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麻栎幼苗荒山造林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9843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荒山幼苗造林方法,在对造林植物进行优选的前提下,基质材料组分按重量份计为黄壤土(生黄土)20份,草炭土30份、腐熟花生壳20份、木质纤维20份、蛭石10份、保水剂1~2份。采用模块化的育苗基质及技术,以解决土壤贫瘠的问题,最大限度的保持植株根系的完整性;将植物由种子培育至木质化后进行幼苗造林,以克服常规植苗造林过程中根系弱的问题;通过科学的养护管理措施,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加速林木生长,缩短成林周期,最终形成林分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

A afforestation technique of Quercus acutissima seedlings in barren mounta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麻栎幼苗荒山造林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荒山造林
,具体的涉及一种麻栎幼苗荒山造林技术。技术背景荒山造林指在宜林荒山通过人工措施形成或恢复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荒山的生态环境脆弱,立地条件差,土层薄,土壤肥力较差,水分缺乏,水土流失较严重,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人为干扰等因素极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存活和繁衍。因此,其植被恢复是荒山生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传统的造林方式主要有直播造林和植苗造林两种方式,二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直播造林出苗率低、管理难度大、成林效果差;植苗造林整地工程量大,成本高,苗木在移栽的过程中多经过断根缩坨,主根被切断后难以恢复,缓苗期长且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差,林木存活率低,林分结构简单、稳定性差、生产力低下,造林效果差。采用传统方式造林,造林成功率极低,即使苗木存活,也普遍出现生长发育不良、天然更新能力弱的现象,形成疏残次林。因苗木难以成林,加之传统造林过程中大面积整地对原生态系统的破坏,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荒山幼苗造林方法,在对造林植物进行优选的前提下,采用模块化的育苗基质及技术,以解决土壤贫瘠的问题,最大限度的保持植株根系的完整性;将植物由种子培育至木质化后进行幼苗造林,以克服常规植苗造林过程中根系弱的问题;通过科学的养护管理措施,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加速林木生长,缩短成林周期,最终形成林分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本技术可充分发挥实生苗的优势,通过该方式移栽的苗木,植物体量小、苗木根系完整、抗性强、可塑性强、生长旺、寿命长,可有效的解决大苗移栽过程中成活率低、扦插苗根系不发达、形成的林分结构稳定性差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可推广性。一种麻栎幼苗荒山造林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源及种子选择种源地选择与造林地处于相似生态区域、或与造林地气候、土壤相近的区域。种子要求籽粒饱满、果形整齐、颗粒均匀。(二)种子灭虫及贮藏麻栎的果实象甲,存在于果皮内,无法从外观鉴别且虫害对种子的损害较大,因此播种前必须进行灭虫处理。首先将种子进行漂洗,将漂起来的种子去除掉,剩余的种子放在50℃的温水中浸泡15min,浸种2d,种子阴干后置于通风、无阳光直射、温度在0-6℃的室内进行混沙储藏,1份种子混沙3~4份,沙要手握成团且置于地面可以散开,定期洒水保持种子的湿度,每10~15天翻动一次。