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1024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原水池、反应1池、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微滤滤液池、反渗透装置以及回用水池,所述反应2池和浸没式微滤装置形成的固体会进入污泥储槽和板框压滤机,得到的上清液回流到反应1池,同时产生的沉淀将作为固体污泥排出该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通过将反应沉淀和微滤相结合的方式,可节省占地面积、投资和整体运行费用。

A new type of recycling sewage treatment and recyc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废水回收资源化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和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化工生产装置中循环冷却系统的排污水水量较大,占整个装置废水总量的70%以上,其水质具有含盐量、悬浮物、碱度、硬度高的特点,随着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趋严苛和当前制造业节能减排的环境要求下,将循环排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再次作为冷却水补水,能够同时达到节水和减排的双重益处,有利于企业的环保验收和经济效益增加。因此,有效的污水深度处理回用为化工装置零排放的技术改造升级建立了基础。目前,常规的循环排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1)采用加碱等沉淀剂的方式结合常规过滤方法去除大部分的盐类、胶体等污染物,再添加适当的药阻垢剂等药剂后使其回到循环冷却装置;2)通过加碱、絮凝等方法再进入超滤、反渗透等集成膜处理装置进行回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方法(1)对水的处理不到位,长时间运行后依然会有腐蚀或结垢的隐患,且单纯地依靠药剂稳定水质,不仅药剂费用增加,而且水体会被进一步污染;方法(2)涉及的膜前预处理过程一般包括絮凝沉淀、砂滤、高效纤维过滤、活性炭过滤、多介质过滤等,较长的预处理流程带来了占地面积较大,投资费用较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化工装置中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效果不佳、占地面积较大且投资费用高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个新型的水处理方法和对应装置,采用反应沉淀结合微滤的组合工艺,配合反渗透浓水侧回收,实现循环排污水资源化处理的高效、稳定运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原水池、反应1池、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微滤滤液池、反渗透装置和精制后的回用水池。其中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的浓水侧依次连接一个污泥储槽和一个板框压滤机;由板框压滤机得到的上清液回流到反应1池,而沉淀的固体作为固体污泥排出该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根据上述的装置连接,本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是这样工作的:来自原水池的循环排污废水经过反应1池进行加药反应调节水质并形成沉淀后,进入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进一步添加药剂使循环排污水中的离子和有机物反应沉淀完全,同时通过浸没式微滤装置进行固液分离,产水进入微滤滤液池后进入反渗透装置进一步处理,浓水进入污泥储槽后通过板框压滤机压滤,将污泥排出装置。反渗透的产水作为精制后的循环装置补充水可以进入回用水池备用。反渗透的浓水则可以返回原水池,与循环排污水共同处理。本专利技术的处理装置主要包括膜处理和膜前预处理两个阶段,采用“反应沉淀+微滤+反渗透”组合处理工艺,在膜前预处理中有效去除膜污染物,优化膜分离的操作条件,可以实现膜装置高效、稳定的运行。反渗透(RO)与微滤(MF)组合工艺充分利用RO高脱盐性及MF耐污染的特点,不仅能够保证水质达标,而且降低一次性投资及运营管理费用。可以提高循环冷却水循环倍数。节约水资源,投资、运行费用较低;由于去除了絮凝池和沉淀池的工序,使得整体装置的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小。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方法,该方法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对循环排污水进行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新型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的结构简图。图2为新型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装置结构图其中不同标号的部件分别为:1原水池;2PLC控制系统;3原水提升泵;4加药装置;5机械搅拌装置;6反应1池;7污泥处理装置;8加药装置;9机械搅拌装置;10反应2池;11微滤给水泵;12浸没式微滤装置;13反渗透给水泵;14保安过滤器;15反渗透装置;16浓水池;17回用水池。