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回路钻跨角钢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7933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回路钻跨角钢塔,所述塔身上由上而下依次设有顶层地线横担、上层导线十字横担、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所述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其中两端与顶层地线横担、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平行设置;所述顶层地线横担及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两端均垂直于跨越侧方向布置,所述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均垂直于钻越侧线路方向布置,所述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下层导线横担以及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两端均垂直于钻越侧线路方向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双回路大角度钻跨越,降低了先跨后钻工程中交叉线路改造、电缆入地和路径调整的几率,避免了对邻塔的影响。

A kind of steel tower with double circuit and cross angle dril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回路钻跨角钢塔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杆塔,具体涉及一种双回路钻跨角钢塔。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输电线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正在迅速发展。由于输电线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分布不断密集,相互平行、交叉的情况不可避免,经常出现新建线路与已建走廊交叉的情况,尤其是新建输电线路杆塔一侧钻越另一侧跨越的连续钻跨问题越来越普遍。根据规程要求,宜跨越电压等级较低的线路和钻越电压等级较高的线路,故新建输电线路先跨越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后再钻越已建电力线路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在实际工程中,对于新建双回输电线路先跨越高速铁路或高速公路,再钻越已建电力线路的情况,目前所采用的输电线路,线路连接混乱,对邻塔造成影响,不利于工程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回路钻跨角钢塔,该杆塔的线路跨越侧导线呈鼓型布置,避免了对邻塔的影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回路钻跨角钢塔,包括塔身,所述塔身上由上而下依次设有顶层地线横担、上层导线十字横担、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所述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其中两端与顶层地线横担、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平行设置;所述顶层地线横担及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两端均垂直于跨越侧方向布置,所述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均垂直于钻越侧线路方向布置,所述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下层导线横担以及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两端均垂直于钻越侧线路方向布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层地线横担为三层;所述中层辅助横担为三层,下层导线横担为两层。所述顶层地线横担与跨越侧地线连接,所述上层导线十字横担与跨越侧导线连接,所述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与钻越侧地线连接均与钻越侧导线连接。进一步的,跨越侧地线悬挂在顶层地线横担处,跨越侧导线悬挂在上层导线十字横担处,且跨越侧上相导线通过带支撑管的跳线串及支柱绝缘子与钻越侧上相导线连接;跨越侧中相导线通过带支撑管的跳线串、支柱绝缘子接至钻越侧远离塔身侧的下相导线;钻越侧导线悬挂在下层导线横担处,钻越侧地线悬挂在下层地线横担处;跨越侧下相导线通过支撑管的跳线串和位于跨越线路下方的支柱绝缘子与钻越侧靠近塔身侧的下相导线连接。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双回路大角度钻跨越,降低了先跨后钻(或先钻后跨)工程中交叉线路改造、电缆入地和路径调整的几率,避免了对邻塔的影响及交叉线路造成的停电,增加了电网可靠性,缩减了建设成本,同时进一步压缩了钻越档的新建线路导地线对地距离。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接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双回路钻跨角钢塔,包括塔身1,在塔身1上由上而下依次设有顶层地线横担2、上层导线十字横担3、中层辅助横担4、下层地线横担5及下层导线横担6,上层导线十字横担3的其中两端与顶层地线横担2、中层辅助横担4、下层地线横担5及下层导线横担6平行设置;顶层地线横担2及上层导线十字横担3的两端均垂直于跨越侧方向布置,中层辅助横担4、下层地线横担5及下层导线横担6均垂直于钻越侧线路方向布置,中层辅助横担4、下层地线横担5、下层导线横担6以及上层导线十字横担3的两端均垂直于钻越侧线路方向布置。顶层地线横担2的长度及与导线横担的间距,需满足防雷保护,导地线间距的要求;上层导线十字横担3的长度及层间距由跨越侧接入导线的布置形式决定;中层辅助横担4的长度、辅助横担4与上层导线横担3,辅助横担4与下层导线横担5、辅助横担4之间的间距需满足导线间距、电气间隙要求;中层辅助横担4的层数由钻越点与跨越点之间的高差决定,高差越高辅助横担的层数越多;下层地线横担5,导线横担6的长度需满足导地线间距、电气间隙、防雷保护的要求。本实施例的,顶层地线横担2为三层;中层辅助横担4为三层,下层导线横担6为两层。顶层地线横担2与跨越侧地线连接,上层导线十字横担3与跨越侧导线连接,中层辅助横担4、下层地线横担5与钻越侧地线连接均与钻越侧导线连接。下层地线横担共一层,自塔身垂直于钻越侧线路方向布置两边横担。支柱绝缘子7固定在横担梢部、跨越侧线路下方,固定在横担梢部的绝缘子垂直于原线路方向,固定在跨越侧线路下方的绝缘子平行于原线路方向。支柱绝缘子7带电点间距、带电点与导线、地线间距,带电点与杆身的间距,应满足电气要求。跨越侧地线11悬挂于顶层地线横担2上;钻越侧地线9悬挂在下层地线横担5处,根据防雷保护、导地线间距的要求,确定地线的根数和悬挂位置。如图3所示,跨越侧导线12悬挂在上层导线横担3处,跨越侧地线11悬挂在顶层地线横担2处;钻越侧导线10悬挂在下层导线横担6处,钻越侧地线9悬挂在下层地线横担5处;跨越侧上相导线利用带支撑管的跳线串8和位于钻越线路上方的支柱绝缘子7接至钻越侧上相导线;跨越侧中相导线利用带支撑管的跳线串8、位于横担梢部和位于跨越线路下方的支柱绝缘子7,接至钻越侧远离塔身侧的下相导线;跨越侧下相导线利用带支撑管的跳线串8和位于跨越线路下方的支柱绝缘子7,接至钻越侧靠近塔身侧的下相导线;本实施例的跨越档导线呈鼓型布置,钻越档导线呈三角型布置。根据防雷保护、导地线间距的要求,当需要保留地线时,需满足跨越侧导线与被跨越线路地线、钻越侧地线与被钻越线路导线的间距;当取消地线时,需满足跨越侧导线与被跨越线路地线、钻越侧导线与被钻越线路导线的间距。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回路钻跨角钢塔,包括塔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塔身上由上而下依次设有顶层地线横担、上层导线十字横担、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所述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其中两端与顶层地线横担、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平行设置;所述顶层地线横担及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两端均垂直于跨越侧方向布置,所述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均垂直于钻越侧线路方向布置,所述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下层导线横担以及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两端均垂直于钻越侧线路方向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回路钻跨角钢塔,包括塔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塔身上由上而下依次设有顶层地线横担、上层导线十字横担、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所述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其中两端与顶层地线横担、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平行设置;所述顶层地线横担及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两端均垂直于跨越侧方向布置,所述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及下层导线横担均垂直于钻越侧线路方向布置,所述中层辅助横担、下层地线横担、下层导线横担以及上层导线十字横担的两端均垂直于钻越侧线路方向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回路钻跨角钢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地线横担为三层;所述中层辅助横担为三层,下层导线横担为两层。


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金马李涛朱刘柱姜克儒刘军谢涛吴晓鸣李鸿鹏葛成汪翔黎彬常江韩承永朱晓峰蔡冰冰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安徽众兴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