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信专利>正文

吊挂式空调送风机装置的改进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3236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吊挂式空调送风机的改良结构,包括:一机箱体,一管箱体,一热交换盘管,一风扇装置,一凝水盘等部分。其中机箱体上下壁板和后壁板,及管箱体垂直壁板都用同一板料一体成型,使相搭合板体能简易的组成,热交换盘管则密封卡合在机箱体前端开口处,由管箱体对合密封而固定夹持,且在管箱体上预留不同尺寸的管孔,按实际状况选用适当尺寸的方向来套接导向管,使能简便组装和充分利用空间,以节省时间和空间及提高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空调送风机的改进结构,尤其指一种吊挂在室内而隐藏在天花板内的二次空调机,其机体将连续板壁一体成型和封盖的单一壁板搭合铆装而简易的吊装在楼板底面,可根据送风方向插置风管完成导向功效,并可采用室内空调设计,以单机或多机并联组装。常用的吊挂式空调送风机(如附图说明图1),其机体(A)是由诸多的板体包容一热交换盘管(B)在固定位置后,折弯板体边缘(A1)且搭合穿孔铆接或螺接。机体(A)的一侧组装风扇装置(C),另一侧则成为长方形出风口(D);在安装时,对应机体顶板(A2)的四个长孔(A3)位置,在预定的楼板底面钻孔敲埋螺纹套管旋置短螺栓后,由人工肩抬使顶板四个长孔(A3)对合相应的短螺栓,旋合螺母而浮动地吊装机体(A)在各螺栓上后,再将各热交换盘管(C)的管路组装及由出风口(D)凸缘(D1)联接一对应的长方形锥型风管(E),可由锥型风管(E)上固定的多个一定直径套接管(E1)的套接软管接合并嵌设在天花板的风口。然而,机体(A)的板体为了要包容热交换盘管(B),必须使各板体折弯板缘(A1)且穿孔搭合后,逐个对合铆接或螺接,相当费时费工;另外,在楼板底面钻孔埋入螺纹套管的作业,要抬头向上的工作状态实在很难要求做到钻孔准确和垂直,常使人力对合时不能套入,需放下机体使用工具敲打修正后,再肩抬对合,如此上上下下的作业一直到对准吊挂完成为止,甚感麻烦;再者,分流到室内各出风口的套接管(E1)是用另外制作的长方形锥管(E)连结,且为固定的圆孔直径和方向,常在安装时使配合方位相差很大而需用较长的软管绕圈套接,或套接管(E1)的直径因有多种配合尺寸而常造成数量不合等人为疏忽而引起诸多的不便和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吊挂式空调送风机装置的改进结构,能使空调机连续相邻的片板一次取料弯折成型后,和其他单独成型的面板简单地相连成机壳,再放入热交换盘管加以固定而组装完成,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吊挂式空调送风机装置的改进结构,以杆体插入机体而整体吊挂,且在组装前能预先连接吊杆后,再用人工简易的卡合而达到快速的固定。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吊挂式空调送风机装置的改进结构,预先设置有不同方位的数个不同尺寸直径的封闭式管孔,能在现场安装,根据需要撬开封板以露出连接孔的螺接套接管,而顺利快速地套接软管达到送风向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和其特征,将在以下的描述和有关的附图中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常用送风机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并联组成的外观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单机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并联组成的正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侧面剖面示意图。图6-8是本专利技术可撬开封板的连接管口和套接管操作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连接管口和套接管连结后的侧面剖示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吊挂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外观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吊挂装置的再一实施例外观示意图。参阅图2-5,本专利技术主要是包括一机箱体(1),一管箱体(2),一热交换盘管(3),一风扇装置(4),一凝水盘(5)等部份。机箱体(1)的上下壁板(11)、(12)和后壁板(13)是用同一板材一体成型,且各弯角处折弯成一斜面板(101),左右垂直壁板(14)则封合于上下壁板(11)、(12)间,使机箱体前端开口(102)可放入热交换盘管(3),而后壁板(13)开设一孔口(131)以连接风扇装置(4)。