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空调器的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160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控制器,即使选择位于不同位置的温度传感器,该空调器在自动控制室内吹风机的气流速率时候,也能根据所测出的房间温度,自动稳定地保证选择最佳的气流速率。该空调器控制器包含:气流速率控制装置,可根据一个信号,在多个气流速率等级中为吹风机选择一个气流速率;第一个信号发生装置,根据设定的温度和第一个温度传感器所测出的温度之间的差值,自动改变信号,该信号被传送至气流速率控制装置;第二个信号发生装置,根据设定的温度和第二个温度传感器所测出的温度之间的差值,自动改变信号,该信号被传送至气流速率控制装置;选择装置,根据将第一个温度传感器所测出的温度与第二个温度传感器所测出的温度进行对比后所获得的结果,将第一个信号发生装置或第二个信号发生装置设定为有效,这些温度被用于控制压缩机。(*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控制器,该空调器有第一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带空调的房间上方区域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该房间下方区域的温度,根据温度传感器的工作状况,采用合适的温度传感器来控制空调器的运行。空调器的吹风机负责进气,气量的大小由控制器自动调节,传统的空调器控制器利用来自第一个温度传感器(位于带空调的房间的上方)和第二个温度传感器(位于带空调的房间的下方)的温度读数,计算出气流速率。接着,该气流速率被作为输出信号传送到气流速率控制装置,由后者来调节吹风机的输出量。传统的空调器控制器是这样安排的,只要选定的温度传感器(第一或第二个温度传感器)正常工作,控制器就可以对气流的调节进行稳定的控制。然而,当出现某种异常情况,例如,当阳光直接集中在温度传感器上时,当来自空调的气流直接撞击在温度传感器上时,当温度传感器被置于某个位置后,其读数受发热或冷却部件影响时,或当房间内的空气对流停止导致房间上下部分的温差增加时,所选定的温度传感器就不能准确地测量出带空调房间的温度,也就难以进行气流速率的调节。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控制器以消除上述缺陷,该控制器可根据由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测出的房间温度,自动选择某个温度传感器,以避免异常现象的出现,从而保证选择稳定的气流速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控制器被用于空调器上,该空调器的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和蒸发器,被通过制冷剂管道连在一起,在一个制冷循环过程中,蒸发器所进行的吸热过程对带空调的房间进行一次冷却过程,该空调器的第一个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带空调的房间的上方区域的温度,第二个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第一个传感器所检测区域的下方某个区域的温度,由此,依赖于被选作最佳传感器的那个传感器的不同,可以用第一个温度传感器或第二个温度传感器所测的温度来控制压缩机的运行,该控制器包含吹风机,用来向带空调的房间输送经蒸发器冷却过的空气;气流速率控制装置,根据一个信号,在多个气流速率等级中为吹风机选择一个气流速率;第一个信号发生装置,根据设定的温度和第一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房间温度之间的差值,自动改变信号,该信号被传送到气流速率控制装置中去;第二个信号发生装置,根据设定的温度和第二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房间温度之间的差值,自动改变信号,该信号被传送到气流速率控制装置中去;选择装置,将第一个温度传感器所测出的温度与第二个温度传感器所测出的温度进行对比,根据对比所获得的结果,将第一个信号发生装置或第二个信号发生装置设定为有效,这些温度被用于控制压缩机。根据本专利技术,当第一或第二个温度传感器出现异常时,为空调器提供准确控制的温度传感器被自动选定,根据这个选定的温度传感器所测出的温度,自动调节吹风机的气流速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制冷回路图,表示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的空调器的一个制冷循环;图2是一个用来说明控制器用于图1中的制冷回路情况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所示的遥控器的前视图;图4是图2中所示控制器的主要操作的流程图;图5A和图5B是特征图,用来说明房间温度和设定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个关系来确定室内吹风机的气流速率。参照附图,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图1表示的是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的空调器的一个制冷循环的制冷回路。所需的元件被安放在室外和室内单元中,这两个单元分别位于安有空调的房间的外面和里面。参考数1表示压缩机;2表示冷凝器;3表示室外吹风机,处在适当的位置以引导气流直接流过冷凝器;4表示减压装置(如毛细管);5表示过滤器,用于清除制冷剂回路内的灰尘和残渣等杂质。