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7803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包括:转台,设置于公交车外侧车顶,能够在旋转电机的作用下转动;集电弓杆,一端通过横向设置的第一转轴铰接于转台上,能够在伸缩机构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摆动;充电端头,设置于集电弓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外拉充电线接触;感应器,设置于集电弓杆的上表面靠近充电端头处,用于感应外拉充电线的位置;传感器,用于感应集电弓杆的上升高度位置,所述传感器与伸缩机构、旋转电机配合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自己寻找外拉充电线的位置进行自动充电,实现驾驶员一键安全充电,优化了电动公交车的充电过程。

A bus intelligent pantograph based on multi-sensor constrai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
本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
技术介绍
现有的纯电动公交车基本都是采用充电枪进行手动充电,每次充电需要公交车司机把车开到指定的位置,下车进行手动拔枪、插枪进行充电,而且需要操作人员搬动线缆非常不方便;同时由于需要人手持拔插,一旦有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并且市面上存在的一些自动集电弓设计不成熟问题很多,比如寻找充电位置不准确,下落回位不正常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公交车停好后,集电弓可以自己寻找外拉充电线的位置进行自动充电,实现驾驶员一键安全充电,优化了电动公交车的充电过程。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包括:转台,设置于公交车外侧车顶,能够在旋转电机的作用下转动;集电弓杆,一端通过横向设置的第一转轴铰接于转台上,能够在伸缩机构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摆动;充电端头,设置于集电弓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外拉充电线接触;感应器,设置于集电弓杆的上表面靠近充电端头处,用于感应外拉充电线的位置;传感器,用于感应集电弓杆的上升高度位置,所述传感器与伸缩机构、旋转电机配合使用。优选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壳体以及滑动于壳体内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与集电弓杆的下方铰接,所述壳体铰接于转台上,所述传感器包括沿伸缩杆的伸缩方向依次设置于壳体外侧的下位传感器、中位传感器和上位传感器,所述伸缩杆上连接有能够在伸缩杆的伸缩过程中依次与下位传感器、中位传感器和上位传感器相配合的感应块。优选的,还包括基座,所述转台通过沿纵向设置的第二转轴转动于基座上,所述基座上还设有双向行程开关,所述转台上关于双向行程开关对称设有挡块,所述挡块能够在转台转动过程中与双向行程开关相接触。优选的,所述充电端头的中部通过平行第二转轴的第三转轴转动设置于集电弓杆上,充电端头的两端关于第三转轴对称设有连接件;所述基座上设有两个辅助转轮,辅助转轮的偏心位置分别设有连接块,两个辅助转轮和两个连接块均与两个连接件相对应的对称设置于第二转轴的两侧,连接块与对应的连接件之间通过辅助拉线连接,两个辅助转轮能够同步的沿相同的转动方向转动于基座上;转台转动过程中,辅助拉线始终拉紧于连接块与对应的连接件之间。优选的,所述转台外侧套接有齿轮,所述辅助转轮外套接有与齿轮相啮合的辅助齿轮,所述齿轮与两个辅助齿轮同时啮合。优选的,连接块与连接件之间的辅助拉线的长度相同。优选的,所述公交车外侧车顶上还设有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支架和锁止块,锁止块对称设置于支架的两侧,两个锁止块之间留有能够容纳集电弓杆的间隙,两个锁止块能够在推杆电机的作用下相向移动将集电弓杆夹紧。优选的,所述集电弓杆能够与所述支架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支架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于第一转轴的高度,所述集电弓杆上靠近充电端头处还设有感应器,所述集电弓杆上设有能够遮挡感应器的保护罩,在集电弓杆摆动过程中,保护罩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沿集电弓杆的长度方向滑动,集电弓杆与支架的上表面相接触时,保护罩遮挡感应器。优选的,所述集电弓杆外侧套接有遮挡套,所述遮挡套上相对感应器处开设有透光孔,所述保护罩沿集电弓杆的长度方向滑动于遮挡套上,所述保护罩能够封闭透光孔。优选的,所述遮挡套内还转动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的轴向与第二转轴平行,所述导向轮对称设置于集电弓杆的两侧,辅助拉线分别绕过对应的导向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可以代替操作人员自动进行充电,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体力劳动,并且充电过程中人与充电设备不接触,真正实现了一键安全充电;(2)本技术通过多传感器互锁约束和车辆控制器以及集电弓控制器的通讯,可以实现集电弓快速准确定位充电位置进行充电,在充电结束时自动下落到相应位置,极其安全方便;(3)本技术可以根据各传感器的信息迅速判断出现的故障,有利于维护维修。