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737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换器,包括上盖(1)、下盖(2)、基座(3)、隔板(4)、一组插头支架组件(5)和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所述基座(3)和隔板(4)固定并且位于上盖(1)与下盖(2)固定形成的空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3)和隔板(4)固定且包裹在多组插孔铜条外,所述多组输出插孔铜条的各极均通过一个对应的引脚与插头支架组件(5)的对应插脚连接,所述插头支架组件(5)伸出在下盖(2)外;所述多组插孔铜条(6)位于上盖(1)上,该转换器通过基座和隔板包括多组输出插孔实现封闭式结构、增加强度、结构简单、能实现自动化组装、大大减少焊接点。

A conver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换器
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
,具体讲是一种转换器。
技术介绍
转换器主要是用来将一种形式的插座转换成别外一形式或多种形式的插座。输入端为二插脚或者三插脚,输出端则为二插孔、三插孔、USB插孔或者二插孔与三插孔组合的五插孔中等多种组合。目前的转换器内部的铜排直接暴露在壳体内部,不封闭,这样存在安全隐患。铜排定位在插套座上,通过多个支撑柱固定,这样连接强度较低,不够牢固,过多的支撑和定位结构,造成内部结构复杂,而且无法自动化组装。另外由于铜条的长度较长,定位性较差,无法进行自动化的组装和焊接,而且为了增加铜条的定位,需要在壳体上增加凸块或者凹槽来限位,大大增加了壳体的结构。另外整个产品的焊接点过多,不管在组装或者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均有焊接点脱落的风险,从而使产品无法使用,而且脱落的焊块还会影响内部的短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基座和隔板包括多组输出插孔实现封闭式结构、增加强度、结构简单、能实现自动化组装、大大减少焊接点的转换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转换器,包括上盖、下盖、基座、隔板、一组插头支架组件和多组输出插孔铜条;所述基座和隔板固定并且位于上盖与下盖固定形成的空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和隔板固定且包裹在多组输出插孔铜条外,所述多组输出插孔铜条的各极均通过一个对应的引脚与插头支架组件的对应插脚连接,所述插头支架组件伸出在下盖外;所述多组输出插孔铜条位于上盖上。所述多组输出插孔铜条的N极均连接在一个N极引脚上、L极均连接在一个L极引脚上、E极均连接在一个E极引脚上;所述N极引脚、L极引脚和E极引脚分别与插头支架组件的对应插脚连接。所述基座与隔板形成的空间将多组输出插孔铜条的L、N、E极一转多铜条包裹并形成一转多基座组件,多组输出插孔铜条的L、N、E极一转多铜条分别从基座底部伸出一个引脚并且与插头支架组件的插销连接,形成一转多转换器内芯结构。所述N极引脚、L极引脚和E极引脚与插头支架组件的对应插脚连接处仅分别设有一个焊接点。所述插头支架组件的E极插销以插合面切开长度方向与转换器长度方向垂直或平行。所述N极引脚、L极引脚和E极引脚之间的间距大于3mm。本技术它至少一个垂直于插孔面的表面上伸出有输出电源线。所述上盖为一体式面板或分体式面板。所述输出插孔铜条为二插孔、三插孔、USB插孔或者二插孔与三插孔组合的五插孔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采用以上结构后,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基座和隔板包括多组输出插孔实现封闭式结构和将仅有1个L极引脚、N极引脚、E极引脚的一转多基座组件与插头支架组件连接形成了转换器结构,结构简单,生产产能高、成本低。2、L、N、E极一转多铜条包裹于基座与隔板形成的空间内,定位牢固,品质稳定。3、输出插孔结构通用于1转2五组合孔、1转2五组合孔+2两插、1转2五孔+2USB等多种结构,通用性好。4、本结构仅有三个焊点,这样能直接采用机器可机器焊锡、不易漏焊、安全性高。5、本结构零件个数少,生产工序少,结构更加紧凑,相比现有技术同功能产品体积小,占用空间少。6、在转换器上设计电源线结构,使转换器同时具备了转换器功能和插头功能,实用性高,使其功能性多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转换器的实施例一的视角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转换器的实施例一的视角二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转换器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转换器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转换器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转换器的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转换器的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上盖,2、下盖,3、基座,4、隔板,5、插头支架组件,6、输出插孔铜条,7、N极引脚,8、L极引脚,9、E极引脚,10、输出电源线,11、USB插孔,12、二插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转换器设有两个五孔组合插孔的转换器,包括上盖1、下盖2、基座3、隔板4、一组插头支架组件5和两组输出插孔铜条6;插头支架组件5位于基座3的中部。