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针阵列型针灸,属于医疗器械领域。一种微针阵列型针灸,包括贴片,贴片上分布有微针阵列,微针阵列的密度为200‑1000根/平方厘米,微针阵列的高度为200‑2500μm,微针阵列中针尖直径为5‑20μm,针体底部直径为10‑50μm。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微针阵列型针灸,经单胺神经递质实验证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针灸能够达到传统针灸的治疗效果,并且不会达到皮下出血点深度,解决了传统针灸施针后引起紫癜等血液溢出的问题。
A micro needle array acupun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针阵列型针灸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微针阵列型针灸。
技术介绍
针灸针是按一定的穴位刺入患者体内,并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治疗疾病的一种器具。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传统针灸针在进行治疗时可使病人产生恐针心理,且易出现出血、疼痛等安全隐患,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操作。近年来,纳米微针技术收到普遍关注,施针方式通过微针阵列贴片,简单方便。由于微针安全系数高,无疼痛感,不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更易被患者接受。目前,微针阵列多用于经皮给药领域,将其改良应用于中医针灸领域亟待解决。传统针灸针仅针体长度长达25-50mm,针灸直径为0.25-0.35mm容易引起皮下出血、细菌感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针灸施针后容易引起皮下出血、细菌感染的问题,提一种微针阵列型针灸。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微针阵列型针灸包括贴片,贴片上分布有微针阵列,微针阵列的密度为200-1000根/平方厘米,微针阵列的高度为200-2500μm,微针阵列中针体的针尖直径为5-20μm,针体底部直径为10-50μ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微针阵列型针灸,包括贴片,贴片上分布有微针阵列,微针阵列的密度为200-1000根/平方厘米,微针阵列的高度为200-2500μm,微针阵列中针体的针尖直径为5-20μm,针体底部直径为10-50μm;本专利技术的针灸,微针阵列的密度的设置,能够提高穴位接触的有效性,经过皮肤穿刺实验证实该针灸能够有效穿透真皮层,经单胺神经递质实验证明本专利技术的针灸能够达到传统针灸的治疗效果,并且不会达到皮下出血点深度,解决了传统针灸施针后引起紫癜的血液溢出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微针阵列型针灸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微针阵列型针灸的三维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微针阵列型针灸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参见图1-图3,图1、图2、图3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的微针阵列型针灸的主视图、三维图和俯视图;本专利技术的微针阵列型针灸,微针阵列型针灸由硅材质制成,包括贴片,贴片上分布有微针阵列,微针阵列的密度为200-1000根/平方厘米,微针阵列的高度为200-2500μm,微针阵列中针尖直径为5-20μm,针体底部直径为10-50μm。针灸对神经系统具有调节功能,能够推动部分的血液循环系统、刺激性自主神经的修复,疏通经络,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有非常好的缓冲作用。实施例1实施例1的针灸针贴片大小为1cm×1cm,分布423根针体高度为800μm、针尖直径为8μm、针体底部直径15μm的18×18微针阵列方阵。将11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9例。试验组采用微针贴片治疗法;对照组采取传统针灸针进行治疗。分别于疗程结束当日及疗程结束后第4周,对所有病例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测评,测评结果如下:表1两个组评分基线比较(分,)表2治疗前、疗程结束当日、治疗结束后4周PSQI总评的组内比较(分,)表3治疗前、疗程结束当日、治疗后4周SAS总分的组内比较(分,)治疗前治疗结束当日治疗后4周微针贴片试验组47.98±6.1345.78±5.1747.02±5.87传统针灸对照组47.75±5.9946.93±4.8247.14±5.16注:(P>0.05无统计学差异)表4治疗前、疗程结束当日、治疗后4周SAS总分的组内比较(分,)治疗前治疗结束当日治疗后4周微针贴片试验组56.62±6.1854.25±5.6355.83±4.89传统针灸对照组57.16±6.3455.65±5.4256.18±5.79注:(P>0.05无统计学差异)表5治疗前、疗程结束当日、治疗结束后4周WHOQOL-ERBF总评的组内比较(分,)实施例2实施例2的针灸针贴片大小为1cm×1cm,贴片上分布423根针体构成的18×18微针阵列方阵,针体高度为800μm、针尖直径为8μm、针体底部直径15μm。将11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9例。试验组采用微针贴片治疗法;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对所有病例进行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结果如下:表6两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VAS比较(cm,)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针灸贴片组597.25±1.663.14±1.47西药组597.18±1.535.28±1.29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结果显著;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果显著。表7两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比较(分,)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针灸贴片组5913.69±4.535.59±1.22西药组59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针阵列型针灸,其特征在于,包括贴片,所述贴片上分布有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的密度为200-1000根/平方厘米,所述微针阵列的高度为200-2500μm,所述微针阵列中针体的针尖直径为5-20μm,针体底部直径为10-50μ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针阵列型针灸,其特征在于,包括贴片,所述贴片上分布有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的密度为200-1000根/平方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忠孝,马凌志,张兰,邓敏航,潘远志,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