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900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它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置进水口,内腔,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分别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朝向为向上,所述第二出水口朝向向下,所述进水口内壁设置与外部水源连接的外接螺纹;切换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腔内,当所述切换机构切换到漱口水模式时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当所述切换机构切换到非漱口水模式时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一般的龙头只要接上本装置就可以实现功能的升级,即具备能够出漱口水的功能。

A water outlet component with water outl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
本技术涉及卫浴领域,特别是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普通水龙头一般只有单一的气泡水功能,而要想拥有带有漱口水功能的水龙头就必须购买带漱口水功能的龙头,其更换成本高,如果有个装置直接安装在现有普通水龙头上就能够升级为带出漱口水功能水龙头,将会大大的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该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可连接在普通水龙头上直接升级为带漱口水功能的龙头,且上面有个开关能够切换普通龙头模式和漱口水模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置进水口,内腔,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分别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朝向为向上,所述第二出水口朝向向下,所述进水口内壁设置与外部水源连接的外接螺纹;切换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腔内,当所述切换机构切换到漱口水模式时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当所述切换机构切换到非漱口水模式时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优选的,所述切换机构包括:固定座,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腔内,所述固定座为片状,设置上下贯通的过水孔A;分水器,为片状,活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平面并与所述本体密封配合,在漱口水模式和非漱口水模式之间运动,所述分水器上方设置沉孔和沉槽,所述沉孔和沉槽不相互叠加,还设置上下贯通的过水孔B,所述过水孔B与所述沉槽叠加,还设置一通道,所述通道连通所述沉槽和所述沉孔;密封垫A,活动设置在所述沉孔上并顶靠在所述内腔内壁上随所述分水器运动;弹簧A,固定预紧设置在所述密封垫A和所述沉孔内;密封垫B,活动密封设置在所述过水孔B上并顶靠在所述固定座上随所述分水器运动,所述密封垫B中间设置通孔A;弹簧B,固定预紧设置在所述密封垫B和所述过水孔B内;拨杆,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分水器上设置的卡槽上;当所述分水器处于漱口水模式位置时,所述密封垫B与所述固定座上平面密封止水,水流经过路径为:进水口→沉槽→第一出水口;当所述分水器处于非漱口水模式位置时,所述密封垫A在弹簧A的预紧力作用下顶靠所述第一出水口形成密封止水,所述过水孔B与所述过水孔A对齐连通,所述水流经过路径为:进水口→沉槽→过水孔B→过水孔A→第二出水口。优选的,所述内腔是圆柱形,所述分水器是相对于所述内腔同轴转动,所述分水器与所述内腔通过Y型圈密封配合,所述本体侧边设置贯通内腔和外壁的拨动槽,所述拨杆从所述拨动槽延伸出来。转动配合能够最大程度利用内部空间,且密封技术成熟,功能可靠。优选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本体同轴转动设置,同时所述外壳与所述拨杆延伸出部分固定配合。增加了外壳,操作手感更好。优选的,所述固定座设置让位槽,所述拨杆在所述让位槽内活动。优选的,所述外壳内壁设置轴线方向的拨杆槽,所述拨杆槽与所述拨杆延伸出部分相互卡合。卡合结构简单可靠,且利于外壳的装配。优选的,还包括:连接头,中间设置上下贯穿的圆孔,所述圆孔下方设置止脱环,所述圆孔上方设置与外部水源连接的连接螺纹;球头,所述球头活动密封设置在所述连接头内绕所述球头的球心立体旋转,所述球头中间设置通孔B;C型环,固定设置在所述止脱环上对所述球头进行限位止脱;垫片,固定设置在所述球头和所述本体的所述进水口之间密封。以上组件组合成可以转向的球头组件,可使得整个装置的使用更加的灵活。优选的,还包括起泡器,所述起泡器固定密封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水口上,并将所述固定座和所述分水器顶靠在所述内腔上。优选的,所述外壳外壁设置拨动筋条。优选的,所述外壳内壁设置限位环,相对应的所述本体外壁设置与所述限位环相互配合的限位环槽。装配结构是隐藏的,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整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直接安装在现有普通水龙头上就能够升级为带出漱口水功能水龙头,升级成本低。2、体积小,切换方便快速。