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插拔的连接器,包括主体,主体上设有插孔、第一导电片以及第二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上设有第一弹性部,第二导电片上设有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位于插孔的轴向方向上,且两者不位于同一高度,其中,还包括第一弹簧以及第二弹簧,第一导电片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与第一弹性部连接,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部、第一固定部相抵;第二导电片包括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与第二弹性部连接,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二弹性部、第二固定部相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耐插拔、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A plug-in resistant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插拔的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耐插拔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主要用于电气连接,可以为音频连接或者电源连接,特别是音频连接器,现有的音频连接器主要是设有插孔,插孔内设有弹片,通过插头插入至插孔内,使得插头与插孔内的弹片接触实现电气连接,如果插孔的插拔次数过于频繁或插拔到达一定的插拔次数,内部的弹片很容易发生弹性疲劳,从而使得整体的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插拔的连接器。本技术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插拔的连接器,包括主体,主体上设有插孔、第一导电片以及第二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上设有第一弹性部,第二导电片上设有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位于插孔的轴向方向上,且两者不位于同一高度,其中,还包括第一弹簧以及第二弹簧,第一导电片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与第一弹性部连接,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部、第一固定部相抵;第二导电片包括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与第二弹性部连接,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二弹性部、第二固定部相抵。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结构类似,通过固定部与弹性部连接形成类似V字形或U型结构,然后通过弹簧两端分别于弹性部、固定部相抵,实现整体的稳定性,首先固定部与主体连接,提高了导电片整体固定的强度,弹簧的设置,防止导电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弹性疲劳,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即使快速插拔,也不会影响第一导电片的弹性,使得插孔的耐插拔性能提高,增加使用寿命。其中,主体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槽,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固定在限位槽内。通过限位槽的设置,使得两个导电片固定稳定,导电片固定稳定后,才能保证整体的弹性效果。其中,第一导电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弹性部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固定部连接,形成V字形,第一固定部上设有第一定位柱,第一弹簧套设在第一定位柱上。第一定位柱的设置,使得第一弹簧固定更加稳定,驱动的方向更加平稳。其中,第一弹性部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第一弹簧另一端套设在第一定位凸起上。第一定位凸起与第一定位柱配合,使得第一弹簧固定更加稳定,安装更加方便。其中,第一固定部上设有第一弹性凸起,第一弹性凸起与主体的内壁相抵。第一弹性凸起的设置,使得第一固定部与主体连接更加牢固,另外也防止别人拆卸。其中,第一固定部上设有固定端,固定端与第一固定部水平连接,固定端上设有接线孔。通过固定端上的接线孔设置,使得第一导电片固定更加方便。其中,还包括第三导电片,第三导电片与第一导电片连接,第三导电片上设有接线端。通过多个连接点的设置,使得接线操作更加方便,可以按照多组进行接线。其中,主体包括壳体以及底座,壳体套设在底座上,底座上设有隔离凸起,隔离凸起位于第一导电片与壳体底端之间。通过隔离凸起的设置,使得导电片与壳体之间进行隔离,防止在波峰焊的过程中,壳体与导电片之间发生短路,使得加工的效率增高,降低生产成本。其中,隔离凸起的长度至少为第一导电片宽度的1.2倍。隔离凸起长度的限制,进一步提高壳体与第一导电片的距离,防止短路的发生。其中,隔离凸起超出壳体底端,且隔离凸起超出壳体底端的高度为1-2mm。隔离凸起高度的限制,进一步防止焊锡的连接难度,隔绝了短路现象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一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照附图1-4所示,一种耐插拔的连接器,包括主体6,主体6包括壳体1以及底座2,壳体1固定在底座2上,壳体1套设在底座2上,包覆了底座2的顶面以及四个侧面,由于底座2顶面上设有插孔21,故壳体1顶面上设有与插孔21适配的通孔,插孔21从顶面伸出。壳体1的侧面均超出底座2的底端,壳体1的侧面上设有卡接部11以及接地端12,卡接部11的数量为两个,对应于底座2上的固定槽22固定,通过将卡接部11折弯至固定槽22内固定,使得壳体1与底座2牢牢固定。接地端12的数量有三个,其中一个接地端12与底座2内的接地导电片5贴合,另外两个接地端12上设有折弯部121,使得接地端12更好的与线路板上的地线连接。