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用耦合器的多位移相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2814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5: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用耦合器的多位移相单元,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宽带数字移相器。主要包括输入端口、耦合器、两组阻抗变换网络和输出端口。输入端口和耦合器的输入端口相连,耦合器的隔离端口和耦合输出端口分别与两组阻抗变换网络连接,耦合器的直通输出端口与输出端口连接。该移相器结构可以实现6‑18GHz的频率范围内,5.625°、11.25°、22.5°三个相位的移相需求。这种电路结构有效降低了移相器的设计成本,减小了芯片面积,在对应的工作频段范围内,插入损耗小于3dB,回波损耗大于11dB,相位误差小于±1.5°,整体表现出较好的移相性能。

A multi bit phase-shifting unit with a common coup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用耦合器的多位移相单元
该专利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宽带数字移相器。
技术介绍
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电控移相器技术的发展,相控阵天线技术在雷达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采用电子电子控制扫描技术取代传统的机械扫描,保证了相控阵在可靠性、探测精度、速度等方面的优势。在有源相控阵雷达中,收发组件是其基础部分,而移相器是收发组件的核心。移相器主要用于控制波束扫描的精确度,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收发组件的功能实现,进而影响信号的准确接收和发射,对于影响雷达系统整体的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通信系统对宽带电路的需求逐渐增大,对控制电路的研究也愈加深入。移相器作为控制电路的主要器件,其性能特点直接影响着整个电路的性能,但移相器研制技术指标较多、面积较大、对性能要求较高,故一直是控制电路设计的难点。与此同时对于宽带甚至超宽带高性能移相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数字移相器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不同电路通断实现不同相位的转换,反射型移相器具有易于控制,插入损耗小、适合大相移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数字移相器的设计中,但反射型移相器一般采用3dB耦合器如耦合器,若多相位结构同时使用耦合器,体积较大,不利于集成,相应的也增加了电路的成本;而传统的反射电路也很难满足针对超宽带移相电路的要求。因此研制一种高带宽且具有紧凑结构、较小面积的超宽带移相结构具有重要意义。D.C.Boire等人采用Sabders公司0.5umMMIC工艺,通过半导体处理工艺在晶圆片上制作了一款移相器芯片,在直径为3英寸的晶圆片上制作。该芯片边缘尺寸为4.2毫米x3.8毫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提供一种兼顾电路面积和超宽带性能的数字移相单元,多级结构共用一个耦合器,在保证超宽带性能的同时,有效减小了电路的面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一种共用耦合器的多位移相单元,该移相单元包括:输入接口、输出接口、耦合器、第一电路网络、第二电路网络;第一、第二电路网络分别与耦合器相连,第一电路网络包括第一阻抗网络及第一反射终端控制网络,第二电路网络包括第二阻抗网络及第二反射终端控制网络;所述耦合器主要包括四个接口:输入端口、直通输出端口、耦合输出端口、隔离端口,耦合器的输入端口连接输入接口,耦合器的隔离端口连接输出接口,直通输出端口连接第一电路网络的连接端口,耦合输出端口连接第二电路网络的连接端口;所述第一电路网络和第二电路网络结构完全相同,都包括:阻抗变换网络和反射终端控制网络;所述阻抗变换网络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并联,一端作为阻抗变换网络的连接端口另一端接地;所述反射终端控制网络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控制电源、第二控制电源、第三控制电源;其中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的一端共接作为反射终端控制网络的连接端口,另一端分别对应与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共接后接地;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第三控制电源、第二控制电源、第一控制电源的正极,第三控制电源、第二控制电源、第一控制电源的负极共接后接地;所述反射终端控制网络的连接端口与阻抗变换网络的连接端口共接后作为第一电路网络或第二电路网络的连接端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都采用PHEMT开关管。进一步的,所述的耦合器包括:厚度为100μm的GaAs基底、介电常数为6.9厚度为4.6μm的P掺杂衬底、厚度为1μm宽度为10.7μm的金属传输线、厚度为2μm的跳线,所述P掺杂衬底位于GaAs基底上,金属传输线位于GaAs基底和P掺杂衬底之间,跳线位于P掺杂衬底上表面;所述金属传输线包括依次按行排列间隙为7.1μm的: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第三传输线、第四传输线、第五传输线,每一行设置一条传输线,跳线包括:第一跳线、第二跳线、第三跳线;所述第二传输线、第四传输线长度相同,第一传输线和第五传输线长度相同为第二传输线或第四传输线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一传输线位于第二跳线左侧,第五传输线位于第四传输线的右侧,第一传输线、第三传输线、第四传输线左端对齐,第二传输线、第三传输线、第五传输线右端对齐;所述第一传输线的左端与第三传输线的左端连接,第三传输线的右端与第五传输线的右端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的左端与四传输线的左端通过金属通孔分别与第一跳线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的右端、第三传输线的中端、第五传输线的左端分别通过金属通孔分别与第二跳线上端、中端、下端连接;第二传输线的右端、第四传输线的右端通过金属通孔分别于第三跳线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的左端为耦合器的输入端口,第十传输线的左端为耦合器的隔离端口,第二传输线的右端为耦合器的耦合输出端口,第五传输线的右端为耦合器的直通输出端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耦合器有效拓宽电路带宽,通过调试优化各组成部分的元件值,能够实现较宽的工作带宽,插入损耗较低,在带宽上具有突出的优势。