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0960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2 2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体、与所述车体连接的第三动力发生装置、与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连接的第二折叠轴、与所述第二折叠轴连接的轮胎固定装置、与所述轮胎固定装置连接的轮胎,所述第三动力发生装置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折叠轴转动进而控制轮胎的转向角度;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和第二折叠轴的设置解决了所述全地形车不能斜向行驶以及原地转向的问题,从而使得所述全地形车更好地适用于一些空间狭小、转弯困难的的地形等。

An all terrain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地形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全地形车AllTerrainVehicle(适合所有地形的交通工具),缩写是ATV,开始逐渐地成为相关技术人员研究的方向,全地形车应用于多种场景当中,如应急救援、森林灭火运输物资、山地运输、水面救援、城市地下管网、城市道路巡逻等。目前一些场景下的情况较为恶劣,比如路面崎岖、空间狭窄等,车辆在进行作业时通常会进行转向,而普通车辆的转向需要先进行前进或者后退,这就要求需要有较大的空间进行转向;而例如在城市地下管网、道路管网等一些狭小的空间进行作业时,通常无法满足前述转向条件的需要,使得全地形车应用有限。有鉴于此,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保护一种可以原地进行自由转向、斜向行驶,从而适用于作业要求的全地形车。本专利技术保护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体、与所述车体连接的第三动力发生装置、与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连接的第二折叠轴、与所述第二折叠轴连接的轮胎固定装置、与所述轮胎固定装置连接的轮胎,所述第三动力发生装置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折叠轴转动进而控制轮胎的转向角度。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轮胎固定装置上侧可以与所述第二折叠轴下端连接,所述第三动力发生装置可以设置在所述车体内,所述车体内可以设置电源与所述第三动力发生装置连接,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可以选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可以起到自由控制旋转角度的作用,开启电源带动伺服马达进行转动,伺服马达可以控制第二折叠轴转动到相应的角度,所述第二折叠轴带动所述轮胎固定装置转动进而带动轮胎转动。进一步地,所述全地形车包括第一动力发生装置、与所述第一动力发生装置连接的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车体两端的第一折叠轴,所述传动结构与所述第二折叠轴连接,所述传动结构与所述第一折叠轴连接,所述传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轮胎以所述第一折叠轴为轴心进行翻转;还包括与所述车体连接的推进装置、与所述推进装置连接的第二动力发生装置、所述推进装置底侧位置低于所述车体底盘位置。采用上述方案,在地面行驶可以采用轮胎着地,当需要采用推进装置行驶时,所述第一动力发生装置可以带动传动机构转动,所述传动机构带动轮胎固定装置和轮胎以所述第一折叠轴为轴心进行向上转动,第一动力发生装置可以采用伺服电机或者液压缸等且可以设置于所述车体的内部,伺服电机或者液压缸可以很好的控制转动的角度,伺服电机的轴或者液压缸的杆可以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所述车体内部还设置有与所述伺服电机或者液压缸电连接的电源带动其进行工作,当所述轮胎向上翻转至指定位置时,轮胎会完全脱离地面,此时由于推进装置底侧高度低于所述车体底盘,与行驶面接触的是推进装置而不是车体底盘;还可以将所述轮胎翻转到刚好与地面接触位置,此时所述推进装置也可以与地面解触,此时可以使得所述推进装置和轮胎共同驱动形式。第二动力发生装置可以与电源电连接,第二动力发生装置可以带动推进装置进行转动,所述推进装置可以设置成滚筒状或者柱体状等,由于推进装置在转动时在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下可以使所述全地形车行驶;当需要切换轮胎进行行驶时,可以将所述第二动力发生装置停止,启动所述第一动力发生装置,带动传动机构进而带动轮胎向下转动,直到与满足行驶的位置。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下,所述轮胎具有第一位置,所述处于第一位置的轮胎底侧与所述车体底盘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推进装置底侧与所述车体底盘之间的竖直距离。采用上述方案,在此移动方式下所述推进装置暂停工作,节省能源,降低危险,避免推进装置运行与外界其他物体接触造成风险。进一步地,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第一侧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第一折叠轴与所述承载结构连接,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力发生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叠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轮胎固定装置连接。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承载结构可以与所述车体可拆卸连接,例如螺丝连接或者焊接等,也可以与所述车体一体成型,所述承载结构为所述第一折叠轴提供了设置平台,也为所述传动机构和第一动力发生装置提供了连接的平台。,提供了传动机构的设置形式,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可以设置成杆状,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可以设置成带有弧度的形状,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叠轴连接可以使轮胎在旋转过程中更加稳定也可以更加有规律,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力发生装置连接和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连接的方式可以选择螺接或者卡扣连接、套接等,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叠轴连接可以选用为套接、另一端与所述轮胎固定装置连接可以选择螺接或这卡扣连接等。