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44284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6:22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为了解决现有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两锂片对称性差、铝塑膜密封方式复杂,而导致的测试重复性差和操作难度系数大成本高等问题,要点是包括隔膜、锂片、电池外壳、集流板,极耳分体或一体成型在集流板,两锂片由隔膜分隔,限位于集流板上开设的位置对称的定位槽内,并在集流板上开设槽定位线体实现电池的密封,效果是提升体系的操作可重复性和再现性,有效降低锂片与集流体接触电阻,结合控制电解液量使体系较短时间内到达稳定状态。

Lithium ion mobility number test devic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ly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
本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涉及一种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用不锈钢电极将对称的锂箔夹紧,整个装置浸入电解液中进行测试,此装置虽然能测试离子迁移数,但是因为仅通过夹紧的方式,会使电极部分锂箔难以完全对称,两电极间的距离不完全固定,导致测量体系的结果重现性差。而且现有的扣电或铝塑膜的密封方式,操作比较烦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其电极间的锂片无法对称而导致体系结果重现性不够理想问题,本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包括隔膜、锂片、电池外壳,还包括集流板,极耳分体或一体成型在集流板,两个锂片由隔膜分隔,隔膜位于两个集流板间,集流板具有安装锂片的定位槽并将所述锂片限位其内,且两个定位槽在各自集流板的位置对称。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外周开有密封线槽,密封线配合安装在密封线槽其内,电池外壳位于集流板的外侧,隔膜与集流板面面接触,电池外壳位与集流板面面接触。进一步的,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两组卡扣,各卡扣的两端均具有扣体,电池外壳具有卡扣槽,卡扣的扣体与相应的卡扣槽配合安装,将两个电池外壳紧固。进一步的,所述的集流板是铜板,电极是锂片。进一步的,定位槽是锂片定位圆槽,密封线槽是O型圈线槽。进一步的,密封线为圆形截面线。进一步的,密封线槽是O型圈方形线槽。进一步的,密封线的线径为3.0mm,O型圈方形线槽的深度是1.5mm,宽度为3.0mm。进一步的,密封线为氟橡胶密封线。进一步的,定位槽的槽深是0.5mm,定位槽是圆形定位槽,其直径为30.0±0.1mm。有益效果:本技术使用集流板,优选为铜片,替换现有技术中的厚度极小的铜箔,其目的是具有厚度的集流板能够形成定位槽,且定位槽位置对称,从而将隔膜与电极间的具有厚度的锂片能够基本完全对称,提升体系的操作可重复性和再现性,有效降低锂片与集流体接触电阻,结合控制电解液量使体系较短时间内到达稳定状态。锂片通过槽配合,能够提高其与集流板的接触性,也能有益于降低接触电阻及降低初始阻抗。在集流板上开设槽定位线体实现电池的密封。附图说明图1为测试装置的外形图;图2为测试装置的分解图;图3为铜片示意图;图4为对比例稳态曲线;图5为实施例1稳态曲线;图6为实施例2稳态曲线;图7为实施例1与对比例的阻抗对比图。1.隔膜,2.锂片,3.集流板,4.电池外壳,5.极耳,6.定位槽,7.密封线槽,8.扣体,9卡扣槽,10.密封线。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为了解决现有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两锂片对称性差、铝塑膜密封方式复杂,而导致的测试重复性差和操作难度系数大成本高等问题。其具体包括隔膜1、锂片2、电池外壳4,还包括集流板3,极耳5分体或一体成型在集流板3,隔膜1位于两个集流板3间,集流板3具有安装锂片2的定位槽6并将所述锂片2限位其内,且两个定位槽6在各自集流板3的位置对称。也就是说,极耳分体或一体成型在集流板,优选为位于集流板上侧面,两锂片由隔膜分隔,限位于集流板上开设的位置对称的定位槽内,并在集流板上开设槽定位线体实现电池的密封,效果是提升体系的操作可重复性和再现性,有效降低锂片与集流体接触电阻,结合控制电解液量使体系较短时间内到达稳定状态。所述定位槽6外周开有密封线槽7,密封线配合安装在密封线槽7其内,电池外壳4位于集流板3的外侧,隔膜1与集流板3面面接触,电池外壳4位与集流板3面面接触。