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条密株造林的林木修剪整枝方法,其特征是:幼苗在林地上呈条状分布,条内株距较小,条间距离为条内株距的2.5~4倍;幼龄林将条内林木修剪成圆柱形或近圆柱形树冠,中龄林以条为单元修剪成梯形状树冠,条间侧枝留取长度150~180cm,侧枝基部最大直径小于4cm,条间树冠间隙80~100cm;幼龄前期不整枝,幼龄后期剪去树干1米以下侧枝,中龄林分年分次剪去树干2年以下枝条;剪去树冠之中的病虫纤弱枝和重叠过密枝,疏枝重点在株间进行。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能使林木光合作用始终处于较佳状态,显著增加林木产量,增强林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生态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材林林木修剪整枝方法,尤其是一种单条密株造林林木的修剪整枝及疏枝技术,显著增加林木生长量的方法。
技术介绍
整枝修剪是木本植物尤其是经济树种,调节和促进生长,提高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整枝修剪普遍应用于果树生产中,通常在栽种和幼年期,进行定干整形,将植株修剪成一定形状。如桃树的自然开心形,梨树的疏散分层形等。同时需剪去病虫枝、徒长枝等。其中心环节是使树冠受光充足,果实生长健壮,达到丰产目的。果树的树冠受光面积系数一般大于2。 楝树的斩梢灭芽修剪方法,是在树木休眠季节,剪(斩)去梢部的1/3以上,到来春萌芽时,灭除多余侧芽,只留取顶端一芽,使之替代主梢生长。 申请号为03116395.5(公开号为CN1535565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苦丁茶苗木修剪方法;申请号为200410018269.9(公开号为CN1695425A)和200410018274.X号(公开号为CN1695426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则是对苦丁茶苗木摘芽、剪梢和截干修剪;申请号为200510061442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是松属树木的幼枝修剪方法;申请号为200510061439.6和200510061440.9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属竹子修剪,系剪去竹枝梢头1/3左右,促进竹芽萌发,增加竹林透光度,提高竹笋和新竹产量;同时钩梢,此种修剪仅限于竹类植物,而且对于同一竹株来说,一生只能进行一次,不再有第二次,而不象木本经济林那样,需要多年多次修剪。 上述诸方法,基于其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同,适用于木本用材林和生态林树种效果不佳。 用材林树木,在以往的实践中,常用单植造林(即幼苗在林地上单株均匀分布,株行距离基本相当,通常为1~1.5米,造林密度每亩200~500株)和丛植造林(一簇簇的栽植,每簇两株以上,丛内无株距,成活后要间苗,每丛只留下1株),在管理方面较经济林粗放,习惯上只整枝不修剪,而且整枝只限于对造林林木的整枝。用材林历来的整枝系自下而上地从树干上剪去枝条,强度往往过大,通常在幼龄后期和中龄期,整枝后实际留下树冠高度小于树干高度三分之一。对于生态公益林和风景林整枝,大多也比照用材林,采用同一方法。此类树木由于比较高大,其树冠面积系数通常在4以上。上述普通造林林木生长过程中,尤其在郁闭之后,林内透光条件日益变差,树冠采光系数(树冠采光系数是指树冠受光面积数与土地面积的比值)迅速减少,严重影响光合成反应和林木正常生长。其间不修剪不疏枝,整枝强度大,林内光照条件差,部分树种成片造林难以成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普通造林方法林木不修剪不疏枝,整枝强度大,林内光照条件差,部分树种成片造林难以成功的问题;提出一种单条密株造林木的修剪整枝方法,以塑造窄冠型和长冠型树冠,增加林木透光度,并使部分树种成片造林得以成功和加快生长量。为此,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其特征是 A.单条密株造林幼苗在林地上呈条状分布,条内株距较小,条间距离为条内株距的2.5~4倍,旨在使幼苗在林地上的分布不均匀,有利于发挥林地的群体优势和边行优势,提高林木生物产量; B.修剪幼龄林将条内林木修剪成圆柱形或近圆柱形树冠,中龄林以条为单元修剪成梯形状树冠,旨在减小树冠幅度,塑造窄型树冠,提高树冠的采光系数,条间侧枝留取长度150~180cm,侧枝基部最大直径小于4cm,条间树冠间隙80~100cm,以使树冠外围的上下左右个各个部分均能够受光; C.整枝幼龄前期不整枝,幼龄后期剪去树干1米以下侧枝,中龄林分年分次剪去树干2年以下枝条,以增加树冠长度,塑造长冠型树冠,提高树冠的受光面积,促进主干生长; D.