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2154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在形成一定空间的包围体上设置开口部,在包围体内设置1个以上的吸引口,吸引口的位置在开口部旁边,通过吸引口吸引空气,外部气流从开口部进入,该进入气流与包围体内气流间产生不连续面,沿其轴方向连续并收敛该不连续面所产生的多个涡流,从而产生龙卷风。可通过龙卷风在空内间强行产生旋转气流,即使不附加旋转能,也产生龙卷风,利用该龙卷风的特性,实现高效吸引,从而广泛且强力在捕捉吸引包围体内的发生物。(*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使包围体内产生龙卷风、利用该龙卷风来吸引并排出烟、粉尘、恶臭、有毒气体等所产生的污染空气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众所周知的龙卷风产生方法如图21所示,几乎完全封闭状态的圆筒体a上设有吹出喷嘴b,从该吹出喷嘴b沿圆筒体a的侧壁吹出空气,同时从吸引口d吸引空气,从而发生朝向吸引口d的龙卷风t。这被称为所谓的管内龙卷风,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知道。第二种方法如图22所示,在前面开口、作为罩使用的箱体e的上面设置2个吸引口d,在开口部f的两侧设置吹出管g,从2根吹出管g吹出空气,形成空气幕h,同时从2个吸引口d吸引空气,则在箱体e内形成2个朝向2个吸引口d的龙卷风t。并且,在作为罩的箱体e内存在烟、有害气体及大量粉尘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第三种方法如图23所示,相互平行配置吹出空气形成空气幕h的4根吹出管g,且使其空气吹出方向的同向旋转,在从吹出管g中吹出的空气幕h的伴流作用下,形成旋转气流i,在吹出管g轴向两端中的至少一端,在旋转气流i的轴方向位置设置吸引口d,且在两端中的至少一端设置屏蔽板j。并且,在从吹出管g吹出空气的同时,从吸引口d吸引空气,由此在空气幕h内的空间产生朝向吸引口d的龙卷风t(本申请人曾在特开昭62-178826号公报中公布)。第四种方法如图24所示,在涡流板k的两侧端设置屏蔽板j,同时至少在该屏蔽板j的一侧设置吸引口d,通过从吸引口d吸入空气,空气沿涡流板k流动,在涡流板k内形成旋转气流i,从而产生朝向吸引口d的龙卷风t。第五种方法如图25所示,在工作台1后部设置空气吹出部m,在该空气吹出部m的背面安装弯曲的空气导向壁n,在空气导向壁n的两侧设置侧壁o,在两侧壁o上设置吸引口d。在从空气吹出部m吹出空气的同时,从吸引口吸引空气,由此,在空气幕h与空气导向壁n间的伴流作用下,形成旋转气流i,从而产生朝向吸引口d的横向的人工龙卷风t(本申请人曾在特开2000-175772号公报中公布)。并且在工作台1上在存在烟、有害气体及大量粉尘的状态下进行作业。但是,上述现有的龙卷风产生方法,均是巧妙地利用壁面等的形状及吹出空气而人为地使其产生旋转运动,强行在一定空间内产生旋转气流(涡流),将该涡流的旋转运动作为动力源热从涡流的轴方向吸引空气,由此产生龙卷风。也就是说,根据兰肯(ランキン)合成涡流的设想,如图26所示,涡流分为外侧无旋度的自由涡流p和其内侧旋度集中的强制涡流q,目前的龙卷风产生方法是利用壁面等的形状以及吹出空气而对外侧的自由涡流p附加旋转能,驱动龙卷风心的内侧强制涡流q。下面,从这一观点出发验证一下上述各种龙卷风产生方法。图21所示的龙卷风产生方法是,沿圆筒体a的侧壁c从吹出喷嘴中吹出空气,在圆筒体a的形状与吹出空气的作用下,强制形成旋转气流,从吸引口d吸引空气,从而形成龙卷风t,所以,由外侧的自由涡流驱动龙卷风心内侧的强制涡流q。图22所示的龙卷风产生方法是,由从箱体e和其开放面两侧的2根吹出管g吹出的空气幕h基本充满箱体e内,同时从2个吸引口d吸引空气,强行使空气幕h变为旋转方向不同的2个旋转气流,从而产生2个龙卷风t。所以,同样在由箱体e的形状与吹出空气所产生的空气幕h赋予旋转能的自由涡流p的作用下,来驱动龙卷风心的强制涡流q。图23所示的龙卷风产生方法是,从4根吹出管g吹出的4个空气幕h与屏蔽板j以及底面构成封闭空间,同时利用空气幕h的伴流作用而强行使该封闭空间内形成旋转气流i,由吸引口d吸引空气,由此产生龙卷风t,所以,仅由吹出空气形成的空气幕h赋予旋转能的自由涡流p驱动龙卷风心的强制涡流q。图24所示的龙卷风产生方法是,通过从吸引口d吸引空气,使产生的气流沿涡流板k流动,得到旋转力,所以,仅利用涡流板k的形状而强行形成旋转气流i,再通过吸引口d吸引空气,从而产生龙卷风t,由自由涡流p驱动龙卷风心的强制涡流q。图25所示的龙卷风产生方法是,由空气导向壁n及设于其两侧的侧壁o和空气导向壁n前端的空气幕h形成一个空间,在从空气吹出部m吹出的空气的流动以及空气幕的伴流作用下,而强制形成旋转气流i,再通过由吸引口d吸引空气,从而产生龙卷风t。所以,同样利用由空气导向壁n的形状以及空气幕h而赋予的旋转能的自由涡流p,来自由涡流p驱动龙卷风心强制涡流q。如上所述,图21、22、23、24及25所示的现有例子被针对不同的使用目的而加以使用,并充分得到了其目的。