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窗式空调的室内侧进风结构。窗式空调需包括机箱、室外侧热交换部、室内侧热交换部。上述室内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与室内风扇的吸入侧之间设有能够将室内空气向室内风扇引导的室内侧导向部件,并且这个室内侧导向部件的边沿部分朝室内风扇的吸入侧的中心倾斜。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减小室内侧热交换器与室内侧导向部件之间的进风通道的阻抗,从而减小噪音并增加空气的吸入量,进而增加空调的出风量;同时还可以扩大室内侧热交换器的热传导面积,从而提升空调的性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窗式空调的室内侧,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具有以下特点的窗式空调的室内侧进风结构(INDOOR SUCTION STRUCTURE FOR WINDOW TYPEAIR-CINDITIONER)其室内侧导向部件是倾斜一定的角度的,因而可以使进风区域增加,噪音降低,风量增加。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空调(也称空气调节器)内部具有由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热交换器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它可以根据室内环境的具体情况而将适量的通过蒸发器产生的冷气或通过冷凝器产生的暖风送往室内,从而使室内环境保持令人舒适的状态。空调根据其安装形式可以分为窗式空调和分体型空调。其中窗式空调安装在窗户等处,其整个制冷循环系统安装在同一个机箱内。而分体型空调则分为分别安装在室内和室外的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室内机的内部设有室内侧热交换器,室外机的内部设有室外侧热交换器和压缩机等。图1为现有的窗式空调的一个示例的分解侧视图,图2为现有的窗式空调的横向剖面图。如图所示,现有的窗式空调由以下部分构成,即机箱10,其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空间;室外侧热交换部20,安装在机箱10内部的一侧,能够与室外空气产生热交换;室内侧热交换部30,安装在机箱10内部的另一侧,能够与室内空气产生热交换。机箱10的室外侧的两个侧面上形成了室外侧进风口11,室外侧的前面形成了室外侧排风口12。机箱10的室内侧的前面形成了室内侧进风口13,室内侧的前面的上半部分即室内侧进风口13的上方形成了室内侧排风口14。室外侧热交换部20由以下部件构成,即压缩机21;冷凝用热交换器22,通过制冷剂管与上述压缩机21相连接,能够与室外空气产生热交换,从而使气态制冷剂转化为液态制冷剂;室外风扇23,由轴流扇(axial fan)构成,安装在冷凝用热交换器22的内侧,能够吸入室外空气并将吸入的室外空气向上述冷凝用热交换器22排出。室内侧热交换部30由以下部件构成,即蒸发用热交换器31,与上述室外侧热交换部20的冷凝用热交换器22相连接,能够使液态制冷剂重新转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室内风扇32,由离心扇(centrifugal fan)构成,安装在蒸发用热交换器31的内侧,能够吸入室内空气并将吸入的室内空气向上述蒸发用热交换器31排出。蒸发用热交换器31与室内风扇32之间设有室内侧导向部件(orifice)33,这个室内侧导向部件33能够将室内空气向室内风扇32引导。室内风扇32的上方设有室内侧空气导流板34,这个室内侧空气导流板34能够将流过上述室内风扇32的室内空气向室内侧排风口14引导。另外,室外侧热交换部20与室内侧热交换部30之间设有隔板15,这个隔板15能够将机箱10的内部分隔成室外侧和室内侧。隔板15上设有风扇电机40,这个风扇电机40分别与上述室外风扇23和室内风扇32相连接,因而可以向它们提供旋转力。未说明的图中符号24为室外侧护罩(shroud),25为室外侧导向部件(orifice)。下面描述如上所述的现有的窗式空调的驱动过程。如果空调接通了电源,那么压缩机21就会驱动,从而使制冷剂循环,与此同时,风扇电机40也会驱动,从而将室外的空气和室内的空气分别吸入到室外侧和室内侧,这些流入的空气分别与热交换器2231实现热交换后,又会被排出。下面再对上述过程予以更加详细地说明。如图2所示,由于室外侧的内部设有用作室外风扇32的轴流扇,因而在这个室外风扇32的作用下,室外空气可以通过室外侧两边侧面上的室外侧进风口11、11流入,然后又可以通过室外侧排风口12重新排向外部,其中上述室外侧排风口12以室内侧为准的话是位于后方,换句话说是位于机箱的室外侧的前方。并且在上述过程中,室外空气通过与室外侧热交换器即冷凝用热交换器21相接触,可以与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产生热交换,从而使制冷剂实现冷凝,而空气则变成热空气排出。