输出插孔铜条6为五孔组合插孔,即二插孔和三插孔组合,两组输出插孔铜条6为并列设置。所述基座3和隔板4固定并且在上盖1与下盖2固定形成的空腔内,所述基座3和隔板4固定且包裹在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外,也就是将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封闭在基座3和隔板4内,只有伸出三个电极用于连接,所述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的N极均连接在一个N极引脚7上、L极均连接在一个L极引脚8上、E极均连接在一个E极引脚9上,所述N极引脚7、L极引脚8和E极引脚9与插头支架组件5的对应插脚连接,所述插头支架组件5伸出在下盖2外;所述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位于上盖1上。所述基座3与隔板4形成的空间将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的L、N、E极一转多铜条包裹并形成一转多基座组件,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的L、N、E极一转多铜条分别从基座3底部伸出一个引脚并且与插头支架组件5的插销连接,形成一转多转换器内芯结构。所述N极引脚7、L极引脚8和E极引脚9与插头支架组件5的对应插脚连接处仅分别设有一个焊接点。所述插头支架组件5的E极插销以插合面切开长度方向与转换器长度方向垂直或平行。所述N极引脚7、L极引脚8和E极引脚9之间的间距大于3mm。所述上盖1为一体式面板或分体式面板。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转换器的正面设有两个五孔组合插孔、两侧面均设有USB插孔11,每个USB插孔11与五孔组合插孔连接。实施例3: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转换器的正面设有两个五孔组合插孔、两侧面均设有二插孔12,每个二插孔12的L、N极与五孔组合插孔对应电极连接。实施例4: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转换器为竖向结构,转换器的正面设有两个五孔组合插孔、两侧面均设有二插孔12,每个二插孔12的L、N极与五孔组合插孔对应电极连接,插头支架组件5位于基座3的一端,靠近侧面的位置。实施例5:如图6所示,本技术的转换器的底部设有一输出电源线10,输出电源线10可以连接另外的输出插孔。转换器的正面设有一个三插孔,顶面设有一个二插孔。实施例6:如图7所示,本技术的转换器的底部设有一输出电源线10,输出电源线10可以连接另外的输出插孔。转换器的正面设有两个五孔组合插孔,两侧面分别设有一个二插孔。实施例2-6中的一转多基座组件和一转多转换器内芯结构均与实施例1的结构一致,实施例1-6中的五孔组合插孔、USB插孔11、二插孔12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均一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换器,包括上盖(1)、下盖(2)、基座(3)、隔板(4)、一组插头支架组件(5)和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所述基座(3)和隔板(4)固定并且位于上盖(1)与下盖(2)固定形成的空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3)和隔板(4)固定且包裹在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外,所述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的各极均通过一个对应的引脚与插头支架组件(5)的对应插脚连接,所述插头支架组件(5)伸出在下盖(2)外;所述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位于上盖(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换器,包括上盖(1)、下盖(2)、基座(3)、隔板(4)、一组插头支架组件(5)和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所述基座(3)和隔板(4)固定并且位于上盖(1)与下盖(2)固定形成的空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3)和隔板(4)固定且包裹在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外,所述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的各极均通过一个对应的引脚与插头支架组件(5)的对应插脚连接,所述插头支架组件(5)伸出在下盖(2)外;所述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位于上盖(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的N极均连接在一个N极引脚(7)上、L极均连接在一个L极引脚(8)上、E极均连接在一个E极引脚(9)上;所述N极引脚(7)、L极引脚(8)和E极引脚(9)分别与插头支架组件(5)的对应插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3)与隔板(4)形成的空间将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的L、N、E极一转多铜条包裹并形成一转多基座组件,多组输出插孔铜条(6)的L、N、E极一转多铜条分别从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绍军周强王骏啸
申请(专利权)人:得力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