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3970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1:52
泵装置(10)具有:使轴(41)旋转的马达部(20);以及通过轴(41)驱动,吸入油并送出到马达部(20)内的泵部(30)。泵装置(10)具有:第1流路,所述第1流路通过泵部(30)的负压而将油从设置于泵罩(32)的吸入口(32c)吸入到泵部(30)内;第2流路,所述第2流路通过泵部(30)的加压而将油从设置于泵体(31)的泵出口(31c)送出到马达部(20)内;第3流路,所述第3流路设置于定子(50)与转子(40)之间;第4流路(4),所述第4流路设置于定子(50)与机壳(12)之间;以及第5流路,所述第5流路从设置于机壳(12)的排出口(12b)排出马达部(20)内的油。

Pump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泵装置
本技术涉及泵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使用于变速器等的电动油泵要求响应性。为了实现电动油泵的响应性,需要将电动油泵用的马达设为高输出。在将电动油泵用的马达设为高输出的情况下,大电流流过马达所具有的线圈,马达成为高温,例如马达所具有的永久磁铁退磁。因此,为了抑制马达的温度上升,需要在马达设置冷却结构。专利文献1公开有具有供油机构的电动马达,所述供油机构利用与转子的转速相应的油的液压来改变定子与转子的轴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利用油冷却转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52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但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动马达无法利用油同时冷却定子和转子。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不降低泵效率而同时冷却定子和转子且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的泵装置。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1技术的泵装置具有:马达部,所述马达部具有轴,所述轴被支承为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以及泵部,所述泵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通过从所述马达部延伸的所述轴而驱动所述泵部,所述泵部吸入油并向所述马达部送出,所述马达部具有:转子,所述转子在所述轴的周围旋转;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相对配置;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以及排出口,所述排出口设置于所述机壳,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油,所述泵部具有:泵转子,所述泵转子安装于所述轴;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容纳所述泵转子;吸入口,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泵壳体,所述吸入口吸入所述油;以及泵出口,所述泵出口设置于所述泵壳体,所述泵出口将所述油向马达部送出,从轴向观察时,所述吸入口、所述泵出口以及所述排出口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处,所述泵装置具有:第1流路,所述第1流路通过所述泵部的负压而将所述油从所述泵部的吸入口吸入到所述泵部内;第2流路,所述第2流路将所述油通过所述泵部的加压而从所述泵部的泵出口向所述马达部内送出;第3流路,所述第3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第4流路,所述第4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机壳之间;以及第5流路,所述第5流路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马达部内的油。技术效果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1技术,能够提供具有不降低泵效率而同时冷却定子和转子且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的泵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从轴向前侧观察泵体的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排出口的变形例的图。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流路以及第5流路的变形例的图。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流路以及第5流路的变形例的图。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技术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更。并且,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地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中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不同。并且,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了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设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一方向平行的方向。设X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汇流条组件6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设Y轴方向为与汇流条组件6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称作“前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作“后侧”。另外,后侧以及前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并且,除特别注明外,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轴的方向(θ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轴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以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径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以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第1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具有轴41、马达部20、机壳12、罩13以及泵部30。轴41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旋转。马达部20和泵部30沿轴向并排设置。如图1所示,马达部20具有罩13、转子40、定子50、轴承42、控制装置70、汇流条组件60以及多个O形圈。多个O形圈至少包含后侧O形圈82。转子40固定于轴41的外周面。