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次封装工艺组装成型的板端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00117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通过三次封装工艺组装成型的板端连接器,包括外壳、塑胶壳、PIN针和框架;所述塑胶壳包括第一胶芯和第二胶芯;所述第一胶芯设置所述第二胶芯上;所述PIN针包括上PIN针和下PIN针;所述上PIN针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一胶芯内;所述下PIN针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二胶芯内;所述框架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一胶芯和所述第二胶芯的侧边;所述框架、第一胶芯和第二胶芯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上接触端条和所述第二下接触端条伸出所述外壳的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组装轻松快捷,产品结构稳固。

Assembly and forming of plate end connector by three-stage packaging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过三次封装工艺组装成型的板端连接器
本技术属于连接器领域,具体公开了通过三次封装工艺组装成型的板端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部分板端连接器,当PIN针较多、所需的结构较为复杂时,一次molding难以组装成型,并且组装后的结构不够稳固,无法满足工厂的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通过三次封装工艺组装成型的板端连接器。本技术为实现其技术效果而采用的解决方案为:通过三次封装工艺组装成型的板端连接器,包括外壳、塑胶壳、PIN针和框架;所述塑胶壳包括第一胶芯和第二胶芯;所述第一胶芯设置所述第二胶芯上;所述PIN针包括上PIN针和下PIN针;所述上PIN针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一胶芯内;所述上PIN针一端设置有第一上接触端条;所述第一上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顶部的一端;所述上PIN针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上接触端条;所述第二上接触端条从所述第一胶芯的另一端顶部伸出;所述下PIN针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二胶芯内;所述下PIN针一端设置有第一下接触端条;所述第一下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第二胶芯底部的一端;所述下PIN针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下接触端条;所述第二下接触端条从所述第二胶芯的另一端顶部伸出;所述框架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一胶芯和所述第二胶芯的侧边;所述框架、第一胶芯和第二胶芯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上接触端条和所述第二下接触端条伸出所述外壳的外部。优选地,所述框架的一端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和所述第二胶芯的一端。优选地,所述挡块内侧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第一夹条和第二夹条;所述第一夹条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一端的顶部;所述第一上接触端条设置在两条所述第一夹条之间;所述第二夹条设置在所述第二胶芯的底部;所述第一下接触端条设置在两条所述第二夹条之间。优选地,所述框架的中端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的顶部;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胶芯的底部。优选地,所述框架的另一端两侧设置有夹块;两块所述夹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和所述第二胶芯另一端的两侧。优选地,所述第二胶芯另一端的底部两侧设置有卡槽;两块所述夹块的内侧设置有卡柱;所述卡柱设置在所述卡槽内。优选地,还包括有中夹片;所述中夹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和所述第二胶芯之间;所述中夹片的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地线的公头接触端和母头接触端;所述公头接触端和所述母头接触端分别从其中一块所述夹块的一侧穿出。优选地,所述第二胶芯另一端的底部设置有夹槽;所述外壳一端的底壁设置有夹片;所述夹片夹设置在所述夹槽的两侧侧边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上PIN针与第一胶芯molding工艺组装,将下PIN针与第二胶芯molding工艺组装,最后再将他们与框架molding工艺组装,通过三次molding工艺组装,解决了复杂产品难以组装的问题,并且组装后的产品结构稳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板端连接器顶部的一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板端连接器底部的另一端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板端连接器去外壳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塑胶壳和PIN针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二胶芯底部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中夹片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框架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卡柱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PIN针示意图;标识说明:1-外壳,11-夹片,2-框架,21-挡块,211-第一夹条,212-第二夹条,22-第一固定板,23-第二固定板,24-夹块,241-卡柱,3-第一胶芯,4-第二胶芯,41-卡槽,42-夹槽,5-上PIN针,51-第一上接触端条,52-第二上接触端条,6-下PIN针,61-第一下接触端条,62-第二下接触端条,7-中夹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或“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固定连接在”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是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或胶合连接等常见的固定连接方式。