2、采用共用耦合器结构,三个移相态共用一个耦合器,相较于传统分离式耦合器移相单元结构,该设计具有更小的面积;同时整个移相器的设计基本全部采用集总元件,相较于传统的微带结构,大大减小了电路的面积,整体结构经凑,面积较小,可以有效降低电路设计的成本,同时较小的电路面积在集成芯片的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应用空间,可以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共用耦合器的多位移相单元结构,其结构紧凑,面积较小,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驻波特性、稳定的相移波动以及较低的插入损耗,可以作为超宽带移相器设计的基本单元,广泛应用于超宽带相控阵雷达系统中。该移相器结构可以实现6-18GHz的频率范围内,5.625°、11.25°、22.5°三个相位的移相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共用耦合器多位移相结构的原理图。图2为共用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共用耦合器的左视图。图4为共用耦合器的俯视图。图5为5.625°、11.25°、22.5°三种移相结构不同工作状态下与参考态的相位差。图6为共用耦合器多位移相结构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回波损耗。图7为共用耦合器多位移相结构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插入损耗。图4中:1.第一传输线、2.第二传输线、3.第三传输线、4.第四传输线、5.第五传输线,6.第一跳线、7.第二跳线、8.第三跳线。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共用耦合器的多位移相单元结构,主要包括耦合器、阻抗变换网络、反射终端控制控制网络。如图1所示,输入接口Term1和耦合器的输入端口①相连,耦合器的直通输出端口③和耦合输出端口④分别与阻抗变换网络连接,阻抗变换网络和反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共用耦合器的多位移相单元,该移相单元包括:输入接口、输出接口、耦合器、第一电路网络、第二电路网络;第一、第二电路网络分别与耦合器相连,第一电路网络包括第一阻抗网络及第一反射终端控制网络,第二电路网络包括第二阻抗网络及第二反射终端控制网络;/n所述耦合器主要包括四个接口:输入端口、直通输出端口、耦合输出端口、隔离端口,耦合器的输入端口连接输入接口,耦合器的隔离端口连接输出接口,直通输出端口连接第一电路网络的连接端口,耦合输出端口连接第二电路网络的连接端口;所述第一电路网络和第二电路网络结构完全相同,都包括:阻抗变换网络和反射终端控制网络;/n所述阻抗变换网络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并联,一端作为阻抗变换网络的连接端口另一端接地;/n所述反射终端控制网络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控制电源、第二控制电源、第三控制电源;其中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的一端共接作为反射终端控制网络的连接端口,另一端分别对应与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共接后接地;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第三控制电源、第二控制电源、第一控制电源的正极,第三控制电源、第二控制电源、第一控制电源的负极共接后接地;/n所述反射终端控制网络的连接端口与阻抗变换网络的连接端口共接后作为第一电路网络或第二电路网络的连接端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用耦合器的多位移相单元,该移相单元包括:输入接口、输出接口、耦合器、第一电路网络、第二电路网络;第一、第二电路网络分别与耦合器相连,第一电路网络包括第一阻抗网络及第一反射终端控制网络,第二电路网络包括第二阻抗网络及第二反射终端控制网络;
所述耦合器主要包括四个接口:输入端口、直通输出端口、耦合输出端口、隔离端口,耦合器的输入端口连接输入接口,耦合器的隔离端口连接输出接口,直通输出端口连接第一电路网络的连接端口,耦合输出端口连接第二电路网络的连接端口;所述第一电路网络和第二电路网络结构完全相同,都包括:阻抗变换网络和反射终端控制网络;
所述阻抗变换网络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并联,一端作为阻抗变换网络的连接端口另一端接地;
所述反射终端控制网络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控制电源、第二控制电源、第三控制电源;其中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的一端共接作为反射终端控制网络的连接端口,另一端分别对应与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共接后接地;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第三控制电源、第二控制电源、第一控制电源的正极,第三控制电源、第二控制电源、第一控制电源的负极共接后接地;
所述反射终端控制网络的连接端口与阻抗变换网络的连接端口共接后作为第一电路网络或第二电路网络的连接端口。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钟业奎邱安美喻培丰张泽展段英苟学科姜晶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