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避免弹性压片损伤的板端连接器,包括塑胶壳、PIN针和外壳;所述上PIN针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塑胶壳内;所述下PIN针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塑胶壳内;所述塑胶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的顶壁和底壁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内的前后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压片;所述第一弹性压片向塑胶壳本体的方向凹陷。第一弹性压片两端均连接在安装口的侧壁上,第一弹性压片与外壳一体设置,第一弹性压片不会向外弹出,不会发生外界物件刮碰损伤第一弹性压片的情况。
Plate end connector to avoid damage of elastic compression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避免弹性压片损伤的板端连接器
本技术属于连接器领域,具体公开了避免弹性压片损伤的板端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板端连接器,其用于弹性插接外接物件的弹性压片通常只有一端固定,另一端避空,使得弹性压片容易受力弹出外壳,容易被外界物件刮碰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以避免弹性压片损伤的板端连接器。本技术为实现其技术效果而采用的解决方案为:避免弹性压片损伤的板端连接器,包括塑胶壳、PIN针和外壳;所述塑胶壳包括塑胶壳本体和后座;所述塑胶壳本体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后座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的一端;所述PIN针包括上PIN针和下PIN针;所述上PIN针包括上针条、接触弹片和第一接触端条;所述上针条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内;所述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上针条的其中一端,并且所述接触弹片位于所述安装槽的末端;所述第一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上针条的另一端,并且所述第一接触端条从所述后座的另一端竖直向下伸出;所述下PIN针包括下针条、接触端头和第二接触端条;所述下针条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内;所述接触端头设置在所述下针条的一端,并且所述接触端头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一端的顶部;所述接触端头邻设于所述接触弹片;所述第二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下针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接触端条从所述后座的底部竖直伸出;所述塑胶壳本体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的顶壁和底壁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内的前后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压片;所述第一弹性压片对称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另一端的上方和下方;所述第一弹性压片向塑胶壳本体的方向凹陷。优选地,所述外壳的顶部一端设置有底部开口的顶盖;所述后座设置在所述顶盖内。优选地,所述后座顶部的两侧边角设置有第一定位块;所述顶盖顶部的两侧边角设置有第一定位口;所述第一定位块卡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口内。优选地,所述后座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定位块;所述外壳两侧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口;所述第二定位块卡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口内。优选地,所述后座的底部设置有夹槽;所述夹槽的两侧侧壁倾斜设置;所述外壳底壁的一端设置有夹片;所述夹片夹设在所述夹槽的两侧侧壁上。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两侧壁设置有第二弹性压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第一弹性压片两端均连接在安装口的侧壁上,第一弹性压片与外壳一体设置,第一弹性压片不会向外弹出,不会发生外界物件刮碰损伤第一弹性压片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板端连接器顶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外壳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塑胶壳顶部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PIN针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板端连接器底部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塑胶壳底部示意图。标识说明:1-外壳,11-第二定位口,12-夹片,13-第二弹性压片,2-塑胶壳本体,21-安装槽,3-后座,31-第一定位块,32-第二定位块,33-夹槽,4-上PIN针,41-上针条,42-接触弹片,43-第一接触端条,5-下PIN针,51-下针条,52-接触端头,53-第二接触端条,6-第一弹性压片,7-顶盖,71-第一定位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或“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固定连接在”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是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或胶合连接等常见的固定连接方式。请参考图1-6,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公开了避免弹性压片损伤的板端连接器,包括塑胶壳、PIN针和外壳1;所述塑胶壳包括塑胶壳本体2和后座3;所述塑胶壳本体2上设置有安装槽21;所述后座3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2的一端;所述PIN针包括上PIN针4和下PIN针5;所述上PIN针4包括上针条41、接触弹片42和第一接触端条43;所述上针条41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2内;所述接触弹片42设置在所述上针条41的其中一端,并且所述接触弹片42位于所述安装槽21的末端;所述第一接触端条43设置在所述上针条41的另一端,并且所述第一接触端条43从所述后座3的另一端竖直向下伸出;所述下PIN针5包括下针条51、接触端头52和第二接触端条53;所述下针条51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2内;所述接触端头52设置在所述下针条51的一端,并且所述接触端头52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2一端的顶部;所述接触端头52邻设于所述接触弹片42;所述第二接触端条53设置在所述下针条5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接触端条53从所述后座3的底部竖直伸出;所述塑胶壳本体2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所述外壳1的顶壁和底壁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内的前后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压片6;所述第一弹性压片6对称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2另一端的上方和下方;所述第一弹性压片6向塑胶壳本体2的方向凹陷。