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8255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装置,包括支撑杆、移动框以及支撑框;移动框和支撑框均套设于支撑杆,支撑杆与底座通过万向轴连接;支撑框和移动框通过第二转轴连接;支撑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把手和吊钩;支撑框内还设置有第三转轴和下阻力板;移动框上方设置有上阻力板;下阻力板和移动框之间通过第二弹簧连接;通过摆动把手,第二转轴会带动下阻力板与支撑杆形成摩擦力,而支撑框同时会带动移动框往上移动从而将整个装置往上移动,重复此过程可逐渐将重物往上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单人操作,适用于小型重物的吊起和移动。

A lif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械起重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由一人进行操作,利用摩擦力以及杠杆原理实现的起重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重物的吊起,一般使用吊车等装置,而吊车体型庞大,对于一些小型的重物而言运行成本和复杂度过高。即便使用千斤顶,也只能从两端顶起,并不方便于单个重物的起吊,而且存在难以转移重物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起重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起重装置,包括:支撑杆,支撑杆的底端竖直连接于底座;移动框,移动框包括顶板和侧板;顶板套设于支撑杆且可沿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侧板垂直连接于顶板下方且平行于支撑杆;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底端竖直连接于顶板的上表面;第一转轴,第一转轴水平固定于顶板的上表面;上阻力板,上阻力板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弹簧的顶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转轴且可绕第一转轴转动;上阻力板受第一弹簧推力作用从而与支撑杆之间相互接触形成摩擦力,上阻力板通过摩擦力固定于支撑杆;当上阻力板绕第一转轴转动并压缩弹簧时,上阻力板可与支撑杆分离从而可沿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顶端竖直连接于顶板的下表面;下阻力板,下阻力板水平连接于第二弹簧的底端;下阻力板套设于支撑杆且可沿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支撑框,支撑框套设于支撑杆并可沿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支撑框与侧板通过一根第二转轴连接;第二转轴水平固定于侧板;支撑框可绕第二转轴转动;第三转轴,第三转轴水平固定于支撑框且位于下阻力板上方;支撑框可绕第三转轴转动;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分别位于支撑杆的两侧;支撑框在靠近第二转轴的一侧竖向连接有吊钩;支撑框在靠近第三转轴的一侧水平连接有把手;当把手往下移动时,第三转轴可带动下阻力板的一端往下移动并使下阻力板与支撑杆接触形成摩擦力从而将下阻力板固定于支撑杆;此时,当把手继续往下移动时,支撑框可绕第三转轴转动并在克服上阻力板与支撑杆之间的摩擦力的同时,带动移动框往上移动,导致第二弹簧伸长;此时,当把手往上移动时,下阻力板与支撑杆分离,第二弹簧可带动下阻力板往上移动。优选的,底座内设置有万向轴,支撑杆的底端连接于万向轴。优选的,万向轴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挡板;两个挡板可限制支撑杆的转动且分别位于靠近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的一侧。优选的,两个挡板与地面的夹角均相同。优选的,第一弹簧缠绕于一个弹簧柱上,弹簧柱的底端竖直连接于顶板的上表面。优选的,第一转轴位于靠近第二转轴的一侧;第一弹簧位于靠近第三转轴的一侧。优选的,移动框还包括水平连接于侧板底部的底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重物放置于吊钩上,并且不断上下移动把手,就能够将重物从底部渐渐吊起,可单人单手操作,十分方便。通过将把手设计地足够长,还能够充分利用杠杆原理起到省力的作用。通过将支撑杆设计为可摆动式,还可以方便重物的转移。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十分适合小型重物的吊起与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俯视图。图中,1、支撑杆,2、底座,3、万向轴,4、挡板,5、把手,6、吊钩,7、移动框,8、支撑框,9、第二转轴,10、下阻力板,11、第三转轴,12、第一弹簧,13、第二弹簧,14、上阻力板,15、第一转轴,16、弹簧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起重装置,包括:支撑杆1,支撑杆1的底端竖直连接于底座2;连接方式可选为:底座2内设置有万向轴3,支撑杆1的底端连接于万向轴3。万向轴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挡板4;两个挡板4可限制支撑杆1的转动且分别位于靠近第二转轴9和第三转轴11的一侧。两个挡板4与地面的夹角均相同。如此一来,支撑杆1可沿横向(纸面方向)在挡板4限制范围内转动;可沿纵向(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自由转动;此设定增大了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使用灵活度,也方便于重物的转移。移动框7,移动框7包括顶板和侧板;顶板套设于支撑杆1且可沿支撑杆1竖向自由移动;侧板垂直连接于顶板下方且平行于支撑杆1;移动框7还可以包括水平连接于侧板底部的底板,如此一来移动框7更加稳定。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的底端竖直连接于顶板的上表面;具体来说,第一弹簧12缠绕于一个弹簧柱16上,弹簧柱16的底端竖直连接于顶板的上表面。第一转轴15,第一转轴15水平固定于顶板的上表面;上阻力板14,上阻力板1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弹簧12的顶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转轴15且可绕第一转轴15转动;上阻力板14受第一弹簧12推力作用从而与支撑杆1之间相互接触形成摩擦力,上阻力板14通过摩擦力固定于支撑杆1;当上阻力板14(受外力)绕第一转轴15转动并压缩弹簧时,上阻力板14可与支撑杆1分离从而可沿支撑杆1竖向自由移动;第二弹簧13,第二弹簧13的顶端竖直连接于顶板的下表面;下阻力板10,下阻力板10水平连接于第二弹簧13的底端;下阻力板10套设于支撑杆1且可沿支撑杆1竖向自由移动;支撑框8,支撑框8套设于支撑杆1并可沿支撑杆1竖向自由移动;支撑框8与侧板通过一根第二转轴9连接;第二转轴9水平固定于侧板;支撑框8可绕第二转轴9转动;第三转轴11,第三转轴11水平固定于支撑框8且位于下阻力板10上方;支撑框8可绕第三转轴11转动;第二转轴9和第三转轴11分别位于支撑杆1的两侧;支撑框8在靠近第二转轴9的一侧竖向连接有吊钩6;支撑框8在靠近第三转轴11的一侧水平连接有把手5;本专利技术使用时,先在吊钩6上挂上重物,接下来将重物慢慢提升的过程如下:将把手5往下移动,支撑框8会先绕第二转轴9转动,直至第三转轴11带动下阻力板10的一端往下移动并使下阻力板10与支撑杆1接触形成摩擦力从而将下阻力板10固定于支撑杆1;此时,当把手5继续往下移动时,支撑框8会绕第三转轴11转动并在克服上阻力板14与支撑杆1之间的摩擦力的同时,在吊钩6一侧带动移动框7往上移动,导致第二弹簧13伸长;此时,抬起把手5,下阻力板10就与支撑杆1分离,第二弹簧13可带动下阻力板10往上移动;重复此过程,就可将下阻力板10以及移动框7越拉越高,从而达到吊起重物的作用。