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49851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属于柑橘黄龙病防治技术领域。所述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杀虫处理;步骤2:杀菌处理;步骤3:施肥管理;步骤4:其它病虫害防治。本发明专利技术对1‑3年生柑橘幼树进行杀虫处理,可以有效防治柑橘木虱的发生;进行杀菌处理,可以干扰黄龙病病原的生长;进行施肥管理,可以增强树势、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通过上述四种措施,可以有效防治柑橘幼树黄龙病,保证树体的健康成长,防治效果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属于柑橘黄龙病防治

技术介绍
柑橘黄龙病主要以柑橘木虱为传播媒介,还可借助苗木、接穗等传播。柑橘木虱叮咬危害柑橘嫩梢以后,把口腔及消化道内的黄龙病病原注入到柑橘树内,经韧皮部向下传导至根部,引起根部腐烂,吸收能力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树体的生长,受感染的果树也不能结出正常的果实从而影响经济收益。柑橘感染黄龙病后表现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比如:叶脉压榨液的渗透浓度,病株比健株高出1/3-1/2。病叶的细胞亚显微结构观察显示,叶绿体中淀粉粒异常膨大,基粒片层受破坏,排列紊乱、松散;细胞质膜凹入形成质膜体,内含多数形态不一的空泡;线粒体内嵴断裂不完整或消失。病原体有通过筛板中的筛孔进入相邻的筛管细胞的现象。菌体还会侵蚀筛管细胞的胞壁形成许多侵蚀孔,成为菌体除了筛孔以外向邻近筛管细胞移动的另一个通道。有效控制果园柑桔木虱的数量即可控制果园黄龙病爆发。带病苗木或带病接穗是远距离传病的主因,往往使无病的新区变成病区。目前防治柑橘黄龙病主要以“种无病苗、防木虱、砍病树”这三个措施为主,由于柑橘木虱在疫区的大量存在,种植时尽管是无病苗,但还是抗不住柑橘木虱为害而造成黄龙病,随着树体的长大其抗病性也逐渐增强,因此柑橘幼树在1-3年的时间内是最危险的时候,因此柑橘幼树如何预防黄龙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3年生柑橘幼树生长比较旺盛,嫩梢抽发不整齐,这为防治柑橘木虱的工作带来了不便,而且幼树韧皮部向下传导的速率也比较快,新梢到根部的距离很短,因此柑橘幼树在新种植区很容易受该病的感染,黄龙病病原浸染后很快表现出症状。鉴于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本专利技术对1-3年生柑橘幼树进行杀虫处理,可以有效防治柑橘木虱的发生;进行杀菌处理,可以干扰黄龙病病原的生长;进行施肥管理,可以增强树势、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通过上述四种措施,可以有效防治柑橘幼树黄龙病,保证树体的健康成长,防治效果显著。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杀虫处理对1-3年生柑橘幼树,在每年的3月份-12月份,采用环状沟施法和叶面喷施法进行杀虫处理,其中,所述环状沟施法是在柑橘幼树的树冠滴水线下方开挖环状沟,将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毒死蜱颗粒剂的混合物,与细土按质量比为1:(0.8-1.2)混合均匀后,撒施在环状沟内,然后覆土,每30d-45d进行一次;所述叶面喷施法是在每年新梢长出时,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混合物、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螺虫乙酯的混合物、或者氟啶虫胺睛和毒死蜱颗粒剂的混合物,对叶面进行三次喷施;步骤2:杀菌处理对1-3年生柑橘树,在每年的4月份-11月份,采用“一灌两喷”法进行杀菌处理,其中一灌是在每年新梢萌芽前10d-15d,采用噻唑锌进行灌根处理;两喷是在每年新梢长出时,采用噻唑锌和吡唑醚菌酯的混合物,对叶面进行两次喷雾;步骤3:施肥管理;步骤4:其它病虫害防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是:第一点,本专利技术的步骤1中,采用环状沟施法,施用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毒死蜱颗粒剂的混合物所组成的杀虫剂,杀虫剂可通过柑橘树的根系直接吸收。环状沟施法可以增加树根系的吸收面积,能够有效起到杀虫的作用。其中,所采用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性杀虫剂,是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体,可以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它是新一代氯代尼古丁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其内吸作用是向上传导,主要向嫩梢传导,受温度影响较小,在土壤中不移动,持效期长。毒死蜱颗粒剂属于有机磷类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熏蒸作用,在土壤中分解缓慢,对于土壤中的害虫作用极强,在国外是作为土壤害虫防治的主要用药,同时也可以防治红火蚁和白蚁。本专利技术的步骤1中,采用噻虫嗪和吡蚜酮的混合物、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螺虫乙酯的混合物或者氟啶虫胺睛和毒死蜱的混合物,对叶面进行三次喷雾,主要是防治柑橘木虱为害嫩梢,因为柑橘嫩梢从长出到成熟需要45d-50d的时间,在此期间必须要得到药剂的保护。其中,所采用的噻虫嗪、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螺虫乙酯和氟啶虫胺睛均是柑橘木虱的高效防治药剂。第二点,本专利技术的步骤2中,采用“一灌两喷”法进行杀菌处理,可以干扰黄龙病病原的生长。其中,所采用的噻唑锌,是由二个基团组成的杀菌剂。一是噻唑基团,在植物体外对细菌无抑制力,但在植物体内却是高效的治疗剂,药剂在植株的孔纹导管中,细菌受到严重损害,其细胞壁变薄继而瓦解,导致细菌的死亡。二是锌离子,具有既杀真菌又杀细菌的作用还可以补充柑橘生长所必须的锌元素。药剂中的锌离子与病原菌细胞膜表面上的阳离子(H+、K+等)交换,导致病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凝固杀死病菌;部分锌离子渗透进入病原菌细胞内,与某些酶结合,影响其活性,导致机能失调,病菌因而衰竭死亡。在二个基团的共同作用下,杀病菌更彻底,防治效果更好。吡唑醚菌酯是内吸性真菌药物,但在实践中发现早期配用它确实能减轻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程度(柑橘黄龙病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归属变型菌纲,亚纲分科地位尚未确定的韧皮部杆菌属),目前机理不明,对真菌有效,复配内吸性杀细菌药物增效明显,不容易发生抗性。