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灭弧直流接触器,包括外壳、进风壳、散热壳,进风壳内部安装有风扇,风扇包括电机、叶轮,叶轮固定在输出轴一端上,输出轴安装在电机内;进风壳、散热壳内部之间通过气管连通,散热壳上设置有排风槽;外壳内部分别设置有灭弧腔、驱动腔,灭弧腔内固定有进电导电柱、出电导电柱、动触板;外壳一端上设置有沉槽,沉槽与卡接板一端卡合装配,螺栓穿过卡接板后与外壳通过螺纹旋合装配装配固定;卡接板另一端固定在散热罩上,散热罩外壁上设置有数个散热条,两个散热条之间构成散热槽;散热罩内部固定有引弧环,引弧环与散热罩内壁之间还分别固定有四块磁钢;引弧环与散热罩内之间的间隙通过导热硅脂填充。
A kind of arc extinguishing DC cont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灭弧直流接触器
本技术涉及接触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灭弧直流接触器。
技术介绍
接触器广义上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目前接触器已经是应用十分广泛的电器之一,其技术也相对成熟。但是,接触器在其引线柱(静触点)与动触板(动触点)接触导电或分离时,很容易出现电弧,这个电弧会产生高温,从而将灭弧腔内的空气快速加热,水的空气急速膨胀,这很容易造成爆炸。目前针对这一情况主要是增加接触器的散热设计,如将引弧环直接外露,从而加速引弧环上热量的散发。但是这种设计缺陷也比较大,主要是引弧环热量较高,容易烫坏与之接触的物品。而且引弧环外露面积小,散热速度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灭弧直流接触器,其具有较快的散热速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灭弧直流接触器,包括外壳、进风壳、散热壳,进风壳内部安装有风扇,所述风扇包括电机、叶轮,叶轮固定在输出轴一端上,输出轴安装在电机内;所述进风壳、散热壳内部之间通过气管连通,所述散热壳上设置有排风槽;所述外壳内部分别设置有灭弧腔、驱动腔,所述灭弧腔内固定有进电导电柱、出电导电柱、动触板;所述外壳一端上设置有沉槽,所述沉槽与卡接板一端卡合装配,螺栓穿过卡接板后与外壳通过螺纹旋合装配装配固定;所述卡接板另一端固定在散热罩上,所述散热罩外壁上设置有数个散热条,两个散热条之间构成散热槽;所述散热罩内部固定有引弧环,引弧环与散热罩内壁之间还分别固定有四块磁钢;所述引弧环与散热罩内之间的间隙通过导热硅脂填充。优选地,所述散热壳一端上固定有法兰盘,法兰盘上设置有贯穿孔,螺钉穿过贯穿孔后与外部设备装配固定,以固定外壳。优选地,所述进电导电柱、出电导电柱分别与电源、用电设备导电连接,所述动触板用于将进电导电柱、出电导电柱的电流导通;动触板固定在推轴一端,推轴另一端穿过隔板后进入驱动腔内,隔板用于将灭弧腔和驱动腔密封分割,所述驱动腔内、推轴圆周外安装有线圈。优选地,动触板上设置有第一触点、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第二触点之间导电连接,且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分别与进电导电柱、出电导电柱正对。优选地,所述磁钢分别安装在引弧环两根垂直的直径线上。优选地,引弧环内部上设置有数个切割条,每两个切割条之间形成灭弧槽。优选地,所述动触板上还设置有触压部分,所述驱动腔内固定有支撑板,支撑板上固定有第二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发端与第二触发杆一端正对,且第二触发杆另一端穿过复位腔、隔板通孔后与触压部分正对,且初始状态时触压部分与第二触发杆端部压紧;第二微动开关的信号端与控制器的信号端通讯连接;所述第二触发杆位于复位腔内的部分上固定有弧形弹簧片,弧形弹簧片开放端与封闭环的端面压紧,且弧形弹簧片具有弹性。优选地,在散热罩上固定有加强帽,且散热罩上设置有贯穿的导气孔,加强帽上设置有活动腔、排气孔,所述导气孔、排气孔通过活动腔连通;且活动腔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的探头,探头的信号通过电缆输入温度传感器;所述排气孔内固定有压力管,压力管内部为中空的内管,且内管内壁上设置有一圈弹性凸起,初始状态时,弹性凸起在其自身弹力作用下封闭,从而将内管隔断。优选地,加强帽顶部固定有封闭盘,封闭盘用于密封活动腔顶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散热罩上设置有散热条,可以大大增加散热罩与空气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散热效果。而引弧环与散热罩内部接触且通过导热硅脂导热连接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加引弧环与散热罩之间的导热速度,从而加速引弧环热量的散发,而且引弧环不外露,更加安全。本技术通过设置风扇以对散热条产生空气对流,从而大大加大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F1处放大图。