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及建筑一体化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6852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及建筑一体化组件,其中光伏组件包括用于支撑太阳能电池板的底板,底板包括设置在相对两侧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第一翻边的端部向底板上方弯曲,形成供第二翻边插接的第一U型插接槽,第二翻边设有向底板下方弯曲,形成供第一翻边插接的第二U型插接槽。在组装使用时,其中一个光伏组件的第一翻边与相邻光伏组件的第二翻边插接,即第一翻边端部插入第二U型插接槽,第二翻边端部插入第一U型插接槽,使得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卡接。在本申请提供的光伏组件中,同一排或同一列相邻两个太阳能电池板通过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卡接固定,便于光伏组件拆装及防水。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building integration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组件及建筑一体化组件
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安装
,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光伏组件的建筑一体化组件。
技术介绍
安装在建筑上的光伏组件,通常根据屋顶建筑设置光伏组件,光伏组件有双玻组件或单玻组件,进行封装,组件含有玻璃封装,质量较重,运输安装不方便,需要设置水槽进行防水,成本较高,安装不方便,且单玻、双玻组件不允许站人,站人容易造成隐裂现象,需要设置单独的维修通道。然而,需要在光伏组件需要在组件的周围设置横向水槽和竖向水槽,成本较高,且光伏系统进行拆装时,需同时拆装光伏组件和水槽,且安装时水槽的安装的间距需与组件配合好,同时每个光伏组件单独与外界锁紧固定,每次拆装时均需要单独拆装,导致光伏组件拆装复杂、繁琐。因此,如何便于拆装光伏组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便于拆装。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光伏组件的建筑一体化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用于支撑太阳能电池板的底板,所述底板包括设置在相对两侧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端部向所述底板上方弯曲,形成供所述第二翻边插接的第一U型插接槽,所述第二翻边设有向所述底板下方弯曲,形成供所述第一翻边插接的第二U型插接槽。优选地,所述底板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相对两侧,且两个端部均延伸至所述底板相对两端的第一搭接边和第二搭接边,所述第一搭接边能够与相邻所述光伏组件的所述第二搭接边搭接,所述第一搭接边和所述第二搭接边分别位于所述第一U型插接槽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搭接边端部能够与相邻所述光伏组件的所述第二搭接边端部搭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搭接边和所述第二搭接边均为中间高,两边低,且向所述光伏组件上表面外凸的圆弧结构,所述圆弧结构一端低面为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位于所述第一搭接边、所述第二搭接边、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围合形成的空间内。优选地,还包括锁紧件,所述第一翻边中所述第一U型插接槽的相对两端设有对向设置的供所述锁紧件安装的安装孔,所述第二翻边设有向所述第二翻边端部开口的U型直槽,所述U型直槽开口供所述锁紧件通过,所述锁紧件用于将相互卡接的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锁紧于组件支架上。优选地,所述第一翻边端部和/或所述第二翻边端部为双层折板结构。优选地,还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铺设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上方的上透明背板、第一缓冲粘合层,所述第一缓冲粘合层两侧分别与所述上透明背板下表面和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上表面粘合;所述底板中心位置设有电池安装槽,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位于所述电池安装槽内,所述上透明背板上表面与所述电池安装槽顶端齐平,且所述上透明背板周向与所述电池安装槽周向密封连接。优选地,所述上透明背板为TPT背板、TPC背板、KPK背板、KPF背板、KPE背板或FFC背板,所述上透明背板的透光率>90%。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下表面上的接线盒,所述底板上设有供导线通过的导线通过孔,所述接线盒与所述导线通过孔正对。优选地,所述底板为金属板。一种建筑一体化组件,包括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相互卡接的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卡接处的上表面形成供工作人员行走的检修台,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位于所述光伏组件的顶端和底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包括底板,底板用于支撑太阳能电池板,底板包括设置在相对两侧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第一翻边的端部向底板上方弯曲,形成供第二翻边插接的第一U型插接槽,第二翻边设有向底板下方弯曲,形成供第一翻边插接的第二U型插接槽。在组装使用时,其中一个光伏组件的第一翻边与相邻光伏组件的第二翻边插接,即第一翻边端部插入第二U型插接槽,第二翻边端部插入第一U型插接槽,使得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卡接。