在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上PIN针4和下PIN针5采用molding成型工艺与塑胶壳一体式组装成型。在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的顶部一端设置有底部开口的顶盖7,所述后座3设置在所述顶盖7内。在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后座3顶部的两侧边角设置有第一定位块31,所述顶盖7顶部的两侧边角设置有第一定位口71,所述第一定位块31卡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口71内,使顶盖7与后座3的安装更加快速稳固;所述后座3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定位块32,所述外壳1两侧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口11,所述第二定位块32卡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口11内,使外壳1与后座的3安装更加快速稳固;所述后座3的底部设置有夹槽33,所述夹槽33的两侧侧壁倾斜设置,所述外壳1底壁的一端设置有夹片12,所述夹片12夹设在所述夹槽33的两侧侧壁上,使外壳1与后座3的安装连接更加稳固。在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的两侧壁设置有第二弹性压片13。第一弹性压片6和第二弹性压片13配合,可以方便外接物件的弹性插拔,稳固物件的同时并且不容易对其造成损伤。在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PIN针4设置有四条;所述下PIN针5设置有五条。由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可以有效保护弹性压片,产品使用寿命长。以上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详细阐述,应该说明的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说明书附图中公开的具体结构也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述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其他实施例,任何不脱离本技术创新理念的简单变形或等同替换,均涵盖于本技术,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避免弹性压片损伤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塑胶壳、PIN针和外壳;/n所述塑胶壳包括塑胶壳本体和后座;所述塑胶壳本体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后座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的一端;/n所述PIN针包括上PIN针和下PIN针;/n所述上PIN针包括上针条、接触弹片和第一接触端条;所述上针条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内;所述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上针条的其中一端,并且所述接触弹片位于所述安装槽的末端;所述第一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上针条的另一端,并且所述第一接触端条从所述后座的另一端竖直向下伸出;/n所述下PIN针包括下针条、接触端头和第二接触端条;所述下针条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内;所述接触端头设置在所述下针条的一端,并且所述接触端头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一端的顶部;所述接触端头邻设于所述接触弹片;所述第二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下针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接触端条从所述后座的底部竖直伸出;/n所述塑胶壳本体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的顶壁和底壁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内的前后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压片;所述第一弹性压片对称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另一端的上方和下方;所述第一弹性压片向塑胶壳本体的方向凹陷。/n...
【技术特征摘要】
1.避免弹性压片损伤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塑胶壳、PIN针和外壳;
所述塑胶壳包括塑胶壳本体和后座;所述塑胶壳本体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后座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的一端;
所述PIN针包括上PIN针和下PIN针;
所述上PIN针包括上针条、接触弹片和第一接触端条;所述上针条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内;所述接触弹片设置在所述上针条的其中一端,并且所述接触弹片位于所述安装槽的末端;所述第一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上针条的另一端,并且所述第一接触端条从所述后座的另一端竖直向下伸出;
所述下PIN针包括下针条、接触端头和第二接触端条;所述下针条一体成型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内;所述接触端头设置在所述下针条的一端,并且所述接触端头设置在所述塑胶壳本体一端的顶部;所述接触端头邻设于所述接触弹片;所述第二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下针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接触端条从所述后座的底部竖直伸出;
所述塑胶壳本体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的顶壁和底壁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内的前后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压片;所述第一弹性压片对称设置在所述塑胶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宫搏,梁思源,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富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