单用对细菌性病害效果差甚至无效,同时吡唑醚菌酯可增加植物的氮同化作用(植物体内的无机态氮转化为有机态氮的过程),显著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增进果品质量,同时加速抗病毒蛋白的产生,提高作物的抗逆性。第三点,本专利技术的步骤3中,进行施肥管理,可以增强树势、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第四点,本专利技术的步骤4中,对常见的其它病虫害进行防治,可以减少这些病虫害对树体的影响,促进树体健康生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对1-3年生柑橘幼树进行杀虫处理,可以有效防治柑橘木虱的发生;进行杀菌处理,可以干扰黄龙病病原的生长;进行施肥管理,可以增强树势、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通过上述四种措施,可以有效防治柑橘幼树黄龙病,保证树体的健康成长,防治效果显著。2.本专利技术的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廉,市场前景广阔,适合规模化推广应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步骤1中,所述环状沟施法具体是:对1年生柑橘幼树,每株施用25g-35g质量百分数为70%的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水溶液和45g-55g质量百分数为10%的毒死蜱颗粒剂的水溶液;对2年生柑橘幼树,每株施用35g-45g质量百分数为70%的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水溶液和95g-105g质量百分数为15%的毒死蜱颗粒剂的水溶液;对3年生柑橘幼树,每株施用45g-55g质量百分数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1:杀虫处理/n对1-3年生柑橘幼树,在每年的3月份-12月份,采用环状沟施法和叶面喷施法进行杀虫处理,其中,/n所述环状沟施法是在柑橘幼树的树冠滴水线下方开挖环状沟,将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毒死蜱颗粒剂的混合物,与细土按质量比为1:(0.8-1.2)混合均匀后,撒施在环状沟内,然后覆土,每30d-45d进行一次;/n所述叶面喷施法是在每年新梢长出时,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混合物、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螺虫乙酯的混合物、或者氟啶虫胺睛和毒死蜱颗粒剂的混合物,对叶面进行三次喷施;/n步骤2:杀菌处理/n对1-3年生柑橘树,在每年的4月份-11月份,采用“一灌两喷”法进行杀菌处理,其中一灌是在每年新梢萌芽前10d-15d,采用噻唑锌进行灌根处理;二喷是在每年新梢长出时,采用噻唑锌和吡唑醚菌酯的混合物,对叶面进行两次喷雾;/n步骤3:施肥管理;/n步骤4:其它病虫害防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杀虫处理
对1-3年生柑橘幼树,在每年的3月份-12月份,采用环状沟施法和叶面喷施法进行杀虫处理,其中,
所述环状沟施法是在柑橘幼树的树冠滴水线下方开挖环状沟,将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毒死蜱颗粒剂的混合物,与细土按质量比为1:(0.8-1.2)混合均匀后,撒施在环状沟内,然后覆土,每30d-45d进行一次;
所述叶面喷施法是在每年新梢长出时,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混合物、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螺虫乙酯的混合物、或者氟啶虫胺睛和毒死蜱颗粒剂的混合物,对叶面进行三次喷施;
步骤2:杀菌处理
对1-3年生柑橘树,在每年的4月份-11月份,采用“一灌两喷”法进行杀菌处理,其中一灌是在每年新梢萌芽前10d-15d,采用噻唑锌进行灌根处理;二喷是在每年新梢长出时,采用噻唑锌和吡唑醚菌酯的混合物,对叶面进行两次喷雾;
步骤3:施肥管理;
步骤4:其它病虫害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环状沟施法具体是:
对1年生柑橘幼树,每株施用25g-35g质量百分数为70%的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水溶液和45g-55g质量百分数为10%的毒死蜱颗粒剂的水溶液;
对2年生柑橘幼树,每株施用35g-45g质量百分数为70%的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水溶液和95g-105g质量百分数为15%的毒死蜱颗粒剂的水溶液;
对3年生柑橘幼树,每株施用45g-55g质量百分数为70%的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水溶液和145g-155g质量百分数为15%的毒死蜱颗粒剂的水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对叶面进行三次喷施具体是:
在新梢长出0.5cm-1cm时,采用质量百分数为25%的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质量百分数为50%的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混合物,第一次喷施叶面至叶面滴水为止;
在第一次喷施叶面后的5d-7d,采用质量百分数为10%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和240g/L螺虫乙酯的混合物,第二次喷施叶面至叶面滴水为止;
在第二次喷施叶面后的7d-10d,采用质量百分数为22%的氟啶虫胺睛和质量百分数为40%的毒死蜱颗粒剂的混合物,第三次喷施叶面至叶面滴水为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柑橘幼树黄龙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灌根处理具体是:
对1年生柑橘幼树,在新梢萌芽前10d-15d,每株用质量百分数为20%的噻唑锌25ml-35ml兑水10kg,在树冠下淋施;
对2年生柑橘幼树,在新梢萌芽前10d-15d,每株用质量百分数为20%的噻唑锌35ml-45ml兑水10kg,在树冠下淋施;
对3年生柑橘幼树,在新梢萌芽前10d-15d,每株用质量百分数为20%的噻唑锌45ml-55ml兑水10kg,在树冠下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戈壁武晓晓牛英唐明丽阳廷密张素英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