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能够实现循环排污水资源化处理的高效、稳定运行。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装置包括循环排污水原水池、反应1池、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污泥储槽、板框式压滤机、微滤滤液池、反渗透装置和回用水池;循环排污水原水池通过管道顺序连接反应1池以及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所述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通过浓水侧管道与污泥储槽连通,通过产水侧管道与微滤滤液池连通。所述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浓水进入污泥储槽,再通过管路进入板框压滤机压滤,将污泥排出装置,所述板框压力机压滤后的浓水通过管路返回到反应1池进行处理;所述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的产水进入微滤滤液池,微滤滤液池与反渗透装置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通过管路分别与原水池和回用水池连通,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浓水返回原水池,所述反渗透装置的产水进入回用水池回用。通过所述反应1池、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内设置的投药装置及微滤膜,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及胶体,达到去除水体硬度和污染物的目的。通过所述反渗透装置内设置的反渗透膜脱除水中的溶解盐,使之符合回用水标准。所述反应1池和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内设药剂投加装置和搅拌装置。在具体实施时,本装置包括的几个组成部分可以如下所述:反应1池:循环排污水用泵加压后进入反应池1,投加生石灰CaO,将碳酸盐等形成固体沉淀出来,同时将镁的可溶盐转化成钙盐。反应2池:从反应1池出来的料液进入反应2池,投加纯碱等药剂,去除其中的硬度和胶体等。浸没式微滤装置:反应沉淀后的上清液,用微滤进水泵加压后进入浸没式微滤装置,所述浸没式微滤装置内设置有浸没式微滤膜,通常为外压式,可选择为中空纤维PVDF微孔膜,微滤膜平均微孔孔径在0.1~0.5μm,优选0.1~0.2μm。优选通过浓水循环泵增加膜的进料侧的流速至2~4m/s的错流流速,以保证足够的冲刷剪切力,防止滤饼层的形成,减轻微滤膜的污堵效应。优选采用多支组件串联的形式,使得进料侧的流道截面小流速高。出水侧的水排入微滤滤液池。反渗透装置:对来自所述微滤滤液池的产水进行反渗透处理。优选在所述反渗透装置中包括反冲洗系统进行浓水侧反冲洗操作。所述浓水侧反冲洗系统包括反洗水箱和反洗水泵,所述反洗水泵同反渗透装置浓水口连接;反冲洗过程即冲洗水从反渗透装置的浓水口进入、冲洗反渗透膜表面后进入浓水输送管道,返回到原水池。生石灰加入量可为500mg/L,碳酸钠加入量可为1000-1100mg/L。所述浸没式微滤装置的微滤膜优选耐碱性浸没式PVDF中空纤维膜,优选微滤膜耐受pH范围≥12。所述反渗透装置中内设有聚丙烯材质的保安过滤器和抗污染反渗透膜,所述反渗透膜可为卷式、管式、碟管式或中空纤维式,材质为芳香族聚酰胺或醋酸纤维素。具体反渗透膜优选聚酰胺为分离层材料的复合膜。本实施方案的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循环排污水含盐量高,且含有胶体、悬浮物等成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原水池、反应1池、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微滤滤液池、反渗透装置以及回用水池,其中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形成的固体进入污泥储槽和板框压滤机,得到的上清液回流到反应1池,而沉淀的固体作为固体污泥排出该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原水池、反应1池、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微滤滤液池、反渗透装置以及回用水池,其中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形成的固体进入污泥储槽和板框压滤机,得到的上清液回流到反应1池,而沉淀的固体作为固体污泥排出该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1池、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均设置有药剂投加装置和搅拌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剂投加装置包括生石灰(CaO)药箱和纯碱药箱,所述CaO药箱与所述反应1池连接,所述纯碱药箱与所述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2池及浸没式微滤装置内设置有浸没式微滤膜,所述微滤膜为中空纤维微孔膜,材质为聚偏氟乙烯(PVDF),膜平均孔径在0.1~0.5μm,微滤膜耐受pH范围≥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循环排污水处理和资源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滤装置前后设置有水质分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元晖扈阳林亚凯王晓琳金宇涛田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