(三)种子催芽播种前7-10d,进行种子浸种1~2d,使种子充分吸水,于10-16℃的催芽场地铺1~2层草帘,后将浸种后的种子摊铺开,在种子上面铺上1层草帘,喷水确保种子湿润,待种子有80%左右露白后,进行播种。(四)育苗基质配置与模块制作基质材料的选择以有机质含量丰富、有一定纤维长度的吸水性强的材料为主,基质材料组分按重量份计为黄壤土(生黄土)20份,草炭土30份、腐熟花生壳20份、木质纤维20份、蛭石10份、保水剂1~2份。所述基质材料组分中黄壤土(生黄土)粒径≤2mm,草炭土、腐熟花生壳和木质纤维的粒径均≤5mm。1)将上述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比配置育苗基质。2)通过压制试验确定育苗模块的压制密度:压制密度过小模块易碎,压制密度过大则孔隙率小不利于基质蓄水,压缩比控制在2.5:1范围内。所述压制后育苗模块在充分吸水膨胀后直径与压制前相同,高度与压制前偏差不超过5%。3)按照设计尺寸,进行基质模块压制,模块如图1和图2所示;基质模块压制前高10cm,直径8cm;上部内穴中空,高4cm,直径约2cm,基质模块压制后高4cm,直径8cm;上部内穴中空,高1.6cm,直径约2cm。4)将压制好的模块风干成型,装入配套容器内,以备播种育苗时使用。(五)播种育苗育苗前使压制后的育苗模块充分吸水膨胀,将催芽露白后的种子点于育苗模块上的穴内,1粒/穴,覆土厚度3~4cm,进行育苗,以备造林使用。(六)幼苗造林(1)造林地选择造林地宜选择pH值6.5~7.5、土层厚度≥30cm、石砾≤35%、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的排水良好的中低山和丘陵土地(宜林荒山、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及林间空地)。(2)栽植季节容器苗造林于土壤结冻期外适时造林,受季节性限制小,以雨季造林为主;天气干旱、土壤含水率低及无灌溉条件可适当延期造林。(3)栽植密度栽植密度视立地条件而定,一般初植密度为220~330株/亩。(4)幼苗选择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已木质化的幼苗进行造林。(5)挖种植穴种植穴的直径应略大于基质模块6~8cm,深度超过基质模块3~5cm。(6)幼苗移栽栽植时带育苗模块,保持茎干竖直,深浅适当,填土后进行压实,浇水后,再覆盖虚土,以利保水。(7)未成林地管理A.安置防虫网:麻栎幼苗长速较慢,且幼苗抵抗虫害能力差,幼苗期为了防止虫害对嫩叶的侵袭,采用防虫网将幼苗罩住,见图3。防虫网为上部为椎体结构,垂直高度约25-30cm,底部直径为15-20cm。材质采用聚乙烯材料,网格密度为大于50目;其支架为金属制造,使用时需将金属支架下部全部插入土壤中。B.松土除草:3a~5a幼树每年进行1~3次松土除草,松土除草宜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为5~10cm,扩穴为1m2。初冬时,对1年生小苗培土2~3cm。C.病虫害管理:麻栎常见病虫害有栗实象鼻虫、栎褐天社蛾、云斑天牛、栎叶锈病等,要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措施。D.幼树管理;(8)幼林平茬:正常林分,3~4年后在冬季距地面1~2cm实行平茬,翌年秋季选1~2株直立、粗壮的萌条抚育成林,其余萌条全部去除。(七)对新造林地进行封禁保护,严禁进入林地采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充足,可以充分的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2)保水性好,可以降低养护浇水频率,可有效缓解造林地干旱贫瘠等问题;3)压制的育苗块可独立进行育苗、运输和移栽,可有效的降低育苗杯等制品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4)幼苗采用独特的防虫网,可有效的降低幼苗期造林地虫害对幼苗的侵蚀;5)创新造林方法,采用木质化的幼苗进行造林,打破造林季节限制,实现一年多季造林。该育苗基质充分满足了荒山造林育苗所需的植物生长条件,容重小,为0.6-1.0g/cm3,孔隙率高,为35-55%,最大持水量大于90%,具有理想的吸水和蓄水功能,可降低养护浇水频率,有效缓解造林地干旱贫瘠的问题,大大减少了人工养护和管理成本。