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行星表面可选点采样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行星表面可选点采样器,属于星体探测
技术介绍
小行星和彗星是太阳系中的重要成员,他们保存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和演化历史,是研究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国际小行星探测已从早期的飞跃探测和近期的环绕着陆探测过渡到如今的采样返回探测。在几乎没有重力的小天体上,如果采用像在月球上一样用铁锹采掘样品,那么探测器本身就马上被反弹出很远。因此提出一种低轴向力的采样器对于小行星探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探测器无法应用于小行星探测采样的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小行星表面可选点采样器。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行星表面可选点采样器,它包括探测器主体和支撑探测器主体的机械臂,它还包括气罐、进气管、进尺机构、样品管、转位机构、采样钻及返回舱,气罐、进尺机构及返回舱均固定在探测器主体上,所述转位机构通过进尺机构实现竖直方向的直线进给运动,所述采样钻包括壳体、第一电机支撑架、回转电机、第一主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行星表面可选点采样器,它包括探测器主体(1)和支撑探测器主体(1)的机械臂(2),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气罐(3)、进气管(4)、进尺机构(5)、样品管(6)、转位机构(7)、采样钻(8)及返回舱(9),气罐(3)、进尺机构(5)及返回舱(9)均固定在探测器主体(1)上,所述转位机构(7)通过进尺机构(5)实现竖直方向的直线进给运动,所述采样钻(8)包括壳体(8-1)、第一电机支撑架(8-2)、回转电机(8-3)、第一主动齿轮(8-4)、第一从动齿轮(8-5)、传动轴(8-6)、钻杆(8-7)、钻杆套(8-8)、端盖(8-9)、变幅杆(8-10)及压电陶瓷叠堆(8-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小行星表面可选点采样器,它包括探测器主体(1)和支撑探测器主体(1)的机械臂(2),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气罐(3)、进气管(4)、进尺机构(5)、样品管(6)、转位机构(7)、采样钻(8)及返回舱(9),气罐(3)、进尺机构(5)及返回舱(9)均固定在探测器主体(1)上,所述转位机构(7)通过进尺机构(5)实现竖直方向的直线进给运动,所述采样钻(8)包括壳体(8-1)、第一电机支撑架(8-2)、回转电机(8-3)、第一主动齿轮(8-4)、第一从动齿轮(8-5)、传动轴(8-6)、钻杆(8-7)、钻杆套(8-8)、端盖(8-9)、变幅杆(8-10)及压电陶瓷叠堆(8-11),其中回转电机(8-3)竖直固定在转位机构(7)上,壳体(8-1)的外侧壁通过第一电机支撑架(8-2)与回转电机(8-3)固接,第一主动齿轮(8-4)与第一从动齿轮(8-5)相互啮合且第一主动齿轮(8-4)固接在回转电机(8-3)的输出轴上,传动轴(8-6)同轴穿装在第一从动齿轮(8-5)上,变幅杆(8-10)同轴套设在传动轴(8-6)上,所述变幅杆(8-10)包括上段、中段及下段,上段及下段的横截面直径均小于中段的横截面直径,端盖(8-9)同轴且转动套设在传动轴(8-6)上,压电陶瓷叠堆(8-11)套设在变幅杆(8-10)的上段且其上下两端分别与端盖(8-9)及变幅杆(8-10)中段无间隙接触,变幅杆(8-10)的下段位于壳体(8-1)内,传动轴(8-6)的下端与钻杆(8-7)的上端同轴固接,且钻杆(8-7)的上端套装有定位台(8-71),所述定位台(8-71)与变幅杆(8-10)的底端无间隙接触,所述钻杆套(8-8)呈T形结构,钻杆套(8-8)的上部水平开设有通孔(8-81),气罐(3)与通孔(8-81)的一端通过进气管(4)连通,返回舱(9)与通孔(8-81)的另一端通过样品管(6)连通。
技术研发人员:全齐全,唐德威,杨正,黄江川,邓宗全,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