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干涉仪透射式正交偏振相位显微成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8553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5: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是一种基于F‑P干涉仪腔内增强型透射式正交偏振相位显微成像装置。其特征是:它由激光光源1、光衰减系统2、激光扩束系统3、F‑P干涉仪4、PBS偏振分光棱镜5、显微物镜6和8、探测相机7和9、计算机10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微小物体的数字全息测量,可广泛用于各种物体内部的折射率三维显微成像领域。

Transmission type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phase micro imaging device based on F-P interferome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F-P干涉仪透射式正交偏振相位显微成像装置(一)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基于F-P干涉仪腔内增强型透射式正交偏振相位显微成像装置,可用于光纤及细胞等各种微小物体内部的折射率三维显微成像,属于光学成像
(二)
技术介绍
显微光学成像,通常也称“光学显微成像”(OpticalMicroscopy)或“光学显微术”(LightMicroscopy),是指透过样品或从样品反射回来的可见光,通过一个或多个透镜后,能够得到微小样品的放大图像的技术。所得图像可以通过目镜直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用感光板或数字化图像探测器如电荷耦合器件(CCD)、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进行记录,还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显示和分析处理。采用明场照明方式的普通光学显微术通常存在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能对深色样品(透射型)或强反光样品(反射型)进行成像;二是光学衍射极限限制了该技术的最高分辨率约为200nm;三是离焦信息会降低图像对比度。基于样品中(外源或内源)荧光分子的激发和荧光发射的荧光显微术(FluorescenceMicroscopy),可以突破无法对透明样品成像的局限,但分辨率受限和离焦干扰的问题仍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才能加以解决。20世纪30年代,荷兰物理学家泽尼克(Zernike)首次提出了相衬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将直射光(即零频光)的相位改变±90°并适当衰减,从而使直射光和衍射光发生干涉而使像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近似正比于物体的相位分布,将“看不见”的相位变化转化为“可见”的强度分布。在具体光路上,泽尼克相衬显微镜需要一个能够产生锥形照明光的圆环型聚光器,以及位于物镜后焦面处的一个对应于该锥形照明光通过区域的相位环。采用该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对无染色的活细胞样品的直接观察和成像,但其缺点是不适合厚样品和极微小样品。近年来的数字全息技术由于其能够记录并显示所记录物体的全部信息而被应用于显微成像中,其中专利CN109062018A中公开了一种三波长反射式数字全息显微镜,该数字全息显微镜由三束波长有差别的线偏振光源以及分光棱镜、透镜等组成。其实现的功能是相对于以往的显微成像装置有了较好的图像分辨率,但其系统只使用了反射光作为形成干涉光,无法通过对比消除误差,并且三光源系统结构复杂,不易操作。专利CN109615651A中公开了一种基于光场显微系统的三维显微成像方法及系统,通过预设算法对光场强度图像和其中所述的第一前向投影矩阵、高分辨率强度图像和第二前向投影矩阵进行三维重建,生成三维样本的三维重建结果。通过增加一路采集光路,实现在同等迭代次数下,增强焦面重建信噪比,光场显微成像的重建效果有很大的提升,但该方法及系统是使用更加优化的算法重建而得到的,依靠的光路结构依然没有变化。专利CN109520988A中公开了一种显微成像系统,隔震平台,可移动的载玻片,成像组件构成。可对不同类型的细胞样本进行高精度检测,但是该系统是依据细胞荧光的原理成像,无法对于其他非细胞微粒及物体成像,适用范围小。专利CN201710904860.1公开了一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系统,该成像系统采用了马赫曾德尔干涉光路,其特点是采用了光纤来简化系统,降低成本,但是相比F-P腔的光路结构,仍然较为复杂。专利CN201810145657.5公开了一种高分辨率数字全息衍射层析成像,其特点是采用马赫曾德尔干涉光路结构,利用合成孔径方法得到N幅合成高分辨率全息图,进而获得被测样品的高分辨率三维折射率再现。相对来说,结构更为复杂,与本专利技术专利有着本质区别。