附图图1为基质模块整体效果示意图图2为基质模块剖面效果示意图图3为防虫网网格设置示意图(密度大于50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麻栎幼苗荒山造林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造林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为:/n(一)种源及种子选择/n种源地选择与造林地气候、土壤相近的区域;种子要求籽粒饱满、果形整齐、颗粒均匀;/n(二)种子灭虫及贮藏/n首先将种子进行漂洗,将漂起来的种子去除掉,剩余的种子放在40-60℃的温水中浸泡10-20min,浸种1-3d,种子阴干后置于通风、无阳光直射、温度在0-6℃的室内进行混沙储藏,室温1份种子混沙3~4份,沙要手握成团且置于地面可以散开,定期洒水保持种子的湿度,每10~15天翻动一次;/n(三)种子催芽/n播种前7-10d,进行种子浸种1~2d,使种子充分吸水,于10-16℃的催芽场地铺1~2层草帘,后将浸种后的种子摊铺开,在种子上面铺上1层草帘,喷水确保种子湿润,待种子有80%左右露白后,进行播种;/n(四)育苗基质配置与模块制作/n1)按基质材料组分要求配置育苗基质;/n2)通过压制试验确定育苗模块的压制密度:压缩比控制在2.5:1范围内;/n3)按照设计尺寸,进行基质模块压制,基质模块压制前高10cm,直径8cm;上部内穴中空,高4cm,直径约2cm;基质模块压制后高4cm,直径8cm;上部内穴中空,高1.6cm,直径约2cm;/n4)将压制好的模块风干成型,装入配套容器内,以备播种育苗时使用;/n(五)播种育苗/n育苗前使压制后的育苗模块充分吸水膨胀;将催芽露白后的种子点于育苗模块上的穴内,种子在穴内水平放置,1粒/穴,覆土厚度3~4cm,进行育苗,以备造林使用;/n(六)幼苗造林/n(1)造林地选择/n选择pH值6.5~7.5、土层厚度≥30cm、石砾≤35%、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的排水良好的中低山和丘陵土地造林;/n(2)栽植季节/n于非土壤结冻期造林;/n(3)栽植密度/n初植密度为220~330株/亩;/n(4)幼苗选择/n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已木质化的幼苗进行造林;/n(5)挖种植穴/n种植穴的直径大于基质模块6~8cm,深度超过基质模块3~5cm;/n(6)幼苗移栽/n栽植时带育苗模块,保持茎干竖直,深浅适当,填土后进行压实,浇水后,再覆盖虚土;/n(7)未成林地管理/n(8)幼林平茬:3~4年后在冬季距地面1~2cm实行平茬,翌年秋季选1~2株直立、粗壮的萌条抚育成林,其余萌条全部去除;/n(七)对新造林地进行封禁保护,严禁进入林地采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麻栎幼苗荒山造林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造林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源及种子选择
种源地选择与造林地气候、土壤相近的区域;种子要求籽粒饱满、果形整齐、颗粒均匀;
(二)种子灭虫及贮藏
首先将种子进行漂洗,将漂起来的种子去除掉,剩余的种子放在40-60℃的温水中浸泡10-20min,浸种1-3d,种子阴干后置于通风、无阳光直射、温度在0-6℃的室内进行混沙储藏,室温1份种子混沙3~4份,沙要手握成团且置于地面可以散开,定期洒水保持种子的湿度,每10~15天翻动一次;
(三)种子催芽
播种前7-10d,进行种子浸种1~2d,使种子充分吸水,于10-16℃的催芽场地铺1~2层草帘,后将浸种后的种子摊铺开,在种子上面铺上1层草帘,喷水确保种子湿润,待种子有80%左右露白后,进行播种;
(四)育苗基质配置与模块制作
1)按基质材料组分要求配置育苗基质;
2)通过压制试验确定育苗模块的压制密度:压缩比控制在2.5:1范围内;
3)按照设计尺寸,进行基质模块压制,基质模块压制前高10cm,直径8cm;上部内穴中空,高4cm,直径约2cm;基质模块压制后高4cm,直径8cm;上部内穴中空,高1.6cm,直径约2cm;
4)将压制好的模块风干成型,装入配套容器内,以备播种育苗时使用;
(五)播种育苗
育苗前使压制后的育苗模块充分吸水膨胀;将催芽露白后的种子点于育苗模块上的穴内,种子在穴内水平放置,1粒/穴,覆土厚度3~4cm,进行育苗,以备造林使用;
(六)幼苗造林
(1)造林地选择
选择pH值6.5~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林范小妮臧小龙曹凤娟孟凡奎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