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在壳体内设有可将连接配管向壳体后方引出的配管空间,其特点是在热交换器(3)的下端部(3L)形成供从关闭阀(7a、7b)通往室内机的连接配管(8a、8b)通过的缺口(S)。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高产品的能力,同时抑制壳体的大型化。(*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尤其涉及设于壳体内的热交换器的结构。
技术介绍
过去的分体式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如特开2000-161716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是在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内用分隔板隔成互为相邻的2个空间。并且在其中的一个空间内配置热交换器和风扇等,该空间构成热交换空间(风扇室)。另一空间内则配置压缩机和制冷剂配管、以及与制冷剂配管连接的控制装置等各种零部件,该空间构成机械室。配置在机械室中的零部件中包括连接通往室内机的连接配管用关闭阀。如图13所示,考虑到安装时的作业性,这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一般是将与关闭阀101连接的连接配管102安装成向着壳体103的前方、后方、侧方、以及下方引出。其中,实线所示的向后方引出的配管(以下称为向后引出)的结构较为美观,故常在现场配管时采用。为了将连接配管102向后方引出,室外机100的壳体103内要留出供连接配管102前后通过的空间。如表示壳体102内各装置布局的俯视图、即图14以及表示室外机100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即图15所示,一般是将该空间设在壳体103内的一侧(图中右侧)端部。为了留出该空间104,热交换器105被配置成如下状态,即其右侧边缘部与壳体103的右侧板103a隔开一定距离位于其内侧,由此在壳体103内确保配管空间。因此,传统的室外机100要根据壳体103的尺寸稍微缩小热交换器105的尺寸。然而,如果为了提高产品的能力而增大热交换器105的尺寸,则还要根据上述配管空间104进一步增大壳体103的尺寸。因此,这种在热交换器105的侧边缘部与壳体103的侧板103a之间设置向后方引出用的配管空间104的室外机100就很难做到既抑制壳体103的大型化又提高产品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使在壳体内设有可向后方引出的配管空间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做到既抑制壳体的大型化又提高产品能力。本技术通过在热交换器3上形成缺口S来作为连接配管8a、8b向后方引出用的空间,可以缩小该热交换器3的侧边缘部与壳体2的侧板26之间的间隙,从而即使不改变壳体2的大小也能增大热交换器3。具体地说,本技术第1方案是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在壳体2内设有热交换器3和与通往室内机的连接配管8a、8b连接的关闭阀7a、7b。该室外机的特点是,在上述热交换器3的端部形成供上述连接配管8a、8b通过的缺口S。本技术第2方案是在上述第1方案中,在热交换器3的下端部3L形成缺口S。在上述第1及第2方案中,从关闭阀7a、7b通往室内机的连接配管8a、8b在向后引出时通过设在热交换器3的下端3L等处的缺口S而向壳体2的外部引出。即,在上述结构中,壳体2的侧板26与热交换器3的侧边缘3b之间可以不设供连接配管8a、8b通过的空间。本技术第3方案是在上述第2方案中,在热交换器3的左右方向一个侧边缘部3b处形成该热交换器3的缺口S。本技术第4方案是在上述第3方案中,热交换器3的形成缺口S的下端部3L的上方部分3U设有沿着壳体2的背面板27延伸的中央部3c和沿着壳体2的左右侧板25、26延伸且与该中央部3c连接的左右侧边缘部3a、3b。在这种场合,上述上方部分3U大致呈“コ”字形,上述下端部3L的一个侧边缘部3b被切除,形成大致“L”字形。在上述第3及第4方案中,连接配管8a、8b可以通过在热交换器3上左右方向一个侧边缘部3b形成的缺口S后向壳体2的后方引出。在这种场合,热交换器3的下端部3L的上方部分从缺口S向壳体2的侧板26伸出。因此,只是在热交换器3的下端部3L,在壳体2与热交换器3之间形成作为配管空间的间隙,可在其上方部分3U将壳体2的侧板26与热交换器3的侧边缘部3b靠近配置。这就是本技术的第5方案,即,在上述第1至第4任一方案中,将热交换器3的侧边缘部3b与壳体2的侧板26靠近配置。本技术第6方案是在上述第1至第5任一方案中,形成有缺口S的热交换器3的下端部3L与该下端部3L的上方部分3U分开形成,然后将下端部3L固定在上方部分3U上。本技术第7方案是在上述第1至第5任一方案中,形成有缺口S的热交换器3的下端部3L与该下端部3L的上方部分3U形成一体。采用上述第1、2方案时,由于热交换器3的下端部3L等处形成供从关闭阀7a、7b通往室内机的连接配管8a、8b通过用的缺口S,故即使不在壳体2的侧板26与热交换器3的侧边缘部3b之间设置一定宽度的空间以使通往室内机的连接配管8a、8b通过该空间,也能使连接配管8a、8b通过上述缺口S而向后方引出。因此,能够如上述第5方案那样将壳体2的侧板26与热交换器3的侧边缘部3b靠近配置,故与传统结构相比,即使不增大壳体2的尺寸,也能增大热交换器3的尺寸,进而提高产品能力。采用上述第3、4方案时,由于在热交换器3的左右方向一个侧边缘部3b形成该热交换器3的下端部3L的缺口S,故热交换器3的形状简单,又可增大尺寸。另外,使用这种形状简单的热交换器3容易将连接配管8a、8b向后方引出。采用上述第6方案时,热交换器3的形成缺口S的下端部3L与该下端部3L的上方部分3U分开形成,通过将上下部分3U、3L组合,可将热交换器3做成任意的形状,容易实现与室外机结构相应的向后方引出结构。另外,与上述各方案相同,既可抑制壳体2的尺寸,又能增大热交换器3以提高能力。采用上述第7方案时,热交换器3的形成缺口S的下端部3L与该下端部3L的上方部分3U形成一体,故与上下部分3U、3L分开形成、然后进行组合固定的场合相比,可避免增加制造工序。另外,另外,与上述各方案相同,既可抑制壳体2的尺寸,又能增大热交换器3以提高能力。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室外机的外形,(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左视图,(d)是右视图,(e)是后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室外机壳体内大致布局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室外机壳体内大致布局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图1的室外机壳体内大致布局的右视图。图5是表示室外热交换器大致形状的立体图。图6是分隔板的立体图。图7是分隔板的主视图。图8是分隔板的俯体图。图9是将连接配管向后方引出后的室外机的局部立体图。图10是风扇电动机台上部的开关盒支承部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壳体的风扇室前板与左侧板连接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壳体的风扇室前板与左侧板分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传统空调装置室外机上连接配管的连接方向的立体图。图14表示传统室外机上热交换器与连接配管的位置关系。图15是表示将连接配管向后方引出后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形态。本实施形态涉及分体式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图1表示该室外机1的外观,(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左视图,(d)是右视图,(e)是后视图。如图所示,在壳体2的背面设有吸入口21,前面侧则设有吹风口22。在壳体2的上端部设有顶板23。该顶板23用多个螺栓固定在壳体2的前板24、左右侧板25、26及背面板27的上端。图2~图4分别表示室外机1内的大致结构,图2是主视图,图3是俯视图,图4是右视图。在这些图中,室外机1及其内部各装置的外形均用实线作简化表示。如图所示,在该室外机1的壳体2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在壳体(2)内设有热交换器(3)和与通往室内机的连接配管(8a、8b)连接的关闭阀(7a、7b),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热交换器(3)的端部形成供上述连接配管(8a、8b)通过的缺口(S)。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原洋纪,竹仲则博,牧洋光,川崎直弘,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