但是,这些现有例子均是利用壁面与空气幕等形成空间而人为地旋转外侧的自由涡流p部分,并驱动龙卷风心的强制涡流q,所以,由于场所的不同,有时会难以利用壁面及空气幕形成空间,并且,要想强制在该空间内发生旋转气流i,并将旋转气流i变为龙卷风t使之持续,则至少在产生龙卷风t的部分基本上不允许存在人及物体。如果由于内在原因(空间内存在物体及人)或外在原因(空间内吹入风等)而在产生龙卷风t空间内出现较大的湍流及三维气流,则将阻碍驱动龙卷风t的旋转气流i,阻碍赋予旋转能,破坏龙卷风t,无法充分发挥性能,成为只能从吸引口d吸引空气的装置。专利技术的公开针对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下述一种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即在某空间内强制产生旋转气流,即使不赋予旋转气流也会产生龙卷风,利用该龙卷风的特性,在空间内确保广泛的收集范围与强力的捕捉力,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吸引。本专利技术者为实现上述目的,进行认真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在包围体上设置作业用的开口部,从包围体内吸引空气,则在开口部边缘部产生气流不连续面,在该不连续面产生多个涡流,如果准确设定该包围体内的空气吸引位置,则在开口部边缘产生龙卷风,即使在包围体上设置大的作业用的开口部,也不会因该龙卷风而导致包围体内的发生物泄漏至外部,实现全面吸引,从而实现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来实现,在围住某空间的包围体上设置开口部,同时在包围体内设置1个以上吸引口,该吸引口的设置位置处于上述开口部旁边,通过从吸引口吸引空气,在上述开口部从外部进入气流,在该进入气流与上述包围体内的气流间产生不连续面,作成沿其轴方向连续并收敛该不连续面产生的多个涡流而可产生龙卷风的位置,由该产生的龙卷风可高效地吸引。附图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的斜视图;图2为说明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中龙卷风产生原理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中龙卷风产生情况的斜视图;图4为说明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的端板角度的剖视图;图5、图6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的其他开口部构造的剖视图;图7~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的其他吸引口构造的剖视图;图10、11为说明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中龙卷风产生原理的剖视图;图1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的斜视图;图13为说明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中龙卷风产生原理的剖视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的斜视图;图15为说明表示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中龙卷风产生原理的剖视图;图16为将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形态的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组装在工作机械的工作部状态的侧视图;图17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包围体的吸引装置,其特征是,在围住某空间的包围体(2、2a、2b、2c)上设有开口部(3),包围体(2、2a、2b、2c)内设有1个以上的吸引口(4、4a、4b、40、44、44a),该吸引口(4、4a、4b、40、44、44a)的设置位置在上述开口部(3)的附近,通过由吸引口(4、4a、4b、40、44、44a)吸引空气,使气流从外部进入上述开口部(3),在该进入气流(5)与上述包围体(2、2a、2b、2c)内的气流(6)间产生不连续面(7),沿其轴方向连续并收敛该不连接面(7)所产生的多个涡流(8)而设成产生龙卷风(t)的位置,由该产生的龙卷风(t)可作高效的吸引。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堂一征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统能克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