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端子,其包括中间固定部,中间固定部包括条状主体和垂直于条状主体的筋条,筋条的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一延伸体,和/或,筋条的另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二延伸体,第一延伸体和第二延伸体的高度分别高于筋条的高度,筋条和第一延伸体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和/或,筋条和第二延伸体上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由条状主体的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由条状主体的另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端子的中间固定部的延伸体上设置有凹槽,能够使得连接器壳体的一部分贯穿到凹槽之中去,从而使得连接端子与连接器壳体形成一体,进而使得连接端子与连接器壳体连接的更加牢靠。
A connecting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端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密封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连接端子。
技术介绍
连接器,亦称作接插件、插头和插座,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用于连接两个电学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连接器其实是一段封在壳体塑胶内的金属片,两端都有孔可以插入导线,有螺丝用于紧固或者松开,比如两根导线,有时需要连接,有时又需要断开,这时就可以用端子把它们连接起来,并且可以随时断开,而不必把它们焊接起来或者缠绕在一起,很方便快捷。现有的密封性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通常采用插针方式与连接器壳体固定连接,然后再在连接区域填充密封胶来增强密封性。由于连接端子与壳体塑胶之间的间隙较大且材质不同,在长时间高温或低温工作环境下产生热胀冷缩形变,材料的不同收缩比致使连接器长期工作后会发生泄漏现象,甚至连接端子脱落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端子,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子,其包括:中间固定部,所述中间固定部包括条状主体和垂直于所述条状主体的筋条,所述筋条的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一延伸体,和/或,所述筋条的另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二延伸体,所述第一延伸体和第二延伸体的高度分别高于所述筋条的高度,所述筋条和第一延伸体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筋条和第二延伸体上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由所述条状主体的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条状主体的另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当所述连接端子与连接器壳体进行连接时,所述连接器壳体的一部分连续填充在所述第一凹槽和/或第二凹槽中。作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筋条设置于所述条状主体的一端部,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接。作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条状结构,且其宽度小于所述中间固定部的条状主体,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中间固定部连接处形成台阶状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之一,所述连接端子为一体冲压形成的扁平金属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至少在于: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端子的中间固定部的延伸体上设置有凹槽,能够使得连接器壳体的一部分贯穿到凹槽之中去,从而使得连接端子与连接器壳体形成一体,进而使得连接端子与连接器壳体连接的更加牢靠。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公开的密封型连接器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公开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公开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所公开的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连接端子、11-中间固定部、111-条状主体、112-筋条、113-第一延伸体、1131-第一凹槽、114-第二延伸体、1141-第二凹槽、12-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2-连接器壳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1: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密封型连接器,该密封型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2和连接端子1。连接器壳体2具有注塑区,连接端子1通过注塑工艺嵌入在注塑区中,其具体的制造过程为:将连接端子1嵌入在制造连接器壳体2的模具中,通过注塑一体形成连接器壳体2。安装在连接器壳体2中的连接端子1通常为阵列式排布的多个端子。参见图2所示,上述的连接端子1,其包括中间固定部11、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其中,中间固定部11包括条状主体111和垂直于条状主体111的筋条112,筋条112的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一延伸体113,第一延伸体113的高度高于筋条112的高度,筋条112和第一延伸体113上开设有第一凹槽1131;第一连接部12由条状主体111的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第二连接部13由条状主体111的另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当连接端子与连接器壳体进行连接时,连接器壳体的一部分连续填充在凹槽113中。具体的,筋条112设置于条状主体111的一端部,并与第一连接部12相接。第二连接部13为条状结构,且其宽度小于中间固定部11的条状主体111,在第二连接部13和中间固定部11连接处形成台阶状结构,第一连接部12的宽度等于或者略大于条状主体111的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之一,连接端子1为一体冲压形成的扁平金属件。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连接端子1优选为一体冲压形成的扁长形金属元件,采用一体成型可以增加连接端子1自身的强度。当连接端子1与连接器壳体2结合时,条状主体111与连接器壳体在纵向方向上结合,而垂直于条状主体111的筋条112在横向方向上与连接器壳体结合,从而使得连接端子1与连接器壳体2结合更加牢固,不易从连接器壳体中脱出;另,连接器壳体的一部分贯穿到第一凹槽1131之中去,从而使得一种连接端子与连接器壳体形成一体,进一步的使得连接端子与连接器壳体连接的更加牢靠。当上述的密封型连接器在实际应用时,该密封型连接器作为公插与作为母插的另一连接器通过第二连接部13插接连接,即该密封型连接器通连接端子1的第二连接部13插入至母插的插孔之中,在插接过程中,第二连接部13和中间固定部11连接处形成的台阶状结构可以防止连接端子1出现过度插入母插的现象,而连接端子1的第一连接部12与一电学器件连接,具体的,的电学器件的连接导线缠绕在一根螺丝头上,并且螺丝与电学器件上所具有的螺纹孔螺纹连接,从而使得其尾部的端面紧压于第一连接部12的表面,进而实现连接端子1与一电学器件的电连接,而作为母插的另一连接器与另一电学器件连接,以此,通过密封型连接器(公插)和母插可以实现两个不同的电学器件的电连接。实施例2:参见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连接端子,其包括中间固定部11、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其中,中间固定部11包括条状主体111和垂直于条状主体111的筋条112,筋条112的另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二延伸体114,第二延伸体114的高度高于筋条112的高度,筋条112和第二延伸体114上开设有第二凹槽1141;第一连接部12由条状主体111的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第二连接部13由条状主体111的另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当连接端子与连接器壳体进行连接时,连接器壳体的一部分连续填充在第二凹槽1141中。实施例3:参见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连接端子,其包括中间固定部11、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其中,中间固定部11包括条状主体111和垂直于条状主体111的筋条112,筋条112的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一延伸体113,筋条112的另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二延伸体114,第一延伸体113和第二延伸体114的高度分别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n中间固定部,所述中间固定部包括条状主体和垂直于所述条状主体的筋条,所述筋条的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一延伸体,和/或,所述筋条的另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二延伸体,所述第一延伸体和第二延伸体的高度分别高于所述筋条的高度,所述筋条和第一延伸体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筋条和第二延伸体上开设有第二凹槽;/n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由所述条状主体的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以及,/n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条状主体的另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n当所述连接端子与连接器壳体进行连接时,所述连接器壳体的一部分连续填充在所述第一凹槽和/或第二凹槽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间固定部,所述中间固定部包括条状主体和垂直于所述条状主体的筋条,所述筋条的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一延伸体,和/或,所述筋条的另一端向外突伸出第二延伸体,所述第一延伸体和第二延伸体的高度分别高于所述筋条的高度,所述筋条和第一延伸体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筋条和第二延伸体上开设有第二凹槽;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由所述条状主体的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以及,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条状主体的另一端向外连续延伸而成;
当所述连接端子与连接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正祥,高菊明,龚锦华,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万可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