专利CN201910136421.X公开了一种超分辨率数字全息成像系统和成像方法,其成像系统的特点是在传统的马赫曾德尔干涉光路前加入一块透射式空间光调制器,对光源进行调制。与采用F-P腔的光路结构的本专利技术相比,有着本质区别。对此,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基于F-P干涉仪腔内增强型透射式正交偏振相位显微成像装置,F-P干涉仪的精细度在20以上,由此可以利用光束在F-P干涉仪腔内的多次反射,其在多次反射之后,透射光产生的相干条纹得到成倍放大,相比于算法重建,本专利技术则是从探测光路的结构本身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其主要特点是:(1)精准的F-P共光路结构;(2)F-P腔内多次往返式相位累积的增强方法;上述两个方面的实质性改进就会导致本专利技术在待测信息源头上为直接提高显微成像的质量和测量分辨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基于F-P干涉仪的腔内增强型透射式正交偏振相位显微成像装置,能够利用正交偏振态的记录信息补偿原理,再通过由偏振态互相垂直的两束干涉光得到的两幅图像对比的方式来提高干涉分辨率,增大干涉条纹可见度,减少误差。能够克服单一偏振态记录导致的信息缺失,提高数字全息的保真度。(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操作调节容易的基于F-P干涉仪的腔内增强型透射式正交偏振相位显微成像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方法如下:该透射式正交偏振增强型相位显微成像装置是由激光光源1、光衰减系统2、激光扩束系统3、F-P干涉仪4、PBS偏振分光棱镜5、显微物镜6和8、探测相机7和9、计算机10组成。所述装置中,待测物体置于F-P干涉仪4中,激光光源1发出的光经光衰减系统2衰减后,再由激光扩束系统3扩束,随后进入到F-P干涉仪4,光束在F-P干涉仪的腔内每反射一次,都有相应的透射光传至PBS偏振分光棱镜5中,经过多次反射后,PBS分光棱镜产生两束传播方向垂直且偏振态相互垂直的光束,而后分别传至显微物镜6和8,由探测相机7和9分别接收信号后,将得到的信号传输至计算机10进行处理。计算机10将得到的两组信号做出对比,消除掉单张图像所存在的误差,得到理想的图像。本专利技术还有以下技术特征:所使用的光路系统中的F-P干涉仪作为产生成倍光程差的器件,通过光在F-P腔中的多次反射,每次经过待测微粒都可以成倍增加光程差,从而显著增大干涉条纹的宽度,达到了提高分辨率的目的。F-P腔中,光束在F-P腔中多次反射、透射,相位增强,最终透过F-P腔的光束的复振幅为:其中,为透射光的复振幅,是F-P腔中入射光的复振幅,为F-P腔的两平行的平面玻璃板内侧的表面反射率,δ为待测细胞的相位分布。则F-P腔多光束干涉时,通过数字全息获得的相位分布为:其中,n是腔内介质的折射率,d是F-P腔的厚度,λ为光源的合成波长。光束沿着传播方向,经过待测物体内部的每一点的折射率的累积,就是通过数字全息图获得的相位分布,当待测物体内部及与待测物体周围的环境介质之间的折射率差较小时,光程差是沿光束路径方向折射率的累积,则相位分布与待测物体的折射率分布的关系为:其中,n(x,y,z)为待测细胞2内部的折射率分布,z轴是光束传播的方向,n0为待测细胞2周围的环境介质的折射率。由此得到的相位分布图和一般以M-Z干涉得到的相位分布图如图3所示,相较于传统的M-Z法,可以得到变化率更加明显的图像,表明了干涉条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F-P干涉仪腔内增强型的透射式正交偏振相位显微成像装置。其特征是:它由激光光源1、光衰减系统2、激光扩束系统3、F-P干涉仪4、偏振分光棱镜(PBS)5、显微物镜6和8、探测相机7和9、计算机10组成。所述装置中,将待测微粒放入F-P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激光光源1发出的光经光衰减系统2衰减后,再由激光扩束系统3扩束,随后进入到F-P干涉仪4,光束在F-P干涉仪的腔内每反射一次,都有相应的透射光传至PBS偏振分光棱镜5中,经过多次反射后,PBS分光棱镜产生两束传播方向垂直且偏振态相互垂直的光束,分别传至显微物镜6和8,由探测相机7和9分别接收信号后,将得到的信号传输至计算机10进行处理。计算机10将得到的两组信号做出对比,消除掉单张图像所存在的误差,得到理想的图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F-P干涉仪腔内增强型的透射式正交偏振相位显微成像装置。其特征是:它由激光光源1、光衰减系统2、激光扩束系统3、F-P干涉仪4、偏振分光棱镜(PBS)5、显微物镜6和8、探测相机7和9、计算机10组成。所述装置中,将待测微粒放入F-P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激光光源1发出的光经光衰减系统2衰减后,再由激光扩束系统3扩束,随后进入到F-P干涉仪4,光束在F-P干涉仪的腔内每反射一次,都有相应的透射光传至PBS偏振分光棱镜5中,经过多次反射后,PBS分光棱镜产生两束传播方向垂直且偏振态相互垂直的光束,分别传至显微物镜6和8,由探测相机7和9分别接收信号后,将得到的信号传输至计算机10进行处理。计算机10将得到的两组信号做出对比,消除掉单张图像所存在的误差,得到理想的图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苑立波李晟孟令知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