进一步的,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两组卡扣,各卡扣的两端均具有扣体8,电池外壳4具有卡扣槽9,卡扣的扣体8与相应的卡扣槽9配合安装,将两个电池外壳4紧固。进一步的,所述的集流板3是铜板,电极是锂片2。进一步的,定位槽6是锂片2定位圆槽,密封线槽7是O型圈线槽。进一步的,密封线为圆形截面线。进一步的,密封线槽7是O型圈方形线槽。进一步的,密封线的线径为3.0mm,O型圈方形线槽的深度是1.5mm,宽度为3.0mm。进一步的,密封线为氟橡胶密封线。进一步的,定位槽6的槽深是0.5mm,定位槽6是圆形定位槽6,其直径为30.0±0.1mm。进一步的,密封线槽的槽体轨迹形状可为正方、长方或圆形。进一步的,密封线的线径截面可为圆形或方形,配套合适的线槽使用。进一步的,密封线与线槽的最优选为圆形截面线与方形线槽。对于上述测试装置,实验采用BruceVincent方法,根据以下公式就可以计算得到锂离子迁移数tLi+。其中:下标s和o分别代表稳态和初始态,I为电流,R为阻抗(交流阻抗测试),ΔV为施加的偏电压。(1)Ro、Rs分别代表原始阻抗、初始阻抗、稳态阻抗。(2)记录初始电流Io和极化稳态电流Is。由上述方案:本技术出使用片体替代箔,从而增加锂片和铜片厚度,能够将锂片与铜片槽配合,且将定位槽设置为对称,即在集流板上开设定位锂片的槽,保证锂片的对称性,精度为0.1mm,降低了接触电阻。线密封、卡扣紧固的方式,代替了原有的铝塑膜真空密封方式,其结构更为简单和紧凑,密封效果基本一致,且实现了重现性强,装置可反复利用。以下结合具体对比例,通过数据比较,以表明本技术在减小初始阻抗和快速进入稳态时间的优势。对比例的锂离子迁移数装置,是使用铜箔、锂箔的压紧的装置,稳态图见图4。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是本技术的测试装置,对其在手套箱中进行此过程:采用单侧组装,将单面抛光后的铜板置于电池壳体内侧,将线圈和锂片置于铜板的定位槽内待用。用同样的方式组装另一半电池,覆盖上隔膜,反转对接另一半电池后,采用卡扣双侧卡紧。再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池中,室温静置>8h后,测试不漏液后再在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相应的测试。测试具体流程为,初始阻抗测试,搁置>5min,恒压计时法实施,电压10mV,进入稳态后持续一段时间,进行稳态阻抗测试。稳态测试图见图5。密封线的线径为3.0mm,O型圈方形线槽的深度是1.5mm,宽度为3.0mm,定位槽6的槽深是0.5mm,定位槽6是圆形定位槽6,其直径为30.0±0.1mm。实施例2本实例锂离子迁移装置的组装和测试过程均与实例1相同,稍有别在于实施例1的为线槽的深度调整为2.0mm,稳态测试图见图6。实施例1、2与对比例相比:1.进入稳态的时间大大缩短,且持续的时间较长;2.两个实施例的初始阻抗明显减小,Nyquist阻抗对比图谱见图7。备注:对比例-1、2和实施例1、2分别为对比例和实施例的第一二次重复性试验,即该种方法下的再次组装和测试。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创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包括隔膜(1)、锂片(2)、电池外壳(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流板(3),极耳(5)分体或一体成型在集流板(3),两个锂片(2)由隔膜(1)分隔,隔膜(1)位于两个集流板(3)间,集流板(3)具有安装锂片(2)的定位槽(6)并将所述锂片(2)限位其内,且两个定位槽(6)在各自集流板(3)的位置对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包括隔膜(1)、锂片(2)、电池外壳(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流板(3),极耳(5)分体或一体成型在集流板(3),两个锂片(2)由隔膜(1)分隔,隔膜(1)位于两个集流板(3)间,集流板(3)具有安装锂片(2)的定位槽(6)并将所述锂片(2)限位其内,且两个定位槽(6)在各自集流板(3)的位置对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6)外周开有密封线槽(7),密封线配合安装在密封线槽(7)其内,电池外壳(4)位于集流板(3)的外侧,隔膜(1)与集流板(3)面面接触,电池外壳(4)位与集流板(3)面面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两组卡扣,各卡扣的两端均具有扣体(8),电池外壳(4)具有卡扣槽(9),卡扣的扣体(8)与相应的卡扣槽(9)配合安装,将两个电池外壳(4)紧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盛林邹毅张涛高嵩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恒超锂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