请参考图1-9,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公开了通过三次封装工艺组装成型的板端连接器,包括外壳1、塑胶壳、PIN针和框架2;所述塑胶壳包括第一胶芯3和第二胶芯4;所述第一胶芯3设置在所述第二胶芯4上;所述PIN针包括上PIN针5和下PIN针6;所述上PIN针5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一胶芯3内;所述上PIN针5一端设置有第一上接触端条51;所述第一上接触端条51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3顶部的一端;所述上PIN针5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上接触端条52;所述第二上接触端条52从所述第一胶芯3的另一端顶部伸出;所述下PIN针6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二胶芯4内;所述下PIN针6一端设置有第一下接触端条61;所述第一下接触端条61设置在所述第二胶芯4底部的一端;所述下PIN针6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下接触端条62;所述第二下接触端条62从所述第二胶芯4的另一端顶部伸出;所述框架2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一胶芯3和所述第二胶芯4的侧边;所述框架2、第一胶芯3和第二胶芯4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所述第二上接触端条52和所述第二下接触端条62伸出所述外壳1的外部。在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框架2的一端设置有挡块21,所述挡块21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3和所述第二胶芯4的一端,所述挡块21内侧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第一夹条211和第二夹条212,所述第一夹条211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3一端的顶部,所述第一上接触端条51设置在两条所述第一夹条211之间,所述第二夹条212设置在所述第二胶芯3的底部,所述第一下接触端条51设置在两条所述第二夹条212之间,通过第一夹条211和第二夹条212固定PIN针,可以有效避免PIN针出现歪PIN或者变形的情况。所述框架2的中端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板22和第二固定板23,所述第一固定板22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3的顶部,所述第二固定板23设置在所述第二胶芯4的底部,第一固定板22和第二固定板23可以加强框架2与第一胶芯3和第二胶芯4组装的稳固性。所述框架2的另一端两侧设置有夹块24,两块所述夹块24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3和所述第二胶芯4另一端的两侧,使第一胶芯3和第二胶芯4不易松动分离。优选地,所述第二胶芯4另一端的底部两侧设置有卡槽41,两块所述夹块24的内侧设置有卡柱241,所述卡柱241设置在所述卡槽41内,加强框架2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通过三次封装工艺组装成型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塑胶壳、PIN针和框架;/n所述塑胶壳包括第一胶芯和第二胶芯;所述第一胶芯设置在所述第二胶芯上;/n所述PIN针包括上PIN针和下PIN针;/n所述上PIN针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一胶芯内;所述上PIN针一端设置有第一上接触端条;所述第一上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顶部的一端;所述上PIN针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上接触端条;所述第二上接触端条从所述第一胶芯的另一端顶部伸出;/n所述下PIN针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二胶芯内;所述下PIN针一端设置有第一下接触端条;所述第一下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第二胶芯底部的一端;所述下PIN针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下接触端条;所述第二下接触端条从所述第二胶芯的另一端顶部伸出;/n所述框架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一胶芯和所述第二胶芯的侧边;/n所述框架、第一胶芯和第二胶芯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上接触端条和所述第二下接触端条伸出所述外壳的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通过三次封装工艺组装成型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塑胶壳、PIN针和框架;
所述塑胶壳包括第一胶芯和第二胶芯;所述第一胶芯设置在所述第二胶芯上;
所述PIN针包括上PIN针和下PIN针;
所述上PIN针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一胶芯内;所述上PIN针一端设置有第一上接触端条;所述第一上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顶部的一端;所述上PIN针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上接触端条;所述第二上接触端条从所述第一胶芯的另一端顶部伸出;
所述下PIN针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二胶芯内;所述下PIN针一端设置有第一下接触端条;所述第一下接触端条设置在所述第二胶芯底部的一端;所述下PIN针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下接触端条;所述第二下接触端条从所述第二胶芯的另一端顶部伸出;
所述框架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第一胶芯和所述第二胶芯的侧边;
所述框架、第一胶芯和第二胶芯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上接触端条和所述第二下接触端条伸出所述外壳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三次封装工艺组装成型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一端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和所述第二胶芯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过三次封装工艺组装成型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内侧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第一夹条和第二夹条;所述第一夹条设置在所述第一胶芯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宫搏梁思源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富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