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及电子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8780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及电子纸,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板、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和第二基板,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单元,电致变色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具有与第二电极相对的第一相对面,第二电极具有与第一电极相对的第二相对面,第一相对面和/或第二相对面上设有若干微纳结构。以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形成电致变色单元,能实现黑色、灰色和白色显示,并且在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上设置微纳结构,可以增加其接触面积,使其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并使两电极之间的电场的分布更均匀,从而加强其导电效果和响应速度,且其结构简单,易于制备。

Electrochromic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pa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及电子纸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及电子纸,属于显示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sm,EC)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器件称为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电致变色材料是电致变色器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着器件的电致变色性能。按照材料的结构性质,电致变色材料可分为阳极电致变色材料(离子嵌入着色)和阴极电致变色材料(离子抽出着色)。阳极电致变色材料与阴极电致变色材料可组装成互补型电致变色器件,此类互补型器件可以提高整体的电致变色性能,如光学对比度,颜色变化,光谱吸收范围等。目前,现有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及电子纸具有以下问题:1)电致变色层往往通过将液体的电致变色材料注入至间隙中形成,易使位于间隙上方的电极因压力差而产生塌陷,且其封装难度大,易发生漏液现象,严重影响电致变色显示面板的质量;2)当环境光较弱时,其显示效果不佳,不便于使用者使用;3)现有的电子纸往往无法显示纯黑色,或者,显示纯黑色的器件结构复杂,响应速度慢;4)施加的电场的不均匀性较大,从而影响电介质的绝缘强度;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电场愈不均匀,电介质的绝缘强度愈低,易使其他材质与电介质层接触从而发生腐蚀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及电子纸,其电极之间电场分布均匀,具有较佳的显示效果,并能显示黑色、灰色和白色,且结构简单、易于制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板、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和第二基板,所述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单元,所述电致变色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的第一相对面,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的第二相对面,所述第一相对面和/或第二相对面上设有若干微纳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微纳结构为凹坑结构、槽型结构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进一步地,所述微纳结构为凹凸槽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凹凸槽型结构的槽型的宽度相同,或不同;所述槽型的深度相同,或不同;所述槽型的形状为长方形,或为梯形,或为弧形。进一步地,所述微纳结构呈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分布。进一步地,所述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设有电致变色材料,所述电致变色材料选自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或复合电致变色材料中的任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优选的为三氧化钨、氧化镍。进一步地,所述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优选的为紫萝精类、间苯二酸酯类、金属酞菁类、吡啶类金属配合物、聚苯胺类、聚吡咯类、聚噻吩类中的任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显示面板还包括白反射层,所述白反射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电致变色像素阵列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显示面板还包括粘接层,所述粘接层设置在所述白反射层和电致变色像素阵列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像素阵列通过所述粘接层粘附在所述白反射层上。进一步地,所述白反射层由粘性聚合物树脂和白色颗粒形成,所述电致变色像素阵列粘附在所述白反射层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为透明电极。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单元还包括依次层叠的设置于第一电极与电致变色像素层之间的离子储存层和导电层。进一步地,所述离子存储层和导电层为固态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离子储存层相嵌。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纸,其包括上述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及电子纸将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若干独立的电致变色单元,再将若干电致变色单元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该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及电子纸以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形成电致变色单元,能实现黑色、灰色和白色显示,并且在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上设置微纳结构,可以增加其接触面积,使其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并使两电极之间的电场的分布更均匀,从而加强其导电效果和响应速度,且其结构简单,易于制备。并且,该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及电子纸将电致变色像素阵列以粘接的方式固定在白反射层上,省去了液态电致变色材料的封装步骤,并避免了位于间隙上方的电极因压力差而产生塌陷、易发生漏液的现象,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示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a和图2b为本专利技术所示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和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示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中的微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示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示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所示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所示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请参见图1和图2a,在竖直方向10上,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板1、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层3和第二基板4,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层3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单元30,电致变色单元3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31、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32以及第二电极33,通电时,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32变成黑色,断电时,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32为透明色。其中,第一电极31具有与第二电极33相对的第一相对面311,第二电极33具有与第一电极31相对的第二相对面331,第一相对面311和/或第二相对面331上设有若干微纳结构5。请结合图2b,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还包括反射层2,反射层2设置在第一基板1和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层3之间。在竖直方向10上,该电致变色显示面板自下而上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1、反射层2、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层3和第二基板4,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层3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单元30。在本专利技术中,反射层2为白反射层2。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射层2也可为其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电致变色单元3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31、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32以及第二电极33,通电时,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32变成黑色,断电时,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32为透明色。其中,第一电极31具有与第二电极33相对的第一相对面311,第二电极33具有与第一电极31相对的第二相对面331,第一相对面311和/或第二相对面331上设有若干微纳结构5。该电致变色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板、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和第二基板,所述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单元,所述电致变色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的第一相对面,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的第二相对面,所述第一相对面和/或第二相对面上设有若干微纳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板、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和第二基板,所述电致变色像素阵列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单元,所述电致变色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的第一相对面,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的第二相对面,所述第一相对面和/或第二相对面上设有若干微纳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结构为凹凸槽型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槽型结构的槽型的宽度相同,或不同;所述槽型的深度相同,或不同;所述槽型的形状为长方形,或为梯形,或为弧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结构呈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黑色电致变色像素层设有电致变色材料,所述电致变色材料选自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或复合电致变色材料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优选的为三氧化钨、氧化镍。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优选的为紫萝精类、间苯二酸酯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东林刘艳花黄文彬陈林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中为柔性光电子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