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抗复合型消音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2634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4: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抗复合型消音器,包括壳体、缓冲腔、消音腔和加强腔,壳体内壁上设有阻性材料板和穿孔板,穿孔板上设有若干个穿孔,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音管和出音管;缓冲腔、消音腔和加强腔由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间隔而成,进音管端部伸进缓冲腔内,出音管的端部伸进加强腔内,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上分别设有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消音腔内设有圆筒形消音组件,消音组件由阻性圆筒和穿孔筒构成,穿孔筒置于阻性圆筒内、且其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穿孔,消音组件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围成四个密封的空间,消音组件位于进音腔的位置处设有第三导流孔、位于出音腔的位置处设有第四导流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抗复合型消音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音器,具体地,涉及一种阻抗复合型消音器。
技术介绍
目前,机动产品已经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为了减少各种机动产品发出的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最常用的方法则是利用消声器进行降噪处理。常见的噪声如发动机噪声、轮胎噪声、传动机构噪声和排气噪声等。目前的消声器利用一些多孔、透气或纤维材料进行降噪,声波在材料中传播,从而引起材料空隙中的空气和纤维出生振动,由于摩擦和粘滞阻力以及纤维的导热性能,一部分声能转化为热能而消耗掉。但目前,这种吸声的方法对弈高频噪声效果好,但对于低频和中频的噪声消声效果甚微。而且现有的消声器只是在现有的内部空腔内进行单一的消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阻抗复合型消音器,该消音器在消音腔内形成一个来回反弹消耗声能的黑洞,消音效果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抗复合型消音器,包括壳体以及依次设置的缓冲腔、消音腔和加强腔,所述壳体内壁上设有阻性材料板和穿孔板,所述穿孔板上设有若干个穿孔,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音管和出音管;所述缓冲腔、消音腔和加强腔由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间隔而成,所述进音管端部伸进缓冲腔内,所述出音管的端部伸进加强腔内,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上分别设有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所述消音腔内设有圆筒形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由阻性圆筒和穿孔筒构成,所述穿孔筒置于所述阻性圆筒内、且其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穿孔,所述消音组件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围成四个密封的空间,分别为2个进音腔和2个出音腔,所述消音组件位于进音腔的位置处设有第三导流孔、位于出音腔的位置处设有第四导流孔。进一步,所述缓冲腔内设有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所述第一缓冲板正对所述进音管,所述第二缓冲板与所述第一缓冲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板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缓冲孔。进一步,所述第二缓冲板端部为圆弧形、并抵住穿孔板设置。进一步,所述加强腔内设有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正对所述出音管,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加强孔。进一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仆为圆弧形,并抵住所述穿孔板设置。进一步,所述消音组件内设有四个隔板,四个隔板分别正对第三导流孔和第四导流孔。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阻抗复合型消音器,噪音从进音管进入缓冲腔,在缓冲腔内消耗吸收一部分后,从第一导流孔进入消音腔的进音腔内,在进音腔的小空间内再消耗一部分,由第三导流孔进入圆筒形消音组件内,在消音组件内形成圆形黑洞,噪声在黑洞内反复反弹、吸收,最终被消耗,没有被消耗完的由第二导流孔进去加强腔,在加强腔内再被消耗缓冲,基本噪声被消耗完毕。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1壳体;2阻性材料板;3穿孔板;4进音管;5缓冲腔;6消音腔;7加强腔;8第一缓冲板;9第二缓冲板;10第一导流板;11第一导流孔;12阻性圆筒;13穿孔筒;14第三导流孔;15隔板;16第四导流孔;17第二导流板;18第二导流孔;19第二加强板;20第一加强板;21出音管;22缓冲孔;23加强孔;24进音腔;25出音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专利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阻抗复合型消音器,包括壳体1以及依次设置的缓冲腔5、消音腔6和加强腔7,所述壳体1内壁上设有阻性材料板2和穿孔板3,所述穿孔板3上设有若干个穿孔,所述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音管4和出音管21;所述缓冲腔5、消音腔6和加强腔7由第一导流板10和第二导流板17间隔而成,所述进音管4端部伸进缓冲腔5内,所述出音管21的端部伸进加强腔7内,所述第一导流板10和第二导流板17上分别设有第一导流孔11和第二导流孔18;所述消音腔6内设有圆筒形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由阻性圆筒12和穿孔筒13构成,所述穿孔筒13置于所述阻性圆筒12内、且其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穿孔,所述消音组件的外壁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第一导流板10和第二导流板17围成四个密封的空间,分别为2个进音腔24和2个出音腔25,所述消音组件位于进音腔24的位置处设有第三导流孔14、位于出音腔25的位置处设有第四导流孔16。