参考数6表示蒸发器;7表示室内吹风机,处在适当的位置以引导气流流过蒸发器;8表示消音器;9表示收集器。安装在室外单元上的部件有压缩机1,冷凝器2,吹风机3,减压装置4,过滤器5,消音器8,以及收集器9。安装在室内单元上的部件有蒸发器6和吹风机7。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使得在制冷循环中上述部件都得到利用。参考数10,11,12和13所表示的阀门将与室外和室内单元相连的制冷剂管路连在一起。在制冷循环中,上述部件都得到利用,从压缩机中释放出的制冷剂沿着图1中的实心箭头方向流动。首先,制冷剂经过压缩机压缩后,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在冷凝器中经过冷凝后成为低温高压的液体。此时,室外吹风机(由冷凝器控制的单相感应电动机和由该电动机驱动的螺旋浆式风机组成)驱动外来空气,使其流过冷凝器2并使冷凝器冷却,使制冷剂在冷凝器2中获得足够的冷凝。在冷凝器2中经过冷凝的制冷剂具有比较高的压力,经过减压装置(毛细管或膨胀阀)节流后,流经过滤器5到达蒸发器6。在蒸发器6中,制冷剂产生气化,即蒸发吸热效应。室内吹风机7(由冷凝器控制的单相感应电动机和该电动机起动的贯流式通风机组成,电动机的转速可以在高,中,低转速等级内变化)安装在蒸发器6中。使安有空调的房间内的空气流过蒸发器6,从而得到冷却。通过上述方式,完成对安有空调的房间的冷却过程。此时,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6中的蒸发是由安有空调的房间的温度,外来气体温度(或制冷剂蒸发前的温度)和室内吹风机7的气流速率(感应电动机的转速)决定的,由于并非所有的制冷剂都被蒸发,因此,流过蒸发器6的制冷剂处于气-液共存状态。处于气-液共存状态的制冷剂经过导流后经过消音器8到达收集器9。收集器9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只有气态的制冷剂才被压缩机再次吸入,并沿制冷循环流动。图2是一个示意图,表示的是在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中,用控制器驱动压缩机1,室外吹风机3和室内吹风机7的情形。该控制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图2的上半部分)安装在室内单元上,一部分(图2的下半部分)安装在室外单元上。各部分在电气上通过接线盒20和21相连,信号线22则用于连接接线盒20和接线盒21。在室外单元中有一个电源继电器23。线圈23c与接线盒21上的接线柱2和4相连,当电流流过线圈23c时,触点23a和23b闭合。当触点23a和23b闭合后,压缩机1,过载保护器24,以及温度保护器25便串联在接线盒21上的接线柱1和2之间,实现电气相连,其中,过载保护器24在流经压缩机的电流超过预定值时动作,将电路断开;温度保护器25则在压缩机的温度超过预定值时动作,将电路断开。因此,只要在接线盒21的接线柱1和2之间加上单相交变的电流,线圈23c中便会有电流,触点23a和23b就会闭合,压缩机1就能够运行。需要说明的是,冷凝器1a被用于控制压缩机1。此外,当触点23a和23b闭合后,串联在接线盒21的1和2接线柱之间的室外吹风机也开始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冷凝器3a被用于控制室外吹风机3。因此,当在接线盒21的接线柱2和4之间加上电源(起动信号)时,线圈23c导通,触点23a和23b闭合,压缩机1和室外吹风机3被起动。控制器30主要由下面几部分组成微型计算机(例如,Intel公司生产的TMS73C161),用于将各种数据送到微型计算机的接口,用于输出控制某装置的信号的接口,以及电源电路。控制器30的插头31与单相交变电源相连。控制器30将来自插头31的交流电,通过电源控制继电器(未画出)的触点(由微型计算机控制触点的开或闭)提供给接线盒20的接线柱1和2。交流电经由保险丝(未画出)被供给一个降压变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器,该空调器的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和蒸发器,通过制冷剂管路连在一起,在一个制冷循环中,蒸发器中的吸热过程对带空调的房间产生一次冷却过程,该空调器的第一个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带空调的房间的上方区域的温度,第二个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第一个传感器所检测区域下方某个区域的温度,由此,依赖于被选作最佳传感器的那个传感器的不同,利用第一个温度传感器所测的温度或第二个温度传感器所测的温度,来控制压缩机的运行,该控制器包含: 吹风机,用来向带空调的房间输送经蒸发器冷却过的空气; 气流速率控制装置,根据某个信号,在多个气流速率等级中为吹风机选择一个气流速率; 第一个信号发生装置,根据设定的温度和第一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房间温度之间的差值,自动改变信号,该信号被传送到气流控制装置中去; 第二个信号发生装置,根据设定的温度和第二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房间温度之间的差值,自动改变信号,该信号被传送到气流控制装置中去; 选择装置,根据将第一个温度传感器所测出的温度与第二个温度传感器所测出的温度进行对比所获得的结果,将第一个信号发生装置或第二个信号发生装置设定为有效,这些温度被用于控制压缩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香月光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