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6618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干手装置,包括主机和龙头构件。龙头构件包括立管、出气管以及挡风件,立管和主机连通,出气管和立管连通,出气管具有出气口。主机向立管输送气流,使得气流从出气管的出气口吹出。挡风件位于出气口的下方,在使用状态下挡风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气管的吹出气流的部分或全部气流路径上以打散气流和削弱气流流速。这样气流不会直接高速冲击水槽中的水,可以避免溅起水花。

Hand dry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干手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干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防止水槽中水花飞溅的干手装置。
技术介绍
干手装置是一种卫浴间用烘干或吹干双手的洁具电器,它广泛应用于宾馆、餐馆、科研机构、医院、公共娱乐场所以及个人家庭的卫生间等。现有的干手装置其气龙头大多安装于水槽上,并且气龙头的出气口位于水槽的上方。这种结构存在的一个弊端在于,当高速气流从气龙头的出气口吹出时,气流速度很难减弱和分散并且会直接吹向水槽。当水槽中有水时,高速气流直接冲击水槽中的水会溅起大量的水花,并造成水花肆意飞溅,严重的情况下水花甚至会溅射到用户的脸上或身上,这无疑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手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高速气流从出气口吹出后直接吹向水槽会导致水花飞溅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干手装置,干手装置包括主机和龙头构件。龙头构件包括立管、出气管以及挡风件,立管和主机连通,出气管和立管连通,出气管具有出气口。主机向立管输送气流,使得气流从出气管的出气口吹出。挡风件位于出气口的下方,在使用状态下挡风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气管的吹出气流的部分或全部气流路径上以打散气流和削弱流速。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挡风件和出气管均垂直地连接于立管,挡风件和出气管平行,龙头构件呈“F”形。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挡风件和出气管均连接于立管,挡风件和出气管均与立管呈预定的倾斜角度,并且挡风件和出气管分别向立管的两端倾斜。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出气管和挡风件一体连接以呈“V”形。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出气管和挡风件一体连接以呈“C”形。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挡风件为出液管,出液管连接于立管并和立管连通。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干手装置还包括软管,主机包括风机,风机通过软管和龙头构件的立管连通,以使气流通过软管进入龙头构件的立管。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主机包括电磁阀,干手装置还包括输液管和两个感应开关,输液管连通出液管,输液管穿过软管的内部并和主机的电磁阀连接;两个感应开关分别设置于出液管和出气管的底面,两个感应开关分别控制启闭出液和出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在出气口的下方设置挡风件,即出气口位于挡风件的上方,并使得挡风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气管的吹出气流的部分或全部气流路径上,这样出气口吹出的高速气流被挡风件打散而无法形成集中的快速的气流,而且挡风件削弱了气流的流速并分散了气流的方向,从而气流不会直接高速冲击水槽中的水,达到避免溅起水花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干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并且展示了干手装置的龙头构件的结构;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干手装置的龙头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干手装置的龙头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干手装置的龙头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只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形。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其他未背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方案。如图1所示,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手装置1,尤其是一种可防止气流冲击水槽而溅起水花的干手装置。干手装置1包括龙头构件10和主机20。在应用时,基于图1所示的方向(也即所述干手装置1的使用状态),干手装置1的龙头构件10位于水槽的旁侧并安装于一台面上,而主机20则位于台面下方。使用时,龙头构件10和主机20连通。龙头构件10包括立管11、出气管12以及挡风件13。立管11为一根直管并在使用时竖立安装于台面上,立管11和主机20连通。出气管12为一根直管,出气管12垂直地连接于立管11并和立管11连通;即基于图1所示的方向,出气管12为水平状态。出气管12具有出气口1201。挡风件13垂直地连接于立管11;即基于图1所示的方向,挡风件13也为水平状态。挡风件13和出气管12平行并间隔设置。挡风件13位于出气口1201的下方,这样整个龙头构件10呈“F”形;其中出气口1201的下方是指基于图1所示的方向,也即所述干手装置1在使用状态下。进一步地,挡风件13为出液管,出液管连接于立管11并和立管11连通。干手装置1还包括输液管,所述输液管连通出液管。使用时,主机20向龙头构件10的立管11输送气流,由于立管11和出气管12连通,使得气流进入立管11后从出气管12的出气口1201吹出。挡风件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气管12吹出气流的部分或全部气流路径上,以打散气流或削弱气流。换而言之,气流从出气口1201吹出后会直接接触并冲击挡风件13的至少一部分。进一步地,主机20包括风机,干手装置1还包括软管30,主机20的风机通过软管和龙头构件10的立管11连通,通过主机20的风机向立管11输送气流,以使气流通过软管30进入龙头构件10的立管11。主机20还包括电磁阀,电磁阀通过干手装置1的输液管与出液管(即挡风件13)连通。外部的供水管上设有供水角阀,供水角阀预装于墙面上。主机20的电磁阀和设置于外部供水管的供水角阀连接。干手装置1的输液管穿过软管30的内部并和主机的电磁阀连接。使用时,水通过输液管和出液管流出,供给用户使用。干手装置1还包括两个感应开关,两个感应开关分别设置于出液管(即挡风件13)的底面和出气管12的底面。两个感应开关分别控制启闭出液和出气。例如,当设置于出液管底面的感应开关开启时,主机20的电磁阀打开,使得水从出液管流出。使用所述干手装置1时,用户可以将手放置于挡风件13(即出液管)的下方,感应开关感应到用户的手后开启,主机20的电磁阀打开,使得外部的供水管的打开,供水管内的水从干手装置1的输液管进入龙头构件10的立管11并从挡风件13(即出液管)流出,从而给用户供水洗手。当用户洗好手之后,在电磁阀的控制下挡风件13(即出液管)自动停止出水,用户可将手放置于出气管11的下方并对准出风口1201,高速气流从出气管11流出,从而吹干用户的手;在此过程中,由出气管11下方的挡风件13位于吹出气流的部分或全部气流路径上,因此气流会被挡风件13打散并被削减流速而难以直接冲击到龙头构件10下方的水槽内,从而确保气流不会在水槽内激起水花。如图2所示,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干手装置1和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龙头构件。第二个实施例中的龙头构件10A同样地包括立管11A、出气管12A以及挡风件13A。立管11A为一根直管并在使用时竖立安装于台面上,立管11A和主机20连通。出气管12A为一根直管并连接于立管11A,出气管12A具有出气口1201A。挡风件13A也为一根直的出液管并连接于立管11A。挡风件13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干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机;/n龙头构件,包括立管、出气管以及挡风件,所述立管和所述主机连通,所述出气管和所述立管连通,所述出气管具有出气口,所述主机向所述立管输送气流,使得气流从出气管的所述出气口吹出,所述挡风件位于所述出气口的下方,在使用状态下所述挡风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出气管的吹出气流的部分或全部气流路径上以打散气流和削弱流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
龙头构件,包括立管、出气管以及挡风件,所述立管和所述主机连通,所述出气管和所述立管连通,所述出气管具有出气口,所述主机向所述立管输送气流,使得气流从出气管的所述出气口吹出,所述挡风件位于所述出气口的下方,在使用状态下所述挡风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出气管的吹出气流的部分或全部气流路径上以打散气流和削弱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和所述出气管均垂直地连接于所述立管,所述挡风件和所述出气管平行,所述龙头构件呈“F”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和所述出气管均连接于所述立管,所述挡风件和所述出气管均与所述立管呈预定的倾斜角度,并且所述挡风件和所述出气管分别向所述立管的两端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手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波王天亮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艾克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