当需要拆卸光伏组件时,将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分别为第二U型插接槽和第一U型插接槽取出,实现两者分离。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本申请提供的光伏组件中,同一排或同一列相邻两个太阳能电池板通过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卡接固定,相对于每个光伏组件均需与外界固定的情况,且拆卸时需要单独拆装的情况,便于光伏组件拆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仰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底板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底板的三维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翻边的布局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翻边的布局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搭接边的布局放大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搭接边的布局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搭接边与第二搭接边的装配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的装配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锁紧位置的局部剖视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建筑一体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12中:1、上透明背板;2、第一缓冲粘合层;3、太阳能电池板;4、第二缓冲粘合层;5、下背板;6、第三缓冲粘合层;7、底板;7-1、第一翻边;7-1-1、第一双层翻边;7-1-2、第一U型插接槽;7-1-3、安装孔;7-2、第二翻边;7-2-1、第二双层翻边;7-2-2、第二U型插接槽;7-2-3、U型直槽;7-3、第一搭接边;7-4、第二搭接边;7-5、导线通过孔;7-6、电池安装槽;8、接线盒;9、锁紧件;10、光伏组件。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便于拆装。本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光伏组件的建筑一体化组件。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12。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包括底板7及太阳能电池板3,底板7用于支撑太阳能电池板3。具体的,太阳能电池板3可选用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微晶硅薄膜电池,铜铟镓晒薄膜电池、蹄化镉薄膜电池,涂料太阳能电池及有机太阳能电池,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选择其它电池板。具体的,太阳能电池板3与底板7之间绝缘设置。具体的,该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底板7下表面上的接线盒8,底板7上设有供导线通过的导线通过孔7-5,优选,接线盒8与导线通过孔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用于支撑太阳能电池板(3)的底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7)包括设置在相对两侧的第一翻边(7-1)和第二翻边(7-2),所述第一翻边(7-1)的端部向所述底板(7)上方弯曲,形成供所述第二翻边(7-2)插接的第一U型插接槽(7-1-2),所述第二翻边(7-2)设有向所述底板(7)下方弯曲,形成供所述第一翻边(7-1)插接的第二U型插接槽(7-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用于支撑太阳能电池板(3)的底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7)包括设置在相对两侧的第一翻边(7-1)和第二翻边(7-2),所述第一翻边(7-1)的端部向所述底板(7)上方弯曲,形成供所述第二翻边(7-2)插接的第一U型插接槽(7-1-2),所述第二翻边(7-2)设有向所述底板(7)下方弯曲,形成供所述第一翻边(7-1)插接的第二U型插接槽(7-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7)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7)相对两侧,且两个端部均延伸至所述底板(7)相对两端的第一搭接边(7-3)和第二搭接边(7-4),所述第一搭接边(7-3)能够与相邻所述光伏组件(10)的所述第二搭接边(7-4)搭接,所述第一搭接边(7-3)和所述第二搭接边(7-4)分别位于所述第一U型插接槽(7-1-2)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搭接边(7-3)端部能够与相邻所述光伏组件(10)的所述第二搭接边(7-4)端部搭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边(7-3)和所述第二搭接边(7-4)均为中间高,两边低,且向所述光伏组件上表面外凸的圆弧结构,所述圆弧结构一端低面为所述底板(7)的一侧,所述太阳能电池板(3)位于所述第一搭接边(7-3)、所述第二搭接边(7-4)、第一翻边(7-1)和第二翻边(7-2)围合形成的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紧件(9),所述第一翻边(7-1)中所述第一U型插接槽(7-1-2)的相对两端设有对向设置的供所述锁紧件(9)安装的安装孔(7-1-3),所述第二翻边(7-2)设有向所述第二翻边(7-2)端部开口的U型直槽(7-2-3),所述U型直槽(7-2-3)开口供所述锁紧件(9)通过,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凌祥丁银亮王涛杨宗军梅晓东邹绍琨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