶部进行转动配合,并且传动杆(4)中部与搅拌桨(5)紧固,所述搅拌桨(5)设置于搅拌桶(6)内部,所述搅拌桶(6)固定在支撑架(1)上端,所述进料口(7)嵌入于搅拌桶(6)顶部,所述出料口(8)设置在搅拌桶(6)底部,所述控制面板(9)紧固于支撑架(1)前端右侧,所述电源线(10)紧密伸入控制面板(9)右侧,所述电机(2)通过控制面板(9)与电源线(10)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料机构(11),所述下料机构(11)设置在进料口(7)中部,所述下料机构(11)由第二传动带(111)、第一转动杆(112)、第一锥形齿轮(113)、第二锥形齿轮(114)、第二转动杆(115)、蜗杆(116)、蜗轮(117)、第三传动带(118)、齿轮(119)、下料桨(1110)和罩体(1111)组成,所述第二传动带(111)上下两端均通过皮带轮与传动杆(4)和第一转动杆(112)进行转动配合,所述第一锥形齿轮(113)紧固于第一转动杆(112)中部,并且第一锥形齿轮(113)左侧与第二锥形齿轮(114)啮合,所述第二转动杆(115)通过轴承与罩体(11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琳帅卞景阳孙兴荣齐国超王迪刘德福胡禧熙刘洋张俊杰张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