机箱体(1)的左右垂直壁板(14)邻近前端开口(102)的壁面上对称地各向内设置一定位槽(15),并在上下壁板(11)、(12)所邻近前端的开口(102)设有多个挡块(111)、(121)。上壁板(11)前缘弯折且设有一长槽(112),下壁板(12)前缘弯折且设有一托持条(122),托持条(122)上对称地开有多个开孔(123)。机箱体(1)的两定位槽(15)各对合一吊杆(16),各吊杆(16)顶部连接一大面积定位板(161)且设有一偏心长孔(162),对应送风机装置处于安装的位置后,把连结元件旋合到天花板(F)上的螺纹套管(F1)内呈垂直吊挂,且各吊杆(16)底部设置一卡扣孔(163),在两吊杆(16)套入一长托板(164)后,各用一插销(165)插入卡扣孔(163)内卡挡并整体托持。管箱体(2)的垂直壁板(21)是采用同一板材一体弯折成形,并由一顶板(22)和一底板(23)上下封盖,使管箱体(2)后端开口对合机箱体(1),顶板(22)和底板(23)间的垂直方向以枢轴形式设置一调风板(24)以及其调整把手(241)伸出到管箱体底板(23)外。管箱体顶板(22)对应机箱体(1)上壁板长槽(112)再弯设一对合的凸条(221)就达到紧密卡合,而管箱体底板(23)则在顶板凸条(221)卡合在机箱体上壁板的长槽(112)而定位时,对应机箱体下壁板(12)上的托持条(122)则设有一扣合条(231)上面开有数个螺孔(232),用连接元件穿过托持条上的孔(123)进行螺接并密封固定。管箱体垂直壁板(21)前端和二侧边的三个壁面上都设置有数个以同心圆冲切但仍挂连的离隙封板(25),能用一般工具撬开封板(25)而露出适当大小口径的管孔(26),就在撬开的管孔(26)边缘剪切有一开口缝(261)(见图6)。而使一套接管(27)在管口处折摺的凹环槽(271)当外壁板(272)插入开口缝(261)时就旋动挤压,而将套接管口的外壁板(272)挤入管孔(26)内,从而和套接管凹环槽(271)内壁板(273)以及夹持管孔(26)壁而加以固定(参照图6-9所示)。管箱体底板(23)也冲切有数个同心圆仍挂连的离隙封板(25),且其管孔(26)也能如垂直壁板管孔(26)的连结套接管(27)。管箱体底板(23)和垂直壁板(21)在前端壁面上的离隙封板(25)其周围设有对称的数个连接孔(251),为了在现场安装不同形状的管接头时的作为连接之用。热交换盘管(3)两侧对应机箱体(1)垂直壁板的两个定位槽(15)各设置一对合槽(31),能弹性顶推定位槽(15)使其密合卡扣定位,并由机箱体(1)的上下壁板(11)、(12)的挡块(111)、(121)挡止,且和管箱体(2)对合而固定。热交换盘管(3)设有进水管(32)供给热交换的水流,及出水管(33)排出交换后温升的水流。风扇装置(4)中其圆筒形扇(41)的径向出风口(42)弯设的凸缘(43)固定相连通机箱体(1)的后壁板(13)的孔口(131)内,使风扇装置中(4)圆筒形扇(41)借助一动力装置(40),经其轴向两侧壁孔(44)吸入空气送入机箱体(1)内,且在圆筒风扇(41)进气口的上方机箱体的斜面板(101)设有一顺流向的通气口(103),使通气口(103)借助一连接管(45)而接通外界新鲜空气管路(图中未示出),借助圆筒形风扇(41)而自动地抽吸新鲜空气补充,并在连接管(45)内枢设一可调整风量的节流阀(451)。水凝盘(5)对应送风装置采用适当的尺寸而固定在热交换盘管(3)正下方承接因温差而凝结的水滴,并由一集水管(51)排走。在使用本专利技术时,现场安装可根据机箱体两侧的定位槽(15)位置在楼板(F)上钻孔埋设螺纹套管(F1)及旋合螺栓(F2)后,即可将两吊杆(16)的定位板(161)预先旋紧,但仍可活动地呈偏心贴合到楼板(F)及插扣挡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吊挂式空调送风机装置的改进结构,包括:一机箱体,其左右垂壁板封合上下壁板呈前端开口,而后壁板则设有一孔口;一管箱体,其垂直壁板后端开口而由一顶板和一底板封合以对合机箱体的前端组合,并由管箱体的壁板上预留的管孔嵌合导风管的套接管以 引导风向;一热交换盘管,密合地卡设在机箱体的前端开口,以冷空气送入流动空气;一风扇装置,固定在机箱体的后壁板,抽取空气流经热交换盘管和管箱体的连接管等进入室内供使用;一凝水盘,固定在热交换盘管正下方承接因温差而凝结的水滴,并由一 集水管排走,其特征在于:(A)机箱体的上下壁板和后壁板都用同一板料一体弯折成型,且和左右垂壁板封合后,使箱体的前端开口而后端壁面开设一孔口,并于两垂直壁板邻近箱体的前端开口处各设置一定位槽,及上下壁板邻近前端开口各设有数个挡块;(B )管箱体的垂直壁板都用同一板材一体弯折成型,在其顶板和底板上下封盖后,使箱体的后端开口以密合固定在机箱体的前端开口,且管箱体垂直壁板前端和二侧边的三个壁面及底板都设置有数个同心圆冲切但仍挂连的离隙封板,能撬开离隙封板而显露适当口径的管孔,以连结对应管径的套接管导送风向;(C)热交换盘管的两侧缘对应机箱体垂直壁板的两定位槽各设置一对合槽,弹性顶推定位槽密合且卡扣定位,并由机箱体上下壁板的各挡块和管箱体的对合而固定,达到简便的组装和充分利用空间,以节省时间、空间和人力,从而降 低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信
申请(专利权)人:黄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