疏枝剪去树冠之中的病虫纤弱枝和重叠过密枝,增强树冠内部透光,促进侧枝均匀健康伸展,进一步提高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率,更有利于树木主干生长,培育无节良材,是对理想树冠的完善和补充,疏枝重点在株间进行。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的,在造林栽植时,条内株距0.66~1.20米,条间距离2.0~4.8米。 所述的,在幼龄前期(约1~5年)只进行轻度修剪,剪去过长枝条的先端,使上下枝条等长或下部枝长略长。 所述的,修剪定型树冠为梯形状(纵剖面),修剪重点在条间树冠。 所述的,在修剪时须剪除徒长枝。 所述的,自幼年后期起进行疏枝,剪去病虫枝和重叠过密枝。 所述的,从幼年后期起至中龄林,进行整枝,分年分次剪去树干2米高度以下的侧枝。整枝后所留下的树冠高度大于树干高度的五分之四。 所述的,在中龄后期,整枝后留下的树冠长度,可以达到树干高度的三分之一以上。 本单条密株造林林木修剪整枝方法,有如下优点 1.有利于发挥条内林木群体优势和条间树木的边行优势; 2.修剪后,条间侧枝较长,树冠空隙较大;树冠采光系数达5~6,比对照增加1~2。 3.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比对照增加25~31%,能使一些成片造林难以成功树种的造林得以成功。 4.有利于修剪整枝操作,培育少节良材; 5.有利于林内多种植物生长,促进生态平衡。 本专利技术方法,由于缩短了侧枝长度,增加了树冠高度和树冠内部透光性;尤其是单条密株的造林方式,更便于修剪整枝,增大树冠间隙,为光合作用创造良好条件,使树冠受光面积和树冠采光系数得到显著提高,极有利于促进林木的生长,特别是加快强阳性树种的生长量。本专利技术方法,能使林木光合作用始终处于较佳状态,显著增加林木产量,增强林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生态平衡。 附图说明 图1单条密株造林林木分布图。 图2单条密株造林林木定型树冠平面示意图。 图3梯形树冠纵剖面图。 图中1.树干(暨栽植点),2.树冠,3.树梢,4.侧枝(枝条),5.枝下高,6-株距,7-条距。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对杉木(C.lanceolata)进行单条密株造林和修剪整枝。 A.造林栽植单条密株造林方式,株距0.67米,条距2.50米(参见图1)。3月份栽植,每亩株数398株。 B.修剪幼龄期将条内林木修剪成近圆柱形树冠,中龄期将条内林木修剪成梯形状(参见图3)形成图2所示条状。条间侧枝留取长度90~100cm,基部直径小于3cm,条间树冠间隙50~70cm。修剪时间树木休眠季节。 C.整枝幼龄期不整枝,但需剪去徒长枝及多余萌条。中龄林期,从树冠下部枝叶开始枯黄时起,分年分次剪去主干2米以下的枝条。 D.疏枝剪去病虫枝条。 E.培育管理同普通杉木用材林。 本实施例的8年生杉木林,亩均立木蓄积量7.8314立方米,比对照增加26%。 实施例二 对檫树(S.tsumu)进行单条密株造林和林木修剪整枝。 A.造林栽植单条密株造林方式,株距1.33米,条距5米。2月份栽植,每亩100株。 B.修剪定型树冠为梯形状(纵剖面)。修剪重点在条间侧枝,同时结合疏枝。条间侧枝留取长度180~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条密株造林的林木修剪整枝方法,其特征是:A.单条密株造林:幼苗在林地上呈条状分布,条内株距较小,条间距离为条内株距的2.5~4倍;B.修剪:幼龄林将条内林木修剪成圆柱形或近圆柱形树冠,中龄林以条为单元修剪成梯形状树冠, 条间侧枝留取长度150~180cm,侧枝基部最大直径小于4cm,条间树冠间隙80~100cm;C.整枝:幼龄前期不整枝,幼龄后期剪去树干1米以下侧枝,中龄林分年分次剪去树干2年以下枝条;D.疏枝:剪去树冠之中的病虫纤弱枝和重 叠过密枝,疏枝重点在株间进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条密株造林的林木修剪整枝方法,其特征是A.单条密株造林幼苗在林地上呈条状分布,条内株距较小,条间距离为条内株距的2.5~4倍;B.修剪幼龄林将条内林木修剪成圆柱形或近圆柱形树冠,中龄林以条为单元修剪成梯形状树冠,条间侧枝留取长度150~180cm,侧枝基部最大直径小于4cm,条间树冠间隙80~100cm;C.整枝幼龄前期不整枝,幼龄后期剪去树干1米以下侧枝,中龄林分年分次剪去树干2年以下枝条;D.疏枝剪去树冠之中的病虫纤弱枝和重叠过密枝,疏枝重点在株间进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条密株造林的林木修剪整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宏彬,
申请(专利权)人:杜宏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