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立体爆炸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切换机构立体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出普通水原理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出漱口水原理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两个密封垫细节图。图中:100-连接头;110-圆孔;111-连接螺纹;120-止脱环;200-C型环;300-球头;310-通孔B;400-垫片;500-外壳;510-拨动筋条;520-拨杆槽;530-限位环;600-本体;610-进水口;620-内腔;630-第一出水口;640-第二出水口;650-拨动槽;660-外接螺纹;670-限位环槽700-切换机构;710-密封垫A;720-弹簧A;730-分水器;731-过水孔B;732-沉孔;733-沉槽;734-卡槽;735-通道;740-密封垫B;741-通孔A;750-弹簧B;760-固定座;761-过水孔A;762-让位槽;770-拨杆;780-Y型圈;800-起泡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600,所述本体600设置进水口610,内腔620,第一出水口630,第二出水口640,所述进水口610、所述第一出水口630、所述第二出水口640分别与所述内腔620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630朝向为向上,所述第二出水口640朝向向下,所述进水口610内壁设置与外部水源连接的外接螺纹660;切换机构700,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腔620内,当所述切换机构700切换到漱口水模式时连通所述进水口610和所述第一出水口630;当所述切换机构700切换到非漱口水模式时连通所述进水口610和所述第二出水口640。本实施例中,所述切换机构700包括:固定座760,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腔620内,所述固定座760为片状,设置上下贯通的过水孔A761;分水器730,为片状,活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760上平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所述本体设置进水口、内腔、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分别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朝向为向上,所述第二出水口朝向向下,所述进水口设置与外部水源固定连接的连接结构;/n切换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腔内,当所述切换机构切换到漱口水模式时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当所述切换机构切换到非漱口水模式时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设置进水口、内腔、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分别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朝向为向上,所述第二出水口朝向向下,所述进水口设置与外部水源固定连接的连接结构;
切换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腔内,当所述切换机构切换到漱口水模式时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当所述切换机构切换到非漱口水模式时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包括:
固定座,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腔内,所述固定座为片状,设置上下贯通的过水孔A,所述过水孔A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
分水器,为片状,活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平面并与所述本体密封配合,在漱口水模式和非漱口水模式之间运动,所述分水器上平面设置沉槽,和上下贯通的过水孔B,所述过水孔B与所述沉槽叠加;在漱口水模式下,所述沉槽与所述第一出水口重叠连通,所述分水器下平面将所述过水孔A封堵;在非漱口水模式下所述分水器上平面将所述第一出水口封堵,所述过水孔B与所述过水孔A连通;
拨杆,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分水器上设置的卡槽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还包括:密封垫A、弹簧A、密封垫B、弹簧B
所述分水器上平面设置沉孔,所述沉孔和所述沉槽不相互叠加,还设置一个通道,所述通道连通所述沉槽和所述沉孔;
所述密封垫A活动设置在所述沉孔上并顶靠在所述内腔内壁上随所述分水器运动;
所述弹簧A固定预紧设置在所述密封垫A和所述沉孔内;
所述密封垫B活动密封设置在所述过水孔B上并顶靠在所述固定座上随所述分水器运动,所述密封垫B中间设置通孔A;
所述弹簧B固定预紧设置在所述密封垫B和所述过水孔B内;
当所述分水器处于漱口水模式位置时,所述密封垫B与所述固定座上平面密封止水,水流经过路径为:进水口→沉槽→第一出水口;
当所述分水器处于非漱口水模式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全尹艳梅钟燕辉廖胜细游锋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