定子50位于转子40的径向外侧。即,马达部20是内转子型马达。轴承42将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42被汇流条组件60保持。汇流条组件60与外部电源连接,并向定子50供给电流。机壳12对马达部20和泵部30进行保持。机壳12向后侧(-Z侧)开口,在机壳12的开口部插入有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罩13固定于机壳12的后侧。罩13覆盖马达部20的后侧。即,覆盖汇流条组件60的后侧(-Z侧)中的至少一部分,并固定于机壳12。另外,以下有时包含罩13在内称作机壳12。控制装置70配置于轴承42与罩13之间。后侧O形圈82设置于汇流条组件60与罩13之间。以下,对各元件进行详细说明。<机壳>如图1所示,机壳12呈筒状。更详细地说,机壳1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且两端开口的多级圆筒形状。机壳12的材质例如是金属。机壳12对马达部20和泵部30进行保持。机壳12具有筒部14和机壳侧凸缘部15。机壳侧凸缘部15从筒部14的后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筒部1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14沿着轴向(Z轴方向)从后侧(-Z侧)向前侧(+Z侧)依次具有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以及泵体保持部21c。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以及泵体保持部21c分别是同心的圆筒形状,直径依次变小。即,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的端部位于机壳12的内侧。在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嵌合有定子50的外侧面即后述的铁芯背部51的外侧面。由此,在机壳12内保持有定子50。在泵体保持部21c的内周面固定有泵体31的外周面。机壳12具有排出口12b。排出口12b将从泵部30送出到马达部20内的油排出到泵装置10的外部。在图1所示的例中,排出口12b设置于机壳12的侧面。详细地说,排出口12b位于机壳12的筒部14且在轴向上与泵部相反的一侧的定子50的一端跟机壳12的底部之间。机壳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n马达部,所述马达部具有轴,所述轴被支承为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以及/n泵部,所述泵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通过从所述马达部延伸的所述轴驱动所述泵部,所述泵部吸入油并向所述马达部送出所述油,/n所述马达部具有:/n转子,所述转子在所述轴的周围旋转;/n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相对配置;/n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以及/n排出口,所述排出口设置于所述机壳,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油,/n所述泵部具有:/n泵转子,所述泵转子安装于所述轴;/n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容纳所述泵转子;/n吸入口,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泵壳体,所述吸入口吸入所述油;以及/n泵出口,所述泵出口设置于所述泵壳体,所述泵出口将所述油向马达部送出,/n从轴向观察时,所述吸入口、所述泵出口以及所述排出口配置在不同位置处,/n所述泵装置具有:/n第1流路,所述第1流路通过所述泵部的负压而将所述油从所述泵部的吸入口吸入到所述泵部内;/n第2流路,所述第2流路通过所述泵部的加压而将所述油从所述泵部的泵出口向所述马达部内送出;/n第3流路,所述第3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n第4流路,所述第4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机壳之间;以及/n第5流路,所述第5流路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马达部内的油。/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303 JP 2017-0408491.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部,所述马达部具有轴,所述轴被支承为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以及
泵部,所述泵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通过从所述马达部延伸的所述轴驱动所述泵部,所述泵部吸入油并向所述马达部送出所述油,
所述马达部具有:
转子,所述转子在所述轴的周围旋转;
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相对配置;
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以及
排出口,所述排出口设置于所述机壳,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油,
所述泵部具有:
泵转子,所述泵转子安装于所述轴;
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容纳所述泵转子;
吸入口,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泵壳体,所述吸入口吸入所述油;以及
泵出口,所述泵出口设置于所述泵壳体,所述泵出口将所述油向马达部送出,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吸入口、所述泵出口以及所述排出口配置在不同位置处,
所述泵装置具有:
第1流路,所述第1流路通过所述泵部的负压而将所述油从所述泵部的吸入口吸入到所述泵部内;
第2流路,所述第2流路通过所述泵部的加压而将所述油从所述泵部的泵出口向所述马达部内送出;
第3流路,所述第3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
第4流路,所述第4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机壳之间;以及
第5流路,所述第5流路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马达部内的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体具有泵罩以及泵体,
所述泵体在轴向两端开口,所述轴穿过所述泵体,
所述泵罩封闭所述泵体的轴向一侧的开口,
所述泵转子通过所述轴的旋转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泵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泵体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泵体的在轴向上向泵侧延伸的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泵部内的负压区域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出口设置于所述泵体的与所述泵罩相对的面。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流路通过所述泵体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喜幸本间和博樋口孔二伊东阳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