作为一项优化,可设置第一转轴15位于靠近第二转轴9的一侧;第一弹簧12位于靠近第三转轴11的一侧;由于移动框7向上移动时,支撑框8主要是对第三转轴11一侧施加力,从而使得上阻力板14有区域水平的趋势,从而使得上阻力板14和支撑杆1的摩擦力较小些,便于移动。吊起一个重物后,需要将移动框7往下移,然后去吊起其他重物,此时可将上阻力板14往下压,在压缩第一弹簧12的同时使下阻力板10与支撑杆1的摩擦力消失,从而使得整个支撑框8以及移动框7等可往下移动至底部。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起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竖直连接于底座;/n移动框,所述移动框包括顶板和侧板;所述顶板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且可沿所述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所述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顶板下方且平行于所述支撑杆;/n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竖直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n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水平固定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n上阻力板,所述上阻力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且可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所述上阻力板受所述第一弹簧推力作用从而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相互接触形成摩擦力,所述上阻力板通过所述摩擦力固定于所述支撑杆;当所述上阻力板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并压缩所述弹簧时,所述上阻力板可与所述支撑杆分离从而可沿所述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n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竖直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n下阻力板,所述下阻力板水平连接于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所述下阻力板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且可沿所述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n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套设于所述支撑杆并可沿所述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所述支撑框与所述侧板通过一根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轴水平固定于所述侧板;所述支撑框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n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水平固定于所述支撑框且位于所述下阻力板上方;所述支撑框可绕所述第三转轴转动;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三转轴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杆的两侧;/n所述支撑框在靠近所述第二转轴的一侧竖向连接有吊钩;所述支撑框在靠近所述第三转轴的一侧水平连接有把手;/n当所述把手往下移动时,所述第三转轴可带动所述下阻力板的一端往下移动并使所述下阻力板与所述支撑杆接触形成摩擦力从而将所述下阻力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杆;此时,当所述把手继续往下移动时,所述支撑框可绕所述第三转轴转动并在克服所述上阻力板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的摩擦力的同时,带动所述移动框往上移动,导致所述第二弹簧伸长;此时,当所述把手往上移动时,所述下阻力板与所述支撑杆分离,所述第二弹簧可带动所述下阻力板往上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竖直连接于底座;
移动框,所述移动框包括顶板和侧板;所述顶板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且可沿所述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所述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顶板下方且平行于所述支撑杆;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竖直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
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水平固定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
上阻力板,所述上阻力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且可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所述上阻力板受所述第一弹簧推力作用从而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相互接触形成摩擦力,所述上阻力板通过所述摩擦力固定于所述支撑杆;当所述上阻力板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并压缩所述弹簧时,所述上阻力板可与所述支撑杆分离从而可沿所述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竖直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
下阻力板,所述下阻力板水平连接于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所述下阻力板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且可沿所述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
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套设于所述支撑杆并可沿所述支撑杆竖向自由移动;所述支撑框与所述侧板通过一根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轴水平固定于所述侧板;所述支撑框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
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水平固定于所述支撑框且位于所述下阻力板上方;所述支撑框可绕所述第三转轴转动;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三转轴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杆的两侧;
所述支撑框在靠近所述第二转轴的一侧竖向连接有吊钩;所述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艺博郑旭姜拓张桀谭嘉莹李贺林椿雨阴晓光姚明海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