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穿过所述第一凹槽侧面的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固定杆连接。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第二传动机构的连接方式,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可以设置成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形相似的形状,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另一端可以开设外径大于第一固定杆外径的第一通孔,可以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侧面开设第二通孔,将所述第一固定杆从第二通孔穿入到达所述第一凹槽后,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经过第一凹槽后穿过另外一个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两端可以设置螺纹然后用外径大于通孔外径的螺帽进行拧紧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主杆和第一传动副杆,所述第一传动主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力发生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副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传动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传动副杆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传动主杆的外径。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传动主杆可以起到基座的作用,所述第一传动副杆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传动主杆的外径可以减轻结构自重且可以使传动力更加集中;所述第一传动副杆另一端可以设置开设孔或者套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承载结构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相配合。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向上翻转时与所述第一折叠轴的连接处可能会因为所述承载结构而受到阻碍,此时所述第二凹槽由于下凹可以释放更多的翻转空间,幸而保证轮胎能够翻转到符合要求的角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动力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推进装置内部。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推进装置可以选择为滚筒状,设置方向既可以沿车体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沿车体的宽度方向,所述推进装置两端可以固定在所述承载结构上,采用螺接等方式;所述第二动力发生装置可以选用直流电机,直流电机可以设置马达轴与所述推进装置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动力发生装置与所述车体内的电源进行电连接,打开第二动力发生装置会带动所述推进装置进行转动,在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作为反作用力的情况下可以带动所述车体移动。优选地,所述推进装置表面设置有螺纹。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螺纹可以起到传递动力的作用,可以采用传力螺旋传动、传导螺旋传动、调整螺旋传动等方式,螺纹可以设置为梯形螺纹或者锯齿形螺纹。优选地,所述推进装置表面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与所述车体(1)连接的第三动力发生装置、与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连接的第二折叠轴(823)、与所述第二折叠轴(823)连接的轮胎固定装置(4)、与所述轮胎固定装置(4)连接的轮胎(5),所述第三动力发生装置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折叠轴(823)转动进而控制轮胎(5)的转向角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与所述车体(1)连接的第三动力发生装置、与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连接的第二折叠轴(823)、与所述第二折叠轴(823)连接的轮胎固定装置(4)、与所述轮胎固定装置(4)连接的轮胎(5),所述第三动力发生装置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折叠轴(823)转动进而控制轮胎(5)的转向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包括第一动力发生装置、与所述第一动力发生装置连接的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车体(1)两端的第一折叠轴(6),所述传动结构与所述第二折叠轴(823)连接,所述传动结构与所述第一折叠轴(6)连接,所述传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轮胎(5)以所述第一折叠轴(6)为轴心进行翻转;还包括与所述车体(1)连接的推进装置(3)、与所述推进装置(3)连接的第二动力发生装置、所述推进装置(3)底侧位置低于所述车体(1)底盘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动力发生装置的驱动下,所述轮胎(5)具有第一位置,所述处于第一位置的轮胎(5)底侧与所述车体(1)底盘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推进装置(3)底侧与所述车体(1)底盘之间的竖直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承载结构(7),所述承载结构(7)第一侧与所述车体(1)连接,所述第一折叠轴(6)与所述承载结构(7)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翔宇尹志刘超帆
申请(专利权)人:九立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