图8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方向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见图1-图8,一种灭弧直流接触器,包括外壳110、进风壳810、散热壳820,所述散热壳820一端上固定有法兰盘120,法兰盘120上设置有贯穿孔,使用时,螺钉穿过贯穿孔后与外部设备装配固定,以固定外壳。进风壳810内部安装有风扇,所述风扇包括电机840、叶轮850,叶轮850固定在输出轴841一端上,输出轴841安装在电机840内,电机通电后可以驱动输出轴841圆周转动,从而驱动叶轮转动。叶轮转动时能够将外壁空气从进风槽811吸入;所述进风壳810、散热壳820内部之间通过气管830连通,所述散热壳820上设置有排风槽821,使用时,气流通过排风槽821排出。所述外壳内部分别设置有灭弧腔111、驱动腔112,所述灭弧腔111内固定有进电导电柱211、出电导电柱212、动触板420,所述进电导电柱211、出电导电柱212分别与电源、用电设备导电连接,所述动触板420用于将进电导电柱211、出电导电柱212的电流导通;动触板420上设置有第一触点231、第二触点232,所述第一触点231、第二触点232之间导电连接,且第一触点231、第二触点232分别与进电导电柱211、出电导电柱212正对。使用时第一触点231、第二触点232分别与进电导电柱211、出电导电柱212导电接触,从而实现进电导电柱211、出电导电柱212之间电流的导通。驱动腔112底部通过底板171密封。动触板420固定在推轴320一端,推轴320另一端穿过隔板173后进入驱动腔112内,隔板173用于将灭弧腔111和驱动腔112密封分割,所述驱动腔112内、推轴320圆周外安装有线圈240,线圈通电后能够产生磁场,从而驱动推轴320轴向移动,类似于电磁铁。所述外壳110远离法兰盘120一端上还设置有沉槽113,所述沉槽113与卡接板160一端卡合装配,螺栓310穿过卡接板160后与外壳110通过螺纹旋合装配装配固定,从而将卡接板160固定在沉槽113内;所述卡接板160另一端固定在散热罩150上,所述散热罩150外壁上设置有数个散热条151,两个散热条151之间构成散热槽。这种设计能够增加散热罩外壁与空气接触面积,也就能够加快散热速度。所述散热罩150内部固定有引弧环410,引弧环410与散热罩1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灭弧直流接触器,包括外壳、进风壳、散热壳,其特征是:进风壳内部安装有风扇,所述风扇包括电机、叶轮,叶轮固定在输出轴一端上,输出轴安装在电机内;所述进风壳、散热壳内部之间通过气管连通,所述散热壳上设置有排风槽;/n所述外壳内部分别设置有灭弧腔、驱动腔,所述灭弧腔内固定有进电导电柱、出电导电柱、动触板;所述外壳一端上设置有沉槽,所述沉槽与卡接板一端卡合装配,螺栓穿过卡接板后与外壳通过螺纹旋合装配装配固定;所述卡接板另一端固定在散热罩上,所述散热罩外壁上设置有数个散热条,两个散热条之间构成散热槽;/n所述散热罩内部固定有引弧环,引弧环与散热罩内壁之间还分别固定有四块磁钢;所述引弧环与散热罩内之间的间隙通过导热硅脂填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灭弧直流接触器,包括外壳、进风壳、散热壳,其特征是:进风壳内部安装有风扇,所述风扇包括电机、叶轮,叶轮固定在输出轴一端上,输出轴安装在电机内;所述进风壳、散热壳内部之间通过气管连通,所述散热壳上设置有排风槽;
所述外壳内部分别设置有灭弧腔、驱动腔,所述灭弧腔内固定有进电导电柱、出电导电柱、动触板;所述外壳一端上设置有沉槽,所述沉槽与卡接板一端卡合装配,螺栓穿过卡接板后与外壳通过螺纹旋合装配装配固定;所述卡接板另一端固定在散热罩上,所述散热罩外壁上设置有数个散热条,两个散热条之间构成散热槽;
所述散热罩内部固定有引弧环,引弧环与散热罩内壁之间还分别固定有四块磁钢;所述引弧环与散热罩内之间的间隙通过导热硅脂填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直流接触器,其特征是:所述散热壳一端上固定有法兰盘,法兰盘上设置有贯穿孔,螺钉穿过贯穿孔后与外部设备装配固定,以固定外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直流接触器,其特征是:所述进电导电柱、出电导电柱分别与电源、用电设备导电连接,所述动触板用于将进电导电柱、出电导电柱的电流导通;动触板固定在推轴一端,推轴另一端穿过隔板后进入驱动腔内,隔板用于将灭弧腔和驱动腔密封分割,所述驱动腔内、推轴圆周外安装有线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直流接触器,其特征是:动触板上设置有第一触点、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第二触点之间导电连接,且第一触点、第二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宪陪,
申请(专利权)人:炬恩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