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鼾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5152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止鼾器,涉及止鼾器具领域。止鼾器包括止鼾器主体和约束头带,止鼾器主体包括主体外壳、按摩模块、脉冲电流模块以及鼾声检测模块,主体外壳具有用于与人体的喉颈轮廓配合的弧形贴合部,约束头带与所述主体外壳连接,主体外壳与约束头带之间形成用于容纳人体头部的第一佩戴空间;按摩模块包括驱动电机和按摩头,主体外壳对应人体的廉泉穴位置设有供按摩头伸出的通孔,鼾声检测模块与脉冲电流模块电性连接,鼾声检测模块中预设有鼾声响度设定值。按摩模块对患者的相应穴位进行按摩缓解作用,约束头带保证止鼾器主体贴附于喉颈位置,防止患者入眠后无意识的摘拔,提高了睡眠期间的治疗可靠性,起到了有效止鼾的作用。

An Anti Sno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止鼾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止鼾器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止鼾器。
技术介绍
打鼾是在人们熟睡后经常出现的症状,当患者的鼾声达到一定响度,影响正常呼吸时便形成了鼾症。部分鼾症患者在睡眠期间出现憋气的情况,也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严重危害人体的心脑血管系统。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4906690B、授权公告日为2017.05.03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喉部探测微电流穴位刺激止鼾器,并具体公开了止鼾器包括共振腔、音叉、脉冲发生模块、脉冲头,共振室的收音位置放置在使用者的喉咙部分,音叉装配在共振腔内,音叉的震动拨片上固定有磁块,共振腔内固定有与磁块的磁力线方向垂直的线圈,音叉的震动方向与磁块的磁力线方向垂直,线圈端头与脉冲发生模块相连,脉冲发生模块通过电线与脉冲头相连,脉冲头外围包裹有贴附片。将止鼾器使用在打鼾者的喉咙部位,共振腔的收音位置放置在打鼾者的下颚位置,鼾声使音叉共振切割磁感应线产生电流,脉冲发生模块产生脉冲电流刺激使用者的穴位,从而使打鼾者的气道打开。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止鼾器时,仅可在佩戴者出现打鼾症状时,才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止鼾器,其特征是,包括止鼾器主体和约束头带,所述止鼾器主体包括主体外壳、设于主体外壳中的按摩模块、脉冲电流模块以及鼾声检测模块,所述主体外壳具有用于与人体的喉颈轮廓配合的弧形贴合部,所述约束头带与所述主体外壳连接,所述主体外壳与约束头带之间形成用于容纳人体头部的第一佩戴空间;/n所述按摩模块包括驱动电机和按摩头,所述主体外壳对应人体的廉泉穴位置设有供按摩头伸出的通孔,所述鼾声检测模块与脉冲电流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鼾声检测模块中预设有鼾声响度设定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止鼾器,其特征是,包括止鼾器主体和约束头带,所述止鼾器主体包括主体外壳、设于主体外壳中的按摩模块、脉冲电流模块以及鼾声检测模块,所述主体外壳具有用于与人体的喉颈轮廓配合的弧形贴合部,所述约束头带与所述主体外壳连接,所述主体外壳与约束头带之间形成用于容纳人体头部的第一佩戴空间;
所述按摩模块包括驱动电机和按摩头,所述主体外壳对应人体的廉泉穴位置设有供按摩头伸出的通孔,所述鼾声检测模块与脉冲电流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鼾声检测模块中预设有鼾声响度设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是,所述主体外壳还连接有约束颈带,所述约束颈带与约束头带岔开布置,且约束颈带与主体外壳之间形成用于容纳人体颈部的第二佩戴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是,所述主体外壳为C字形壳体,所述C字形壳体的弧形内侧面构成所述用于与人体的喉颈轮廓配合的弧形贴合部,所述C字形壳体的内部中间位置设有供按摩模块、脉冲电流模块以及鼾声检测模块安装的容纳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止鼾器,其特征是,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所述C字形壳体的弧形内侧壁上,所述C字形壳体的弧形内侧壁还设有电机安装座,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机安装座上,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创荣李丹云李柯谊高帅吴嘉仪廖秋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