底座2上设有第一导电片3、第二导电片4以及接地导电片5,此处第一导电片3与第二导电片4对应插头上的左、右声道,接地导电片5与插孔21的内壁贴合,使得整体形成电气连接。第一导电片3上设有第一弹性部31、第一连接部32以及第一固定部33,第一弹性部31通过第一连接部32与第一固定部33连接,形成V字形或U字形结构,第一固定部33上设有第一定位柱331,第一弹性部31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311,第一弹簧34一端套设在第一定位柱331上,另一端套设在第一定位凸起311上,形成复位效果,防止第一弹性部31发生弹性疲劳。第一固定部33与底座2的连接面上设有第一固定部33上设有第一弹性凸起332,第一弹性凸起332与底座2的内壁相抵。第一弹性凸起332的设置,使得第一固定部33与主体6连接更加牢固,另外也防止别人拆卸。进一步,第一固定部33上设有固定端333,固定端333与第一固定部33水平连接,固定端333上设有接线孔334。还包括第三导电片35,第三导电片35与第一导电片3连接,第三导电片35上设有接线端351。通过多个连接点的设置,使得接线操作更加方便,可以按照多组进行接线。第二导电片4同样设有第二弹性部41以及第二固定部42,第二弹簧43两端分别于第二弹性部41、第二固定部42相抵,第二导电片4与第一导电片3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弹性部31与第二弹性部41位于插孔21的轴向方向上,且两者不位于同一高度。几个导电片均从底座2的底端伸出。此处底座2上设有两个限位槽23,第一固定部33与第二固定部42固定在限位槽23内固定。进一步,底座2上设有隔离凸起24,隔离凸起24具体位于第一导电片3或第二导电片4与壳体1之间,防止第一导电片3与壳体1短路或第二导电片4与壳体1短路。隔离凸起2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限定,隔离凸起24的具体结构为,隔离凸起24的长度至少为导电片宽度的1.2倍,隔离凸起24的长度优选为第一导电片3或第二导电片4宽度的1.5倍。隔离凸起24超出壳体1底端,且隔离凸起24超出壳体1底端的高度为1-2mm。隔离凸起24高度的限制,进一步防止焊锡的连接难度,隔绝了短路现象的发生。隔离凸起24具体为矩形设置,隔离凸起24的顶面为平面,进一步保证在波峰焊过程中,无法进行短路。通过隔离凸起24的设置,使得导电片与壳体1之间进行隔离,防止在波峰焊的过程中,壳体1与导电片之间发生短路,使得加工的效率增高,降低生产成本。第一导电片3与第二导电片4通过固定部与弹性部连接形成类似V字形或U型结构,然后通过弹簧两端分别于弹性部、固定部相抵,实现整体的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插拔的连接器,包括主体,主体上设有插孔、第一导电片以及第二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上设有第一弹性部,第二导电片上设有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位于插孔的轴向方向上,且两者不位于同一高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簧以及第二弹簧,第一导电片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与第一弹性部连接,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部、第一固定部相抵;第二导电片包括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与第二弹性部连接,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二弹性部、第二固定部相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插拔的连接器,包括主体,主体上设有插孔、第一导电片以及第二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上设有第一弹性部,第二导电片上设有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位于插孔的轴向方向上,且两者不位于同一高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簧以及第二弹簧,第一导电片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与第一弹性部连接,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弹性部、第一固定部相抵;第二导电片包括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与第二弹性部连接,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二弹性部、第二固定部相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插拔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主体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槽,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固定在限位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插拔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电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弹性部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固定部连接,第一固定部上设有第一定位柱,第一弹簧套设在第一定位柱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耐插拔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部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第一弹簧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攀,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宝泰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