噪音从进音管4进入缓冲腔5,在缓冲腔5内消耗吸收一部分后,从第一导流孔进入消音腔的进音腔内,在进音腔的小空间内再消耗一部分,由第三导流孔进入圆筒形消音组件内,在消音组件内形成圆形黑洞,噪声在黑洞内反复反弹、吸收,最终被消耗,没有被消耗完的由第二导流孔进去加强腔,在加强腔内再被消耗缓冲,基本噪声被消耗完毕。所述缓冲腔5内设有第一缓冲板8和第二缓冲板9,所述第一缓冲板8正对所述进音管4,所述第二缓冲板9与所述第一缓冲板8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板9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缓冲孔22。所述第二缓冲板9端部为圆弧形、并抵住穿孔板3设置。噪声进入缓冲腔内,首先在第一缓冲板上反弹至壳体内壁上,然后由壳体内壁上的穿孔板和阻性材料板消耗一部分,然后从第一缓冲板的两端进入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之间,第二缓冲板的圆弧形端部对噪声进一步消耗,然后通过缓冲孔。所述消音组件内设有四个隔板15,四个隔板分别正对第三导流孔14和第四导流孔16。噪声依次经过缓冲孔和第一导流孔进入消音腔的进音腔内,在进音腔的小空间内再消耗一部分,由第三导流孔进入圆筒形消音组件内,在消音组件内形成圆形黑洞,并且隔板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大量未被消耗的噪声从第四导流孔内流出,因此,噪声在黑洞内反复反弹、吸收,最终被消耗,所述加强腔7内设有第一加强板20和第二加强板19,所述第一加强板20正对所述出音管21,所述第二加强板19与所述第一加强板20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板19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加强孔23;所述第二加强板19的仆为圆弧形,并抵住所述穿孔板3设置。从第二导流孔流出的声波进入加强腔内后,被第二加强板挡回,变为热能被消耗,极少一部分穿过加强孔后,又被第一加强板消耗,然后未被消耗的通过出音管流出。以上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布了本专利技术,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案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抗复合型消音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依次设置的缓冲腔、消音腔和加强腔,所述壳体内壁上设有阻性材料板和穿孔板,所述穿孔板上设有若干个穿孔,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音管和出音管;所述缓冲腔、消音腔和加强腔由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间隔而成,所述进音管端部伸进缓冲腔内,所述出音管的端部伸进加强腔内,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上分别设有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所述消音腔内设有圆筒形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由阻性圆筒和穿孔筒构成,所述穿孔筒置于所述阻性圆筒内、且其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穿孔,所述消音组件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围成四个密封的空间,分别为2个进音腔和2个出音腔,所述消音组件位于进音腔的位置处设有第三导流孔、位于出音腔的位置处设有第四导流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抗复合型消音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依次设置的缓冲腔、消音腔和加强腔,所述壳体内壁上设有阻性材料板和穿孔板,所述穿孔板上设有若干个穿孔,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音管和出音管;所述缓冲腔、消音腔和加强腔由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间隔而成,所述进音管端部伸进缓冲腔内,所述出音管的端部伸进加强腔内,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上分别设有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所述消音腔内设有圆筒形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由阻性圆筒和穿孔筒构成,所述穿孔筒置于所述阻性圆筒内、且其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穿孔,所述消音组件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围成四个密封的空间,分别为2个进音腔和2个出音腔,所述消音组件位于进音腔的位置处设有第三导流孔、位于出音腔的位置处设有第四导流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抗复合型消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永康穆道容魏良磊李平娥穆丽芸樊昌鹏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江海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