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优选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侧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伸缩机构与传感器连接处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保护罩与透光孔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充电端头绕第二转轴摆动时辅助拉线的作用位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包括转台1、集电弓杆2、充电端头3、感应器4和传感器;转台1设置于公交车外侧车顶,能够在旋转电机5的作用下转动;集电弓杆2的一端通过横向设置的第一转轴6铰接于转台1上,能够在伸缩机构7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摆动;充电端头3设置于集电弓杆2的另一端,用于与外拉充电线8接触;感应器4设置于集电弓杆2的上表面靠近充电端头3处,用于感应外拉充电线8的位置;传感器,用于感应集电弓杆2的上升高度位置,传感器与伸缩机构7、旋转电机5配合使用;当公交车需要充电时,司机把公交车开到指定位置后,按下充电按钮,此时集电弓上电自检,当自检完成后,集电弓杆2在伸缩机构7的推动下开始上升,传感器感应到上升到中间位置时停止上升,此时旋转电机5驱动转台1旋转,带动集电弓杆2开始左右转动寻找外拉充电线8的位置;安装在集电弓杆2上端的感应器4开始寻找外拉充电线8的位置,本技术的感应器4采用光电传感器,在停车位上方的外拉充电线8的预定位置处设置反光镜,通过光电传感器来寻找反光镜的位置,位置寻找更加准确;当找到反光镜位置时,旋转电机5锁止停止转动;伸缩机构7工作,继续举升集电弓杆2,直到充电端头3上的石墨块与外拉充电线8相接触,此时车载控制系根据自车状态以及充电线状态判断是否可以连接充电,当充电条件满足时接通充电;当车载控制系检测到充电完成时,车载控制系给集电弓控制器发送充电完成信息,此时伸缩机构7缩回,传感器感应到缩回至中间位置时停止,此时判断集电弓杆2是否在中间回正位置,当集电弓杆处于正确的下落位置时,伸缩机构7继续缩回,直到落到正确位置,充电完成。具体的,伸缩机构7包括壳体9以及滑动于壳体9内的伸缩杆10,伸缩杆10与集电弓杆2的下方铰接,壳体9铰接于转台1上,传感器包括沿伸缩杆10的伸缩方向依次设置于壳体9外侧的下位传感器11、中位传感器12和上位传感器13,伸缩杆10上连接有能够在伸缩杆10的伸缩过程中依次与下位传感器11、中位传感器12和上位传感器13相配合的感应块14。还包括基座15,转台1通过沿纵向设置的第二转轴16转动于基座15上,基座15上还设有双向行程开关17,转台1上关于双向行程开关17对称设有挡块18,挡块18能够在转台1转动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其特征在于,包括:/n转台,设置于公交车外侧车顶,能够在旋转电机的作用下转动;/n集电弓杆,一端通过横向设置的第一转轴铰接于转台上,能够在伸缩机构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摆动;/n充电端头,设置于集电弓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外拉充电线接触;/n感应器,设置于集电弓杆的上表面靠近充电端头处,用于感应外拉充电线的位置;/n传感器,用于感应集电弓杆的上升高度位置,所述传感器与伸缩机构、旋转电机配合使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台,设置于公交车外侧车顶,能够在旋转电机的作用下转动;
集电弓杆,一端通过横向设置的第一转轴铰接于转台上,能够在伸缩机构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摆动;
充电端头,设置于集电弓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外拉充电线接触;
感应器,设置于集电弓杆的上表面靠近充电端头处,用于感应外拉充电线的位置;
传感器,用于感应集电弓杆的上升高度位置,所述传感器与伸缩机构、旋转电机配合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壳体以及滑动于壳体内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与集电弓杆的下方铰接,所述壳体铰接于转台上,所述传感器包括沿伸缩杆的伸缩方向依次设置于壳体外侧的下位传感器、中位传感器和上位传感器,所述伸缩杆上连接有能够在伸缩杆的伸缩过程中依次与下位传感器、中位传感器和上位传感器相配合的感应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座,所述转台通过沿纵向设置的第二转轴转动于基座上,所述基座上还设有双向行程开关,所述转台上关于双向行程开关对称设有挡块,所述挡块能够在转台转动过程中与双向行程开关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约束的公交车智能集电弓,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端头的中部通过平行第二转轴的第三转轴转动设置于集电弓杆上,充电端头的两端关于第三转轴对称设有连接件;
所述基座上设有两个辅助转轮,辅助转轮的偏心位置分别设有连接块,两个辅助转轮和两个连接块均与两个连接件相对应的对称设置于第二转轴的两侧,连接块与对应的连接件之间通过辅助拉线连接,两个辅助转轮能够同步的沿相同的转动方向转动于基座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彦军张新中康雨辰袁朝春黄福良宋金行魏悦陈丽王桐
申请(专利权)人:高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