另一方面,由于室内侧的内部设有用作室内风扇32的离心扇,因而在这个室内风扇32的作用下,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在机箱10前面的下半部分上形成的室内侧进风口13流入,然后又可以通过在机箱10的前面的上半部分上形成的垂直的室内侧排风口14重新排向室内。在这个过程中,室内空气通过与室内侧热交换器即蒸发用热交换器31相接触,可以与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产生热交换,从而使制冷剂实现蒸发,而空气则变成冷气重新排向室内。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窗式空调中,如图3所示,与蒸发用热交换器31的宽度相比,室内风扇32所占的吸入面积比较小,不仅如此,在蒸发用热交换器31与室内风扇32之间的间隔t本来就很小情况下,室内侧导向部件33的边又是垂直的,因此这种结构会使蒸发用热交换器31边沿部分的进风通道的阻抗增加,从而使室内空气只能主要从热交换器31的中间部分通过,蒸发用热交换器31的实际热传导只在大致相当于室内风扇32的吸入直径的长度L范围内是有效的。这样的话,不但会使整个蒸发用热交换器31的热传导性能减弱,并且随着室内空气的吸入量的减少,空调的出风量也会减少,而气流噪音反而会增加。这正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窗式空调所存在的问题而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特点的窗式空调的室内侧进风结构,即在蒸发用热交换器与室内侧导向部件之间的间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减小进风通道阻抗,从而扩大蒸发用热交换器的热传导面积,增加风量,提升空调的性能,同时可以减小气流噪音,从而提高空调的可靠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的室内侧进风结构,其特征是首先这里的窗式空调需包括以下部分,即机箱,其内部被分隔成了室外侧和室内侧,并且其室外侧具备室外侧进风口和排风口,其室内侧具备室内侧进风口和排风口;室外侧热交换部,它由安装在机箱的室外侧内部、能够与室外空气产生热交换的室外侧热交换器和能够使室外空气向上述室外侧热交换器循环的室外风扇构成;室内侧热交换部,它由安装在机箱的室内侧内部、能够与室内空气产生热交换的室内侧热交换器和能够使室内空气向上述室内侧热交换器循环的室内风扇构成。在这样的窗式空调中,室内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与室内风扇的吸入侧之间设有能够将室内空气向室内风扇引导的室内侧导向部件,并且这个室内侧导向部件的边沿部分朝室内风扇的吸入侧的中心倾斜。本专利技术的窗式空调的室内侧进风结构通过把室内侧导向部件的边沿部分做成倾斜结构,可以减小室内侧热交换器与室内侧导向部件之间的进风通道的阻抗,从而减小噪音并增加空气的吸入量,进而增加空调的出风量;同时还可以扩大室内侧热交换器的热传导面积,从而提升空调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窗式空调的一个示例的分解侧视图;图2为现有的窗式空调的横向剖面图;图3为现有的窗式空调的室内侧的略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窗式空调的一个示例的分解侧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窗式空调的横向剖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窗式空调的室内侧的略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窗式空调的室内侧的另一示例的略图。主要部件附图标记说明110机箱(casing) 111室外侧进风口112室外侧排风口 113室内侧进风口114室内侧排风口 115隔板120室外侧热交换部 121压缩机122冷凝用热交换器 123室外风扇(轴流扇)130室内侧热交换部 131蒸发用热交换器132室内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窗式空调的室内侧进风结构,其特征是:窗式空调包括机箱,其内部被分隔成了室外侧和室内侧,并且其室外侧具备室外侧进风口和排风口,其室内侧具备室内侧进风口和排风口;室外侧热交换部,由安装在机箱的室外侧内部、能够与室外空气产生热交换的室外侧热交换器和能够使室外空气向上述室外侧热交换器循环的室外风扇构成;室内侧热交换部,由安装在机箱的室内侧内部、能够与室内空气产生热交换的室内侧热交换器和能够使室内空气向上述室内侧热交换器循环的室内风扇构成;上述室内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与室内风扇的吸入侧之间设有能够将室内空气向室内风扇引导的室内侧导向部件,并且这个室内侧导向部件的边沿部分朝室内风扇的吸入侧的中心倾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润燮,具正焕,朴耐贤,韩东周,刘炳赵,李京洙,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